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9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李行健 張國亮)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嶄新的2021年如約而至。中國之聲從2014年元旦起推出大型記錄報導,10位記者每年對10個中國基層地點和個體進行持續追蹤和樣本觀察,記錄時代、社會、國家的進步,展示微觀個體不斷遞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年伊始,我們第八次翻開這10個民生樣本。從廣西的布兵小學到深圳的黃貝嶺城中村,從青海的阿什努鄉到北京的寸草春暉養老院,從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貿區……那些我們一直牽掛、惦念的人,他們的這一年過得怎麼樣,有什麼新願望、新期待?中國之聲大型記錄報導《你好,2021》,今天(9日)推出第九篇《杭州「留下」的綠水青山》。
這是中國之聲記者關注杭州留下區域的第8個年頭,「生態」是這裡最突出的關鍵詞。
53歲的搖櫓船船工於林法說,他熱愛在西溪溼地的工作(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53歲的於林法是杭州西溪溼地的搖櫓船船工,生於斯、長於斯,沒有人比他們更明白「綠水青山」的意義。
他說:「(我)在這裡面上班,我們從小在這裡長大,我們以前在這裡面都是養魚、種水稻田、培養竹筍,都是這樣的。現在杭州發展快,(只有)這一塊留下來了。我們老百姓遷出去的,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都好起來了。」
西溪溼地聽蘆節:聽蘆花綻放的聲音(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人在畫中遊,船行蘆花間。清晨白鷺和灰鷺站在枝頭引路,十多斤的大鯉魚在水裡上下撲騰,船工的搖櫓一過,幾十隻野鴨便驚得四處散開。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溼地裡又多了一些連於林法他們都沒見過的鳥兒。「鯉魚、胖頭魚、草魚、鯽魚、鱸魚這些都有;有些河道上旁邊,它有金銀花、薔薇花,野薔薇它有白色的,有粉紅色的,有些河道上我們搖過來兩邊都很漂亮。3月4月,4月份最好花草草最多。」於林法說。
如今的西溪溼地總面積約為11.5平方公裡,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文化溼地於一體,水道如巷、河汊如網,是全國首個國家溼地公園。2020年這裡的綜合空氣品質位列主城區第一名,水質明顯提升,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與2020年4月所錄數據相比,維管束植物增加了15種,昆蟲增加了25種,鳥類增加了5種。
西溪溼地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劉想告訴記者:「比如東方白鸛,以前也沒來過,大概迷路了,看到這裡有符合它棲息覓食的生態環境,所以它就來了。現在有鳥類186種,還有植物已經達到了711種,昆蟲892種,這跟2005年調查的數量都是有好幾百種的上升,也就證明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就越來越豐富,還有水質變化的特別明顯。」
和於林法一樣的西溪原住民們,既是生態治理的貢獻者,也是發展紅利的受益者。
劉想說:「要讓老百姓成為西溪溼地綜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他們的拆遷安置房地塊讓他們自己選,所以選的都是非常好的。他們現在坐在家裡面,從樓房裡面就可以看到西溪溼地。」
杭州西溪溼地的水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溼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要求杭州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一句「西溪且留下」道盡了這塊土地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在我們關注這裡的八年間,越來越多的新杭州人也如同那些棲息的鳥兒,選擇在西溪溼地周邊「築巢」,以留下街道為代表的杭州西大門,也引來了科技中心、金融總部等「金鳳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再一次得到了詮釋。
劉想介紹,「生態」正成為高品質生活的新「剛需」。「未來科技城也好,西溪周邊也好,現在大家都以住在這裡為貴,這個地方離西溪這麼近,到這裡來散步跑步非常方便,所以周邊房地產的價格,跟西溪溼地建成之前是沒法比的。(溼地)對整個城市的增值作用還非常強大的。」
沿西溪水系溯流而上,正是留下街道。近年來,中國之聲記者見證了西溪路沿線雜散亂的「天際線」逐漸明朗的進程,如今,留下街道也把新的發力點著眼在了看不見的地下管網。
留下街道辦事處主任翁建強表示,2020年,街道對周邊自然山體實施了恢復性保護,持續推進「全域美麗」建設。留下位居溼地上遊,開展「五水共治」、加快實施上埠河汙水管網工程就顯得尤為迫切。
他說:「水環境問題表象在水裡,實際上根子在岸上。我們去年重點做了小和山區域美麗家園的建設,總共投入了7000多萬,對沿線的髒亂差、雨汙合流、小餐飲、汙水管網不到位(等問題),全部進行了整治,取得根本性治理成效。」
正在建設中的工地(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翁建強介紹,西溪金融總部等152個重點項目已落地開工,2021年加速用地做地進程之後,曾經的留下老城區,將擁有生態、金融、科技的新標籤。「成熟一塊,招商一塊,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留下成為一個總部經濟的集聚區,金融科技產業的聚集區。」
隨著2022杭州亞運會臨近,留下樞紐區域——杭州地鐵3號線、天目山路改造、留下互通等重點工程項目也加快了施工進度。
留下街道智慧「駕駛艙」(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吸引的新杭州人越來越多,交通擁堵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翁建強介紹,智慧城市大腦做引導,設立在街道的智慧「駕駛艙」為抓手,科技賦能城市「微腦」,正在瞄準留下街道的具體交通場景做實驗,比如在上下學時段,結合不同路況方案,每個司機在手機上看到的導航或許都不一樣。
單車道的楊梅山路連通留下街和西溪路(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在單車道通行的楊梅山路路口,一頭連著進杭州城的西樞紐西溪路,沿線是5所學校6個小區。每到上下學時段,擁堵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1.1公裡的路程,家長們平均要開16分鐘30秒。
楊梅山路城市大腦綜合治理場景專班成員程平介紹:「(我們)用線上的措施,就是用城市大腦內的數據。因為留和路比較堵,所以很多車輛會選擇楊梅山路作為一個便捷通道通過,然後(沿線)小區裡又有2萬多名居民7000多戶,註冊的車輛數是12,000多輛,就這麼一條單車道的路,它早上的通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從2020年9月開始,通過科技治堵,聯動學校、交警、城管、物業等部門,通行速度大幅提升,交通狀況明顯改善。平均通行時間由16分30秒減少至9分40秒,節省近7分鐘。
程平說,「因為我們的導航軟體一般會選擇一條比較熟悉的大一點的路,而像屏基山路這種更小的支路一般不會是導航的優先選擇,(通過提前布置指示牌等手段)我們等於是給駕駛員提供了另外一種更豐富的路況信息,供他來做選擇。」
留下樞紐的複雜交通難題,正在尋找智慧解決方案(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小學門口的4個臨時泊車位也是經過數據測算而來,每個車位還被噴塗上了春夏秋冬的彩繪。四時輪轉,智慧生活已經在不經意間從城市大腦滲入到了留下街道的生活場景中,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
通過科學測算,設置的彩繪臨時泊車位(總臺央廣記者 李行健 攝)
2021年,杭州留下街道的人們還在期待著,最原生態的溼地環境和最現代的智慧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從留下街道楊家牌樓出發,每年元旦的登高迎新大會,是這裡向2021問好的方式(央廣網發 留下街道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