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網訊:2020年八月十七號開始,東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機械學院「融合時代青年新文化,煥發上海地攤新活力「重點實踐團,針對上海市繡花針項目,對上海市的地攤經濟和夜市經濟進行為期七天的調研活動。
圖1上海地攤問卷調查部分圖文信息
在八月十七日,實踐隊的成員們通過發放線上問卷調查,對地攤和夜市經濟的整體情況和民眾意向進行了調查和匯總。
通過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實踐團總結出了關於地攤經濟的基本信息:
一、地攤氣氛熱鬧有市井氣及價格低廉的特點是吸引大眾的一大特色,與商場「各佔山頭」;
二、地攤(市集)中吸引顧客要素是以商品、人文特色為主,外觀為輔;
三、市民最想對現有的地攤規劃、攤主要求進行改進,同時在其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意見。
在此基礎之上,實踐團緊接著就展開了實踐調查活動。在經過合理的討論和篩選後,我們選擇了在上海幾個比較著名且各具特色的夜市地點進行調查,接連幾天分別前往了昌裡路夜市、豫園夜市、大學路夜市。
圖2實踐團長採訪昌裡路相關攤販
曾經經歷過關停整改的昌裡路夜市,以前販賣這各種雜貨物什、零食小吃,街道混亂、嘈雜。而現在已經看不到以前的擁擠,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商鋪。
豫園夜市的創新則如同華麗轉身,令這個上海盛名已久的旅遊景點在疫情之後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將歷史底蘊文化和流行集市文化相結合,集文化韻味與吃喝玩樂為一體。
位於楊浦區的大學路市集則更為新潮,開設市集的老闆本身是處於興趣和熱愛,擺攤的攤主大多都有自己的主業工作,更多地是將擺攤當作一種興趣愛好的方式,在此擺攤的內容也更接近青年人的文化生活。
圖3實踐團成員在豫園集市合影留念
而在調研的過程中,通過對攤主的採訪,實踐團也了解到如今對夜市的整治和倡導,其實對地攤經濟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鼓勵宣傳地攤經濟,在疫情逐漸好轉的情況下,刺激這城市經濟的復甦。地攤經濟本身在上海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代表著一種本地文化。對於居民,是一種便利的生活方式;對於攤主,更是一種謀生的需求。這一種「邊緣經濟」促進著基層經濟的發展,在更加正規的整治下擁有了新的活力。
但同時,這樣迅速快捷的整治方式也有著尚未能解決的弊端。在昌裡路夜市,由於對商鋪整體的管理,沒有考慮到人流量和室內環境的因素,造成了許多不便,夜市發展前景依舊比較嚴峻。
圖4實踐團成員在大學路與攤主交流
目前的情況都向著更為規整、創意、有活力的未來緩步發展著,昌裡路的夜間煙火、豫園的古今交融、大學路的青春創新,都代表著上海市人民的文化和生活。
除了對上海市本地的調研,實踐團還對其他不同的城市進行了對比調查。從川貴的三線小城,到毗鄰首都的直轄市天津,遼寧省會瀋陽,全國各地的信息都匯總在一起。這之後,實踐隊兵分兩路,分別在線上和線下對實踐團的調研成果進行總結和實踐。針對上海市的地攤經濟的現狀和發展,我們從所獲得的信息出發,將主體分為上海市整體、消費者、攤主三個部分。
圖5實踐團天津成員與隊旗合影
由以上資料可以發現,商場與地攤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差異以及本身定位差異之下,可以看出彼此基本不存在競爭,消費市場是分割的。商場與地攤的體驗空間、消費環境不盡相同的。 在市場經濟中有互為補充的作用。在如今環境下,要發展夜市經濟,促進地攤經濟的積極繁榮,需完善自身管理條例,找尋切實有效、多方協調適合的管理方式,於此同時,應當打造多維度的夜市活動,豐富居民夜間生活,與特色化元素相適應,構建文化IP、深挖文化脈絡。
而在實踐期間,我們聯繫到了大學路市集負責人,對方對於我們團隊新型市集的創新思路也十分感興趣,願意考慮與實踐團進行合作。
實踐的後期,建模組的成員們在對大學路市集的各方面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後,對現有上海網紅市集的調研分析,綜合各方面情況為其設計了創新的場地布置,儘可能地壓縮布置場地的成本,做到市集負責人所要求的輕便易收納、實惠低成本。最終實踐團利用電腦設計軟體建模,完成了初步的場景設計,並保持與市集負責人的長期溝通,也是對調研成果的進一步深化。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唐寒晴 機械學院/郭袁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