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三亞的民宿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相對於國內來說,挺靠前了,至少也有兩百家民宿了。
民宿先起源於英國,它是指利用當地閒置資源,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遊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根據區域的不同,分為城鎮民宿和鄉村民宿;三亞的民宿市場顯然也是分為了市區和鄉村民宿。
自2018年來,三亞民宿市場呈現出了一種疲態,很多在做三亞民宿的老闆都發現了「生意不好做」。市場已經處於一種飽和狀態了,一些經營不善的小民宿,早已被洗進了牌堆;而手上掌握著大量民宿房源的老闆也有一些存在著虧損的狀態,都在大嘆「生意不好做」。造成這種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一組官方數據,三亞市2018年接待遊客總人數2242.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3%。其中,國內遊客2160.89萬人次,增長11.1%;入境遊客81.68萬人次,增長17.9%。數據來源於:2018年三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從2018年三亞市的旅遊接待,過夜等人數環比上來講是增加的,這對於民宿來講反而是好事,但是作為民宿老闆並沒有感覺到生意狀態變好,這到底因為什麼呢?主要還是遊客的選擇性太廣了,遊客們不一定非得住民宿;比如有些遊客就想住民宿,有些就想住酒店,有些就想住旅館。大家的選擇都會因為自己的喜好,價格高低,行程計劃,此行的對象團體,入住環境和交通是否便利,周邊的生活設施等等原因;遊客們綜合以上原因,去選擇下榻的酒店、民宿、旅館等。(下圖僅供參考)
從上圖就可以看出,入住民宿的對象並不是以單個居多,反而是以團體對象居多,當然這也不是一定的。當酒店旅館和民宿價格擺在面前的時候,遊客反而會選擇民宿也不一定,我們在上面也說了這些綜合因素了。
民宿市場過於飽和,消費者選擇太廣,這些是主要影響。對於自己的民宿該怎麼盤活?作為一家民宿主,你的民宿到底有哪些地方吸引住了消費者,你有具體分析過?你的消費對象又主要是誰?你的成本和收益是否成正比等等問題。
一個民宿當然是少不了一個品牌,只有做出一個品牌,你才不是這個民宿市場隨波逐流的一個產品,市場洗牌的時候你能自保。這兩百多家民宿都在靠著某個民宿平臺等著接單,消費者無非不就是等待著同一塊區域誰的價格低我就選誰,這個局面往往是民宿主頭疼的,又不得不做的。
如何在這場洗牌活動中自保?三亞一年有兩千多萬的旅遊人數,同時,三亞酒店民宿住宿客房等已經供過於求,消費者選擇如此之廣,要如何才能讓消費者選擇你的民宿才是你考慮的。哪就是做運營,做口碑,做延伸服務,尋找自己的定位,做出自己的品牌。至於該怎麼做,還是得看民宿住花多少時間和成本進去了。
三亞民宿市場終將會淘汰一批人,這場洗牌你還在想著順其自然麼?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經營民宿的難題,讓我們一起討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