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維度存在的意義:或許可以解釋量子理論

2020-12-27 讀芯術

全文共3527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

圖源:unsplash

弦論學家認為宇宙有許多維度:10個,11個,或26個。但是除了四維,其他維都捲縮於極其微小的空間裡,無法被探測到。但本文要討論的並不是這個,而是真正的第五維度,一個和四維一樣廣闊平坦的空間。

在人類認識到宇宙有四個維度之後,第五維度的觀點接踵而至。1919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僅四年之後,一位名叫卡魯扎(Kaluza)的科學家提出了這個想法。他只把論文寄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人,並受到了他的讚賞。愛因斯坦喜歡它的原因稍後再說,現在的重點是卡魯扎必須解釋為什麼第五維度能在不可見的情況下存在。

畢竟,如果你我約好在宇宙的某處見面,我只需要給你三個數字(緯度、經度和海拔高度)和一個時間,而不必把地址安排在第五維度。我不用說:星期二下午3點在五號大街和榆樹街交叉口的四樓大廳見面,順便說一句,你一定要去第九地下世界。

卡魯扎用一個假設來解釋第五維度不可見的原因,即圓柱度(cylindricity)。這個觀點很簡單:第五維度不可見,是因為它和其他維一模一樣。這就像一個矩形的麵包,如果只想要一片,在哪裡切下都可以。反正都一樣。

沒有人認可這個觀點,因此後來一個叫克萊恩的科學家提出,五維與其他維不同,它捲曲得很小。後來,弦論家們用現在所謂的卡魯扎-克萊因理論(Kaluza-Klein theory)來描述他們的萬有理論(Theoryof Everything)。

但假如卡魯扎是對的呢?假設宇宙確實存在一模一樣的第五維度呢?如果不完全一樣又如何呢?這就是本文所討論的觀點:通過求經典進化方程均值來量化場。本文將從數學上簡單介紹五維在量子理論中的合理性。

五維的含義

本文的基本觀點是:宇宙存在第五維度,但它通常無法被探測到,這並不是因為一切都完全相同,而是因為測量物體時,人們只能感知一個平均值或隨機值。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意味著量子力學不是隨機的,而是在幾乎看不見的維度上做經典運動的結果。

圖源:unsplash

做一個類比:想像有一盒密封的氣體,其處於平衡狀態,不會隨時間變化。把氣壓表或溫度計放進盒子裡,總能得到相同的讀數,比如1個大氣壓和20攝氏度。然而,盒子裡每一個氣體分子都在不斷運動。所以氣體隨時間發生著改變,但是我們感覺不到,因為我們太大了,只能測量那些永遠不變的平均值。

量子力學亦是如此。宇宙不僅隨時間變化,而且在五維空間變化。

熵值(entropy,熱力學函數)總是隨時間而增大,但在五維空間,熵作為混亂或信息的參量,本質上是恆定的。這個恆定的熵使得五維運動不可見,下文將繼續說明這一點。

思維實驗

假設要造一個可以測量五維變化的時鐘,這個鐘不會在時間維度上發生改變,它只能在量子維度上變化。所有時鐘都基於某些正在做的功而運作,即勢能轉化為動能,例如落石或落水、旋轉的行星、放鬆的彈簧或衰變的放射性原子。同樣地,我們似乎可以通過一些類似的能量轉換來判定量子維度的變化。

圖源:unsplash

基於卡拉威(Callway)的工作,本文介紹了某種類似量子維度動能的東西,它是整個量子物理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基於我們準備好的量子場可以造一個時鐘,並且可以根據它在這種動能形式中的變化來進行測量。

現在,時鐘依賴於另一個原理,那就是增加熵。這是一個更微妙的問題,為了記錄時間的流逝,我們必須知道至少兩個時間點——過去和現在。為此,時鐘必須做有用功,這需要某種能量流和增加熵(這被稱為自由能量流),這讓時鐘具有區分過去和現在的方向性。沒有這種方向性,過去和未來的所有時刻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這就是時鐘在量子維度上不起作用的地方。你可能在任何給定的點上加減時間,所以你最終得到的時間將是隨機的,並且平均為零。

另一種思考五維空間的方法是,它類似於時間,因為我們在穿越它(不像空間,我們可以通過加速而自由移動),但它不像時間那樣有箭頭。時間之箭讓我們能夠感知它,沒有箭頭,就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現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觀察我們在量子維度和時間上的流動,並創建一個會隨時間而改變的混合時鐘。

那麼我們能區分量子維度和時間上的變化嗎?或許可以。

布朗運動是一個不錯的類比

目前我們了解量子維度的唯一方法是量子測量,它能感知在此維度中持續發生的個體波動。這些不是平均數,而是對隨機性的度量。

這有點像觀察布朗運動——氣體和液體中微小物體的振動。布朗運動通常是不可見的,除非在顯微鏡下觀察很小的物體。比如說花粉,它會受周圍液體分子的不斷轟擊而振動,從而使布朗運動變得可見。

因此,通過觀察量子效應,如個體光粒子或電子,我們可以認識這一維度,但不能直接感知我們穿過它的流動過程。

你可以用布朗運動做一個時鐘。只需將一粒花粉放在一個點上,並記下位置。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遵循所謂的隨機遊走(random walk)。平均來說,它的移動距離與所用時間的平方根成正比。雖然液體處於平衡狀態,但你不是,所以你可以觀察並記錄。

但在量子力學中也能這麼做嗎?可以。透過第五維度的鏡頭,量子物理學不再神秘或怪異。量子物理學所有的奇怪效應(比如它可以是多個事物,然後在觀察時突然變成一個東西,即量子測量解釋),以及它的非局部性質都可以解釋為穿過第五維度的經典運動(classical motion)。

因此,卡魯扎可能一直是對的,只是錯在沒有把他的發現與量子物理學聯繫起來。相反,他的理論是量子理論的經典極限。

愛卡魯扎·桑·克萊因的其他理由

卡魯扎的觀點值得認可的理由很有許多,如果把第五維度與愛因斯坦的時空廣義相對論相結合,就會發現五維廣義相對論等於四維廣義相對論和電磁學,這意味著電磁是五維的重力。你還可以得到一個標量欄位(即每一點上只有一個數字的欄位),並能決定如何使用它,卡魯扎假設它是恆定的。

如果像卡魯扎那樣做一個嚴密的圓柱度假設,就會得到兩個力,但是如果稍微放鬆一下,你也可以證明物質本身只是五維的時空曲率變化。這意味著沒有實際的物質,只有時空幾何學。

圖源:unsplash

保羅·韋斯森(Paul Wesson)生前一直是這個觀點的主要支持者(他還提出質量與另一個維度/標量場有關)。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假設存在第五維度,就不需要物質了。只有在真空中才需要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個理論不能解釋很多像規範力這樣的量子現象,所以它是不全面的。)

韋斯森的方法非常經典,而我的方法完全是量子理論(儘管不是萬能的)。因此,該理論認為第五維度不僅與電磁和物質有關,還與量子物理,以及在該理論中觀察到的所有奇怪現象有關。

如何肯定?

第五維度真實與否,取決於能否脫離標準理論來觀察它。例如,不同之處在於觀察的過程,這些過程可能是在維度中流動,也可能確實是隨機行為。這個概念叫做遍歷性(ergodicity)。

遍歷性是一個雅稱,指的是物理過程在時間上的均值,與其在構形空間上的均值之比。這個空間可以有任何可能的分子排列,比如一盒空氣中的一系列分子。一盒分子是遍歷的,因為在無限長的時間內,可以得到每一個可能的構型。

如果一個系統在無限長的時間內存在無法得到的組態,那麼它就是非遍歷的。如果量子理論是五維中的流,那麼任何非遍歷量子系統都將不同於標準量子理論,因為構形空間上的均值是標準量子理論的基礎。

另一種可能是,即使所有的物質和力都是遍歷的,有些可能沒有所謂的熱力學極限,也就是說它們根本沒有標準量子理論。重力可能就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重力作為五維流行的理論可能存在,而它的標準量子理論卻不存在。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黑洞熱力學理論中就遇到了這個問題。黑洞的熱力學極限在標準統計理論中並不存在,但它確實以時間流的形式存在。

圖源:unsplash

無論如何,雖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穿過第五維度,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影響這個運動。愛因斯坦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加速或靠近中子星或黑洞等強引力物體來及時改變自身的運動。我們也許不能及時掉頭,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它。

在五維中可能也是類似的,所以,發現並利用五維可以開拓科學和工程廣泛的可能性,而這些是四維無法實現的。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平行宇宙,多維度空間,怎麼用「弦理論」去解釋呢?
    在弦理論之前的那些物理理論,無論是牛頓的經典力學,還是麥克斯韋方程組,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們都沒有針對空間維度去進行特別的限制。那些方程無論在幾維空間都解得開,只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中,所以他們更多地被應用在三維空間上。於是在南部陽一郎他們剛提出弦理論的時候,他們也沒多想,直接拿來解釋三維空間中的現象。
  • 量子理論證明靈魂存在?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我在網絡上經常看見一些宣傳量子力學與神秘主義聯繫的文章,比如,有一篇網絡文章叫《從量子糾纏到量子計算機,未來的某一時刻人類或許解開宇宙的起源》,還有用朱清時的演講做成的《朱清時:量子力學證實,人類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礎》、《物質並非實有的存在》等等,這些文章千篇一律的把量子力學與神秘主義掛鈎,甚至直接鼓吹量子力學證明了唯心主義。
  • 10歲孩子都可以看明白的「弦理論和量子力學」
    這就是量子疊加的整個概念;它們在兩種狀態下都存在,直到它們被觀察到,然後它們假設其中一個。當薛丁格提出這個想法時,它最初被用作一個思維實驗,後來被用來解釋疊加。在現實中,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你不能讓一隻貓同時既是活的又是死的,而你可以讓一個粒子同時既是1又是0。
  • 讀完《量子理論》,我找到了「量子波動速讀」存在的理論基礎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大眾熟悉的玻爾、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洛倫茲等物理學家均參與討論,這次會議由此被稱為物理學界的「華山論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量子理論是20世紀最傑出的智力成果之一,而且它的發現對我們理解物理過程來說是一次真正的革命。正因為如此,享受量子理論不應該成為理論物理學家獨有的樂趣。
  • 量子物理:客觀現實或許並不存在
    但在一篇近期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有物理學家指出,在由量子力學的奇異規則所支配的原子和粒子的微觀世界中,兩個不同的觀測者可以「看到」各自的事實。換句話說,根據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自然構造理論——量子理論來看:事實實際上是主觀的。
  • 已知三個物理維度和時間維度,有超四維的多維空間存在嗎?
    人類在四個維度中體驗日常現實:三個物理維度和時間。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實際上是第四個物理維度,具有與其他三個相似的可測量特性。物理學中正在進行的一個研究領域是試圖解釋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統一性,量子理論在小尺度微觀世界上控制著現實。這一領域中的一些建議表明了多維空間的存在。
  • 「元層次」的物理學:建構子理論如何解釋生命、宇宙和量子計算
    相比之下,建構子理論更為整體,試圖解釋這顆彗星在原則上可能會有哪些軌跡。例如,彗星速度超過光速的軌跡是不可能的,但是速度低於光速的軌跡是可能的,只要它們也符合相對論定律。今天主流的物理學理論可以解釋像兩個黑洞碰撞這樣劇烈的現象,但很難解釋一棵樹如何存在,以及為什麼存在。建構子理論關注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因此可以解釋那些本質上不可預測的領域——比如演化——的規則,即任何需要解釋的模式。
  • 宇宙的維度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嗎?弦理論是萬能理論嗎?
    眾所周知,弦理論是物理學家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科學家希望所有的力,所有的粒子,所有的常數,所有都能處在一個理論框架下,而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微小的,振動的弦的結果。事實上理論家們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個想法,他們首先意識到的是,要讓這個理論起作用,就必須有比我們習慣的四個維度更多的維度,這想法聽起來相當瘋狂!
  • 量子理論對生命存在的解讀
    在量子力學裡,穿透過的波幅可以合乎物理地解釋為行進粒子。遵守薛丁格波動方程,穿透波幅的絕對值平方和入射波幅的絕對值平方的比率給出了粒子隧穿的透射係數,也就是其透射概率。對於遵守其它種波動方程的光波、微波、繩波、聲波等等,穿透波幅可以物理地解釋為行進能量,而穿透波幅的絕對值平方和入射波幅的絕對值平方的比率則給出了穿透能量和入射能量的比率。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不是為了繁殖後代
    或許對於基因來說,所有生命包括人類都只是保證它們延續的工具,當然我們討論生命延續的意義很少從生命的層面去思考,更多是以人類主觀的哲學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對於宇宙來說,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或許「人擇原理」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 從德謨克利特到量子理論
    這在宏觀上很好地符合了觀測事實,但在解釋光是可以延曲線傳播以及引力是如何實現超距傳輸的類似這些問題上出現了誤差。直到愛因斯坦將時間處理成可以壓縮和拉伸、空間可以進行彎曲,這些問題才得以解決。然而在解釋諸如宇宙膨脹、無窮小的「奇點」和微觀粒子測不準等相關問題上,愛因斯坦的理論也開始顯得力不從心起來。至此,我們必須請出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思.普朗克。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將弦理論的26維的時空「調整」為超弦理論的10維時空後,就「解決」了弦理論推導出的超光速的「快子」問題,讓弦理論從一個弦的假說變成一個解釋微觀世界的量子理論。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 寫物理科普可以很簡單,只要照本宣科,將一個理論用通俗化的語言表述就可以矇混過關。但是,要把一個理論解釋清楚,就沒那麼簡單了。
  • 量子力學能解釋時空的存在或不存在嗎?
    這個想法在技術上被稱為「群場理論(GFT)凝聚態宇宙學」,是量子引力的一個分支,量子物理學的目的是建立從光和物質到時空的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這是一個完全基於理論計算的想法,凝聚宇宙學需要大量抽象推理才能嘗試理解它。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但是量子引力吸引了所有物理學界最敏銳的大佬的關注。
  • 理解美妙科學:量子力學的存在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正因為有量子力學,人生才是充滿意義的!一切物質回歸到最小單位,都是由能量構成,萬物沒有任何區別,無數個微小的量子集合成能量,再由能量組成一道弦,夸克粒子,原子,以及更大的能量集合體!而量子力學的微妙之處就是量子具有糾纏的神秘力量,而且量子和思維意識有些不可琢磨的微妙關係,這就為人活著是有意義的提供了一條線索!量子力學中的能量,是解釋一切的關鍵!因為整個宇宙都是能量的集合,而這種能量具有意識能力。
  • 量子力學是介於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理論
    糾纏的粒子有驚人的特性,所以它被量子力學拒之門外。這些特性無法被廣義上的量子力學描述,所以一般認為這些特性還不是量子力學的一部分。量子力學不主張非慣性系下的第二宇宙速度,很難用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解釋成薛丁格方程,超弦理論和弦論尚未形成其自洽體系量子力學本身有一些體系設定是與經典力學有衝突的。
  • 弦理論:來自天堂的傳說,想要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超級理論
    一個簡單的問題是,量子如何同時穿過雙縫幹涉實驗中的兩條狹縫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物理學家們先後構建了哥本哈根詮釋、路徑求和解釋、平行宇宙理論、多維度解釋、超級大腦解釋、多歷史解釋和GRW自發定域理論。但是,明眼人會發現,這些理論或解釋都是基於粒子說的解釋,都在努力解釋一個粒子如何同時穿過兩條狹縫。
  • 如何解釋量子力學?或許我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但請做好心理準備,用我們日常的眼光來看,量子物理學中的一些事物看起來「毫無章法」,有的似乎完全說不通。 物理學家自然不喜歡這種感覺。量子力學的詮釋就代表著許多物理學家試圖讓量子物理「說得通」的努力。換句話說,它可以理解成物理學家在嘗試找到量子力學的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某種「對應」。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每種詮釋都反映著某種世界觀。
  • 我其實不贊同高維度空間理論,因為那樣會使得公式複雜化!
    因為粒子尺度目前的理論,就像百家爭鳴,一浪高過一浪,精彩的很。對於我這樣的外行,只能遠觀,不敢近看。關於粒子物理上面已經說了,都可以納入規範場論之中。而且關於宇宙四種力的結合,我個人也是充滿期待。認為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理論,但可以將四種力納入到一個大系統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很多橋。
  • 時間遭遇空前危機:在量子世界,時間沒有意義?
    來源: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時間這一概念已經印刻在所有人大腦中,似乎就是與生俱來的存在,它記錄著世界的一切。但在普朗克尺度上,時間這個概念卻遭遇了危機。物理學家希望找到一種適用於量子引力領域的時鐘,卻始終未能如願。這是否意味著,在最小尺度上,時間沒有意義?
  • 關於看待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
    #首先簡單的解釋一下量子糾纏:即兩個成為超伴侶的粒子即使在分開後也有一定的聯繫,而且這種神秘的連接是無視距離的。很難想像我能和量子理論牽扯上什麼,雖然只是自己有思考,但曾經還沒有理論或者主流學說來證明,不過想想這個也證明不了,至少現在證明不了。原來我不是神經病,三維世界果然還是很低端的。至少我還不是孤獨的。早些年看到關於平行宇宙的理論,廣義上講就是宇宙在高一維度的空間中多出來的方向上有差值的平行時空。相鄰的宇宙在多出來的維度【坐標】上有著不為零的最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