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播音主持培訓課程中,最最基礎的就是從繞口令開始,它們有的是在民間長期流傳,有的是歷代說唱藝人口傳心授,對於我們今天的播音主持學習者來說這是一大筆財富。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的就是元音和輔音的定義和發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音和輔音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學習普通話,首先要把元音和輔音發正確、發好,掌握其正確的發音要領。只有把元音和輔音讀得準確、響亮、鮮明、生動,才能清楚而準確地表現出語意和感情。
元音和輔音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不少的問題,特別是我們雲貴川的人,平時說話比較懶,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發音習慣,元音與輔音尤其明顯,所以現在正是大家集中突破的重要日子。
我們先來找出發元音和發輔音的不同點。由於發音時發音動作特點的不同,構成語音中兩類不同性質的音素,即元音和輔音,也因此構成了元音和輔音的不同特徵:
1. 氣流受阻狀況
元音發音時,氣流通過發音器官的各部分都不受到任何阻礙,只需利用口腔、舌頭、鼻腔等造成各種不同的共鳴器,就可以發出各種不同的元音。
輔音發音時,氣流在發音器官的某--部位必然要受到一定的阻礙,必須克服這種阻礙才能發出音來。
2. 克服阻礙的方式
發元音時,發音器官各部分肌肉保持均衡的緊張狀態;發輔音時,發音器官構成阻礙那部分肌肉顯得特別緊張。
3.氣流量強弱
發元音時呼出的氣流量較弱;發輔音時呼出的氣流量較強,特別是發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輔音)時更為顯著。
4.聲帶是否顫動
發元音時,聲帶都要顫動,是樂音,聲音比較清晰、響亮;發輔音時,除少數濁輔音(發音時聲帶顫動的輔音)外,一般聲帶不顫動,噪音成分較重,聲音不怎麼響亮。
元音的發音,主要由於聲帶振顫。聲帶振顫造成的音波,經過口腔時,受到口腔的形狀、大小變化的影響,依口腔形狀、大小的不同,發出各個不同的元音,普通話語音中的a、0、e、i、e、u、i等元音就是這樣發出的,這幾個就是元音。
輔音,在普通話語音音素裡,有21個,是b、Ip、m、f、d、t、n、1、g、k、h、j、q、x、zh、ch、sh、r、z、c、S。輔音的發音條件比較複雜,一般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方面來講。所謂「發音部位」,就是前面所說的氣流受到阻礙的地方,也就是發音器官為了讓氣流變成聲音而做出的各種活動的部分。所謂「發音方法」,就是說這個輔音是怎麼樣發出來的,也就是氣流透出過程中所受阻礙的不同情況。具體發音情況我們在聲母部分展開說明。
明確了元音和輔音的特徵,及其大致發音狀況,認識聲母就有了依託。我們把音節開頭的輔音就稱作聲母, 把聲母後面的部分叫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