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姓氏文化,很多漢字在當作姓氏的時候,就改變了讀音,也沒少給人添麻煩。可是還有一些姓氏,光是寫出來,就讓人覺得頭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被譽為中國複雜的姓氏「爨姓」。
「爨」字論筆畫,一共有30筆,在現今讀作cuàn,在古時候讀作chuàn。這個複雜的姓氏來源於上古八姓之一的「姬」姓。據了解,在周王時期,「爨」屬於官職,具體的工作就是為宮廷裡面火頭倌的頭銜,後面慢慢的有些人就以官職為姓,爨姓也就油然而生。在《周禮·天官·亨人》的記載中描述到「爨官,職外內饔之爨亨煑。」在爨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義通假,義同當今的「廚」,因此亦稱炊氏,世代相傳,後逐漸從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區。
爨人在南中地區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融有古滇人的血統,並繼承了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爨文化,成為後世大理文化、南詔文化的淵源,後來的古大理國,就自稱繼承爨氏遺風,終為南詔所滅。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經失傳,如今無人識得其模樣。
在現有的文獻記載中,還有一種說法,說爨姓源於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東漢時期,太學徐令班彪、典校秘書郎兼中護軍班固、軍司馬班超、后妃師班昭、西域長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東漢歷史時期著名的大臣、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因編纂了千古名典《漢書》以及《白虎通德論》,收復重開了西域,漢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採於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爨氏,世代相傳。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爨氏作為一個有著古老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氏族,曾在以雲南為中心的南中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統治區域,興盛五百餘年,為古代中央政權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後來隨著南詔國的建立,爨氏逐漸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於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遠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內地,還保留「爨」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