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血管瘤(IH)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60%以上發生於面部和頭頸部暴露部位,影響美觀。家屬要求治療迫切,但往往容易走入對血管瘤的認知誤區,後期產生多種併發症,如潰瘍、出血、感染,引起肢體功能障礙等。
嬰幼兒血管瘤常見認知誤區
誤區一:家長不認識血管瘤
血管瘤剛出現時表現皮膚紅點、類似於蚊蟲叮咬症狀,家長往往認識不夠,不在意,不重視,甚至當成皮疹去治療,往往容易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誤區二:血管瘤會消退,無需治療
過去曾主張對嬰幼兒血管瘤採取「等待觀察」的治療策略,但能否自行消退、消退到何種程度仍無法判斷。自行消退的過程漫長,長達數年,加之血管瘤好發於頭面頸部,造成的外觀畸形對患兒及家長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兒童的早期身心發育。少數血管瘤在增殖期生長迅速,可伴發潰瘍、出血、感染或功能障礙(視力、聽力、呼吸、吞咽等),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來血管瘤基礎與臨床研究方面取得巨大進展,「等待觀察」治療策略亟待更新,嬰幼兒血管瘤國際最新治療理念——及時、科學、適度幹預治療。
誤區三:治療太痛苦,大點再治
血管瘤類型不同,臨床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決定血管瘤的治療方案需要根據血管瘤的類型進行綜合、專業治療。影響血管瘤治療難易主要取決其發病部位和大小。就位置來說比如:顏面部比軀幹得就麻煩些,同樣是顏面部,口唇眼瞼鼻梁的就比面頰的麻煩些。至於大小,米粒大、豆粒大的和雞蛋大、饅頭大等,治療難易不同顯而易見。可見,不能因為年齡小而就拒絕治療。只要血管瘤在發展增大,就應及早治療,避免延誤了更好的治療時機,將來治療難度更大甚至不再有治療滿意的可能了。
誤區四:手術治療血管瘤可根除
手術治療血管瘤對於獨立且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況下,嬰幼兒血管瘤大部分和周圍正常組織分界線不清,手術切除不乾淨,復發率高。血管瘤脈管畸形治療所採用的方法仍很繁瑣,以往曾經使用的放射治療、核素敷貼或注射治療、冷凍治療因後遺症多,療效不理想,已經逐漸被淘汰,目前採用微創技術(彩超定位下血管瘤腔內硬化治療術、高頻電凝微創治療術等)治療血管瘤已經成為趨勢。
誤區五:治療一兩次就更換方法
治療2個月了,寶寶的血管瘤還沒治癒,求醫心切的家長們總是希望寶寶趕快好起來,這時他們就會考慮換方法治療。最好不要這樣,因為嬰幼兒血管瘤治療需要一個過程,一味地追求一種快速治療方法,只會增加瘢痕等後遺症的風險,治療一兩次效果不明顯就放棄治療或換治療方法,這是一種非常不正確的觀念,往往導致血管瘤治療不徹底,容易反覆發作。所以一定要在相關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規範治療。
溫馨提醒
通過上述的介紹希望嬰幼兒血管瘤患兒家長走出對血管瘤錯誤的認知誤區,讓血管瘤患兒能夠及時、科學適度幹預治療,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