授課老師|姜巍 育學園聯合創始人及COO
本文內容來源:水滴產品進化營;微信公眾號ID:cpjhy2016
姜巍是一位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學霸媽媽,2015年,她與兒科大V崔玉濤、連續創業者邵宗宗共同創辦了育學園,專注於兒童的健康管理。作為COO的她,也是一個勇於自我迭代的網際網路人,上B站、刷抖音,去網紅喜茶店排個長隊,擁抱當下最in的產品進化機制。
此前姜巍向我們介紹了挑選賽道的方法,也比較了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序這三種平臺生態,今天她將進入產品人的實操環節,向大家深度解析。
以下,乾貨分享流出
1.產品初創,如何聚焦核心殺手級功能?
2. 產品上線如何冷啟動?
3.如何尋找產品的種子用戶,讓他們幫你傳播?
筆記約35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一、產品一定要聚焦在最核心的殺手功能
當天時與地利思考得比較透徹之後,最重要的事就是:我究竟要做什麼產品,產品的核心功能是什麼。
一句話定義:好的產品是自己生長出來的。
產品一定要聚焦在最核心的殺手功能。很多人做產品找不到核心功能,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我們對用戶並不足夠了解。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核心需求,很難把產品功能聚焦;
第二個是我們對產品不夠自信,就像《旅行青蛙》加上《跳一跳》的二合一版本,以為增加了更多熱門功能,用戶會更加喜歡,但實際上並不是。
這是第一版微信,也許我們沒用過,也許用過也早已不記得。很難想像現在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生活核心的微信在第一版的時候曾經這麼簡單,只有簡單的文字交流功能和傳圖片功能,以及自己的資料和通信錄的管理,別無其他。
後面的語音交流功能、朋友圈、公眾號、微信支付等功能都是慢慢迭代出來的。可見微信這種國民級產品,其實是從人與人之間進行網絡溝通的最簡單的需求入手,慢慢根據用戶的需求做產品迭代,逐步進化成為如今我們網際網路生活的核心。
所以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要想清楚你的核心功能是什麼?如何在核心功能上長出產品?而不是說一開始就把這個產品設計得完美無缺。
二、一個特別成功的Focus Group
一個特別成功的MVP
當你確定了核心的產品方向,如何驗證這個方向是可行的?
最重要的,你得用最小的成本去驗證你產品的可行性,也就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產品)。做MVP的方法很多,我舉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1.用戶訪談
這是最簡單的辦法。我們育學園上線第一版之前,大概在2015年三、四月,我們做了一次Focus Group。我們從各種各樣的QQ群和論壇裡,找到了一些我們潛在的目標用戶。我們同這些用戶詳細交流了未來即將上線這款產品的設計與規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非常清楚地發現我們所想像的理想功能,同用戶的需求還是有差距的,概括來講,就是母嬰用戶群體大部分還是網際網路的小白用戶,非常前衛的產品理念的表現形式,其實並不很適合她們。
2. 運營驗證
如果做產品的話,涉及到研發和設計,會非常耗費時間、精力和成本,那有沒有可能用現在的方式就能驗證未來的產品方向呢?有,通過運營來驗證。
舉個例子,雖然育學園做的是兒童健康管理,但我一直認為母嬰行業一個潛在用戶需求就是媽媽來記錄孩子的成長。
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地方可以記錄了,可以在朋友圈曬娃,微信群分享,或者把照片存在百度雲盤裡,但是我仍然覺得,我們沒有一個基於媽媽需求的記錄式的服務。抖音為什麼能打動人?因為它給你提供了一個方法,教你如何通過簡單的方式創作有趣的作品。我們記錄孩子成長也一樣。
因此,目前我們正在用育學園現在的產品形態,去驗證用戶對於記錄孩子成長的需求與合理的表現形式,取得我們需要的結論後,再將其付諸產品設計。
3. 產品原型或產品demo
得到團隊今年1月剛剛上線了一款新產品叫少年得到。在去年8月份,他們在用戶群裡找了一批家裡有6-14歲的孩子的家長,大約三十多個人,我作為一個12歲孩子的母親也一起參與了。
我們都帶著自己的孩子,到總部去看他的產品原型,當時得到團隊其實已經非常高保真地把產品表現出來了。產品研發人員問我們和孩子們:「我要做一款這樣的產品,孩子願意不願意玩?家長願意不願意讓孩子來玩?」做了調研之後,他們建立了一個用戶群,不斷地問我們各種各樣的意見和建議,隨後這個產品在今年1月份上線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成功的Focus Group,一個特別成功的MVP,是因為他今年1月份上線的和去年8月份他給我們看的,已經幾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究竟選擇什麼樣的MVP方式才是適合我們的,那需要根據我們團隊的特點,以及用戶人群的特點,進行科學的選擇。這是我們上線前要做的事。
三、不同的四種產品
所做的運營工作並不一樣
我們開發的產品上線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做什麼呢?
第一是運營,運營現在已經成為和產品同樣重要的事情了。因為它能為我們的產品提供助力,甚至能幫助我們的產品完成從0到1的轉化。但是不同的產品,其實我們要做的運營工作並不一樣。
我把產品分為四類:工具型、內容型、社交型和服務型。它們的運營工作各自不同。
1.工具型產品: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
工具型產品上線的時候基本上不需要運營。
2. 內容型產品:內容的準備是核心。
產品做得好沒用,必須得有好的內容。用戶無論打開愛奇藝還是優酷,還是其他視頻APP,都是奔著內容去的,而不是說他對平臺有忠誠度。
比如我是B站的鐵桿粉,它的運營是我覺得做得最好的。B站有一個總體用戶的社區文化,所以從開始到現在,它都嚴格限制註冊用戶。當年B站的註冊題太難答了,它會問你100道跟二次元相關的問題,很少有人能答對。所以它篩選出來了真正的二次元鐵桿粉,使得他們有了一個共同交流的空間和共同的社區文化,創建了他們獨有的彈幕文化,再把這些彈幕文化傳播到整個網際網路上,形成了獨特的B站文化。
3. 社交型產品:最重要的是找到人。
社交類的產品運營很重要,但如果沒有人,產品就沒有生命力。所以你一定要找到人,而且是對的人。否則錯誤的人對產品會形成殺傷力。傳播學中一個著名的定律叫梅特卡夫定律,它指的是網絡的價值是和連入網絡的節點的平方成正比。那麼在社交網絡中,網絡節點是什麼?是APP裡面的每一個人。所以產品使用者越多,社交網絡的價值就越大,而且它是非線性關係,因此重要的是找到人。
4.服務型產品:呈雙邊型甚至多邊型。
服務型產品運營難度較大,因為你需要找到每一個邊的利益點。比如說美團外賣,它需要找到餐館,也需要找到食客,缺一不可。滴滴打車需要找到司機,也需要找到乘客,也缺一不可。程維曾經說,解這個題的方法是先找到最核心那一邊,也就是司機,然後才有可能把這個題解出來。
四、怎樣找到你的種子用戶,
讓他們幫你繼續傳播?
關於產品冷啟動,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是:如何獲取種子用戶?
我們要把這個問題解釋成兩方面,一個是如何找到種子用戶,另外一個是如何讓這群人幫你去傳播,兩點都很重要。
那麼,種子用戶在哪?
1. 他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我們的產品推出的時候,一定要動用所有人脈,發朋友圈,發各種群,我的產品上線了大家可以來試用,歡迎來點讚等等。有的時候你找到合適的人幫你去傳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這位:
這不是嶽雲鵬,是抖音上特別有名的一個女主播,但是特別像嶽雲鵬。她有名到後來嶽雲鵬都知道她了,嶽雲鵬在2017年3月份的時候發了兩次微博,轉了這個女生抖音上的視頻。
抖音成功的關鍵節點之一就是它找到了嶽雲鵬這個關鍵的傳播用戶,讓它在社交網絡上產生一個爆炸式的效應。
2. 目標用戶在哪裡?在他應該在的地方。
舉個線上的例子。假如要做一個母嬰產品,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媽媽用戶?太多地方了:比如拉出所有的母嬰公眾號排行,丁香媽媽、年糕媽媽、小小包麻麻、育學園……每一個基本都有幾百萬粉絲,它們的頭條一發,基本幾小時之內突破10w+。還有比如百度貼吧、豆瓣小組、垂直論壇、微信群,到處都活躍著我們的潛在用戶。
怎樣才能讓種子用戶繼續傳播?第一,產品足夠好,第二,設定一個固定的傳播機制,讓用戶幫你推廣出去。
這個大家可能很熟悉了,這是不久前被刷屏的新世相的營銷課。
他為什麼能夠促使用戶去傳播呢?首先是因為它是限時購買的,每多一萬人購買,價格就漲五塊。此外,用戶分享出去時,還可以獲得分成,這對用戶來講,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它在朋友圈形成了一個爆款的傳播,當它價格漲到五十多塊的時候,終於被微信封掉了。
總結
產品經理是一群神奇的人,
擁有改變世界的魔力
產品上線前,考慮天時和地利:如何選擇產品的賽道,也就是決定做什麼產品;在哪個平臺上做自己的產品。我沒有標準答案,就是給大家一些思考。
產品上線前的策劃階段,需要確定產品的核心功能,用MVP去驗證核心功能的方向。在產品的上線階段,考慮如何通過運營工作來使產品做得更好,如何獲得第一批種子用戶,並且讓他們對產品進行傳播。
產品上線之後,通過數據分析和用戶激勵,使產品不斷地進化迭代,產品才會越來越好。
我認為,產品經理是一群神奇的人,他們雖然不是造物者,卻有改變世界的魔力。他不會設計世界,但是,他們可以設計未來。 E
本文來源水滴產品進化營,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