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蛋哥說蛋價
支持單位:蛋聯網
(原創文章,轉載不標來源,必究)
下面整理了家禽的5個生理習性,養殖戶順著蛋雞的「習性」進行管理,有利於發揮蛋雞的生產性能,農村養雞人不妨收藏備用,用處很大呢!
01、卵生性----繁殖潛力大,產蛋性能高
雞為卵生動物,母雞的繁殖潛力大、產蛋性能高。通常情況下,肉眼可見母雞卵巢內有大量卵泡,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12000個卵泡。在實際生產中,高產雞每24小時產一枚蛋,整個周期(74周)的產蛋數大約為320枚,周期蛋重19-20公斤,相當於其體重的10倍。
02、就巢習性---通過育種逐漸退化
就巢性俗稱抱窩,即母雞願意做窩、孵蛋和育雛,人工孵化技術應用之前,都是由母雞抱窩孵化雛雞。
現代蛋雞育種中,經過系統的選育使母雞的就巢性減弱或消失。目前,白殼蛋雞基本上無就巢性,褐殼蛋雞偶爾表現弱的就巢性,土種雞的就巢性比較明顯。
由於抱巢的雞不產蛋,為了使其停止就巢,可注射雌激素或將母雞置於通風良好和光照強的地方,使其醒抱。
03、換羽習性---做到精細管理
雛雞出殼後,全身覆蓋絨毛,隨著日齡增長逐漸脫落換成青年羽,俗稱「老毛」。
雛雞換羽日齡為,3-4日齡換尾、翅羽,13日齡換腿部、胸側部的羽毛,16日齡換翅根部的羽毛。換成長扇羽後,除在開產前有零星脫羽外,當年的雞群不再換羽,只有在跨年後換羽。
換羽期間,雞群代謝功能減弱,抗病力降低,甚至停止產蛋。此時,要精細管理,既要加強通風換氣,又要提高雞舍溼度,避免絨毛進入氣囊發生呼吸道病;同時,對於停產雞群,可進行強制換羽以縮短休產期。
04、合群習性---避免經常調群
雞是群居性動物,大群飼養相處融洽,但對於外來的雞隻會受到大群的攻擊,尤其是公雞混群後,打鬥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在蛋雞養殖中,不要經常調群,避免調群的雞進入另一雞群後受到攻擊。
05、怕熱耐寒習性---夏季防暑降溫
雞的代謝旺盛,其標準體溫在40.9-41.9℃,平均溫度是41.5℃,體表背覆的羽毛有良好的隔熱性能,加上雞汗腺不發達,所以說雞天生怕熱耐寒。
夏季高溫,雞舍若無散熱降溫措施,蛋雞極易受熱應激,出現生產性能下降,甚至中暑死亡,因此防暑降溫在實際生產中非常重要。
冬季寒冷,羽毛雖能阻擋冷空氣對皮膚的刺激,但如果雞舍溫度突然低於13℃,就會影響蛋雞的產蛋性能,導致飼料利用率低,生產性能下降等。需要注意,雛雞絨毛的保溫能力弱,故育雛期要做好保溫工作。
以上就是家禽的5個生理習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