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繼續追
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實習生 高金花 通訊員 張秋霞
去年12月7日、9日,本報連續報導了一個命運多舛的家庭,一家三口爭讓生機演繹無價親情,打動了萬千讀者,許多人前往醫院探望、捐款,截至記者發稿時捐款已累計高達20萬元!
目前,弟弟奉明春已完成第一次手術出院,正在出租屋內休養,幾天後將回醫院接受肺部穿刺檢查,以判斷胸部蘋果大的腫瘤是否是惡性。記者偶然從醫生處獲悉,明春姐弟倆出院前,從自己獲得的捐款中拿出一萬元轉捐給同病區另一名貧困病人。
一份密密麻麻批註的報紙
日前,記者來到奉明春和姐姐喜娥租住的黃石路出租屋,除了了解他們目前的狀況,還完成了一對退休老人的心願。就在幾天前,一位老人來到羊城晚報社,留下了300元錢和一份上月7日的《羊城晚報》。他解釋說他們夫妻是退休工人,明春一家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他們,他們捐的錢不多但希望能幫上忙。按照規定,報社是不能接受捐款的,可老人解釋說自己的腿腳實在不方便,去不了太遠的地方,特別委託記者將錢送到明春手中。
記者看到老人留下的這份《羊城晚報》已經因翻看多次被弄得皺巴巴了,老人用紅筆在《一家三口爭讓生機演繹親情無價》的許多段落上畫了橫線,一些重點字眼如「癌症」還被畫圈標註。報導中寫到姐姐喜娥做手術非常成功,老人特意在旁邊重重寫下「好!!!」這些密密麻麻的批註,看得出老人的情緒被明春一家的命運牽動而跌宕起伏。
廣州市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醫生孫鋒回憶,明春住院期間,很多人都是拿著報紙找上門來捐款的,有的放下錢就走,有的每天用快遞寄錢過來,還有的一見到喜娥姐弟抱著就哭,許多場面都令人唏噓不已。
一萬元捐款轉贈另一病人
孫鋒還告訴記者,就在明春出院前,姐姐喜娥向醫生提出要捐1萬元給同病區的另一位病人王先生。王先生患有癌症,已做過多次手術,這次為了保住肛門,特意從外地趕來做手術。他家中有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妻子也是打臨時工,由於多次手術,經濟已非常困難。為了能省每天50元的床位費,他堅持不肯住在病房裡,一定要住在走廊裡。
孫鋒知道喜娥姐弟一家仍欠著外債8萬元,明春的肺部腫瘤是否惡性仍是未知數,而且明春和喜娥所患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雖然已做了手術,但不排除仍有復發和癌變的可能,後續的手術費仍可能相當大,於是建議他們再考慮一天。第二天一早,喜娥又找到孫鋒,說已經考慮好了,還是要捐。當這一萬元送到王先生床前,這個堅強的退伍老兵先是愕然,然後失聲痛哭。
一股愛的暖流浸潤眾人心
醫院肛腸科主任胡豐良介紹,明春做的手術和姐姐一年前做的基本一樣。從目前的情況看,手術也非常成功,總共花費5萬元左右。如果沒有意外,幾個月後他再回醫院封閉造瘻口,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排便了。不過這兩次手術間,他還要回醫院一次,做肺部穿刺,以判斷胸部的腫瘤是否惡性,根據這次的檢查結果再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
這對苦命姐弟轉捐一萬元的義舉也深深打動了他們身邊的人,醫院的病人也為明春捐款,醫務人員也自發為他捐款。一位醫生說,這件事甚至改變了他對世界、對生活的看法,愛真是永不止息……
事件回放
這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家庭,一種叫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家族遺傳病,先是奪走了父親的生命,去年又纏上了明春、喜娥姐弟倆;去年11月,另一種病魔宮頸癌又奪走了母親的生命。
這是一個親情無價的家庭:當家裡湊不齊姐弟倆的手術費時,姐姐讓弟弟先做手術,弟弟讓姐姐先做,兩人都要把生存的機會留給對方;最後,年長的姐姐先做了手術。這期間,患癌的母親為了一雙兒女,主動放棄了手術機會,直到離開人世。
這是一個令人揪心的家庭:料理完母親的後事,姐姐帶著弟弟來廣州治療時,被醫生告知:弟弟肺部發現腫塊,高度懷疑是惡性,不排除是遺傳病轉移。
陳輝、高金花、張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