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醫生怎麼看中國醫療?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在可以預計的未來,心理問題將成為中國另一巨大健康負擔。

中國的醫療,總是「新聞」不斷。在外國醫生眼中,是怎麼看待它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的呢?

Lens採訪了五位身在中國的外國醫療從業人員,他們都在中國行醫多年,對中國社會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他們分別為:

全科醫生聖西睿智(Richard Saint Cyr)

臨床心理醫生麥豐華(Mike Mehrvarz)

內科專家張全亮(Eddie C. Cheung)

兒科醫生及外科專家易欣(Ibrahim Salahat)

《柳葉刀》雜誌高級執行主編比爾·夏思格(Bill Summerskill)。

其中,前四位是在北京外資診所工作的醫生,後一位負責管理《柳葉刀》在亞洲的相關工作。

PART

初級保健制度:關鍵是信任的缺失

初級保健制度(Primary Care)是世界範圍內驗證的、一種經濟效果最佳的、將「保持健康」和「恢復健康」合二為一的體系。該制度通過在固定社區安置適當數量的家庭醫生,在醫生和社區居民之間建立起長達幾十年、高度信任的關係,不僅可以長期提供健康信息、治療各種常見慢性病和輕微急性疾病,還可以在必要時將病人轉移到專科醫生處就診。

但在日常經驗中,普通中國人仍對此類醫療機構缺乏信任和使用意願,診所醫生的水平也普遍較低。這種政策和現實的差距,必須靠加強多方對初級保健制度的理解來減小,並最終用醫患間的信任來填補。

聖西睿智在北京做了多年的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ce)。他說,「在世界很多地方,當一個人生病時,他首先會去看自己的初級保健醫生,而不是專科醫生。但在中國事情卻恰恰相反。全科醫生不僅對病人進行治療,也對其生活習慣提出改良建議,因此在疾病預防方面,全科醫生扮演著一種『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易欣也是一名全科醫生,每天大概看20個到30個病人,「我可以解決其中至少95%的問題。只在很少的情況下,我才需要把病人轉到專科醫生那裡去。」

他曾多次陪病人到公立醫院的急診科就診,看到那裡有成百上千人在等待治療,很多只是發燒、拉肚子或者有某種炎症。「似乎急診科醫生現在在中國部分扮演了全科醫生的角色,這使急診的狀況變得非常糟糕。事實上,急診科的設計理念是,那裡醫生的職責只是保證病人能夠活下來,直到他能在合適的時間接受專科醫生的治療。我看到中國政府建立了一些社區診所,但在我看來,這些診所十分糟糕。那裡沒有設備、沒有接受過良好訓練的醫生,因此人們根本不願去。我在工作中也接觸過一些中國的家庭醫生,他們存在的嚴重問題是,在其自身專業之內,他們很棒,但只要偏離專業一點,就……他們沒有綜合性知識。」

比爾·夏思格長期從事學術研究。他注意到,大部分中國醫生不願意成為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無法帶來高收入和好名聲。在中國,不僅老百姓對初級保健的態度需要改變,醫生同樣需要改變。出於自己的經驗,我知道家庭醫生在智力和體力方面要求很高,而且你還必須了解並能夠使用各類藥物,因此說家庭醫生專業性更差顯然是錯誤的。同時,作為病人要知道,醫院主要是為接診嚴重疾病所設計的。公立醫院的醫生習慣使用儀器,而家庭醫生喜歡使用傾聽和觸摸的方式。我常聽到中國百姓埋怨醫生亂開藥和亂進行檢查,但在我看來這件事不存在誰對誰錯,因為當你期待那些經過嚴格訓練的專科醫生為你治療簡單疾病時,結果可能就是低效的。」

在比爾·夏思格看來,中國初級保健制度雖然已經建立,但仍被廣泛認為是缺失的,關鍵是信任的缺失。「這對中國醫患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中國應該開始建立起一種根植於信任的新文化。大眾對於存在哪些醫療服務現在是不清楚的。這可能意味著,人們無法接受到對他們確實有益的醫療,卻在期待著一些不現實、不存在的醫療服務。這種理解不僅需要醫患之間的良好溝通,也需要政府加強公共教育。」

PART

中國式健康觀念

毋庸置疑,中國人正在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健康和保健的重要性,這從國人健康消費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不斷增加,在健康投入方面的選擇正在變得更加多元。這在外國醫生眼中,仍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聖西睿智醫生注意到中國大眾熱愛做各種健康檢查,「但中國的體檢中心最大的問題是那兒從來沒有初級保健醫生。這些公司所做的大部分檢查是沒有依據的,在其他國家根本不會做。尤其是那些癌症篩查,很多都不準確,但是中國人似乎尤其期待各種癌症檢查。我和太太一起去過某家體檢中心三次,從沒一個人問過我的家庭病史、我最近在服用什麼藥物、我是否抽菸……體檢並不是一個十分良好的健康投資方式,它最糟糕的問題是讓人們離開體檢中心時認為自己毫無問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我看來,這是錯失的、藉以教育民眾的絕好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急需建立初級保健制度,或者把初級保健和體檢聯繫在一起。」

張全亮醫生也認為單純的體檢是不足夠的。他建議中國人到一定年紀後,都應該去做大腸鏡和胃鏡檢查。因為只要及時發現,大腸癌是所有腫瘤裡最容易預防和治療的。而這種疾病在中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和人們的飲食結構改變有很大關係。原來人們吃五穀、蔬菜和少許肉類,現在往西方的高脂肪、高熱量、細纖維方向轉變,這都影響了大腸癌的發病率和發病年齡。大腸鏡每十年做一次就可以。

另外,「中國衛生環境不好,很多人喜歡在路邊攤吃飯,很容易就會通過食物感染到幽門螺旋菌。幽門螺旋菌是引起胃潰瘍和胃癌的最大原因,感染初期沒有任何感覺。但通過胃鏡,醫生可以很輕鬆地看到,及時發現就能達到95%的治癒率。但在中國的問題是,即使你了解了這類信息,想要進行自我篩查,你也很難去主動利用公立醫院的資源。假如50歲後去公立醫院主動要求做大腸鏡檢查,大概也沒有醫生會理睬你。」

張全亮提到,以上是出自一個重要的概念:自我篩查,「這必須靠公共教育來推動。在美國,普通人對疾病預防擁有很強概念。包括傳媒在內,很多渠道都在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做這些篩檢工作。自我篩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乳腺癌。在國外,十幾歲剛來月經的女孩就會學會自己做乳房檢查,到了40歲則每年要做超聲檢查。可是在中國,一般都是在胸部有分泌物、癌症已經轉移到淋巴腺上之後才會發現,治療效果當然差了。」

聖西睿智則發現,「似乎每個中國人生來都懂得陰陽、寒食、暖食、每個季節該吃什麼……同時,每個人也都會通過中醫進行自我診斷和治療。」他認為中醫的根本理論——保持身體平衡——是很健康的。「只是從西方角度來看,中醫理論不具有太多證據,也很難找到有證據的論證文章來證明中藥的功效。」而另一方面,中國人又濫用抗生素,「他們希望醫生給他們輸液開藥,如果醫生不這麼做,他們會覺得沒得到很好醫治。」

「中醫最大的問題仍舊是缺乏科學論證。」張全亮說,「西藥的質量控制做得很好,你去任何藥店買藥,只要名字、包裝和廠家是一樣的,藥物之間幾乎就不存在差別。而中藥,把從上海、廣州、北京三地不同的同仁堂買到的同一種成藥拿到實驗室去化驗,藥物成分都區別很大。」

比爾·夏思格則認為,中國在公共健康領域最大的挑戰是吸菸。這是巨大的健康負擔。「另外,吸菸和中國嬰兒夭折及天生殘疾之間已被證實具有確定的關係。」

PART

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治療:用理解消除恐懼

在可以預計的未來,心理問題將成為中國另一巨大健康負擔。這一方面是因為發病人數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則因為健全診療體系的缺失。在中國,心理和心理引發的行為疾病佔所有疾病的23.6%,同時中國的自殺率極高。不幸的是,在中國,人們尤其不願在出現此類問題時去就醫。

臨床心理醫生麥豐華希望通過Lens讓中國百姓意識到,心理疾病是非常尋常的疾病。

「心理問題包括:壓力、焦慮、抑鬱、孤獨、不斷增加的不忠和離婚;無論情緒和身體代價是什麼,不顧一切也要保住面子;過度吸菸、飲酒,甚至濫用街頭藥物;面對快速和持續改變所引發的壓力;處理嚴峻的競爭關係和不斷增加的工作需求;現代化和傳統價值之間的矛盾;物質主義的增強,永遠不能為你所擁有和得到的感到滿足……」

麥豐華介紹說,「孩子們面臨的問題也不小。注意力缺陷、孤獨症、阿斯伯格、學習困難、行為問題、網絡成癮、代溝問題、面對過多作業時的焦慮甚至抑鬱;必須給大人面子,並滿足他們強加給自己的夢想所帶來的壓力;小小年紀承擔大人的責任;由於父母的要求,擁有很少的時間玩耍;缺少家庭時光;被不理解他和他的世界的祖父母或保姆養大;掙扎著得到同齡人的認可等。」

「不幸的是,在中國,除了缺乏對於心理問題的理解和必要的公共教育外,尋求心理健康服務也會被認為是丟臉的事」。在中國待了很多年的麥豐華自然了解到這方面的進步,但他還是提道:「目前在治療方面最大的問題是,並沒看到類似嚴格的醫師準入控制」。

PS:醫療是一個科學體系,這些觀點也未必完全正確,可以在具體情境下討論。遇到相關問題時,也請諮詢專業人士、謹遵醫囑。

報導原載2014年6月號Lens。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陳曉搭檔王子文出演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大家怎麼看?
    說到兒科,早些年周德華導演就曾拍攝過一部關於兒科的電視劇,名字叫《兒科醫生》由羅雲熙、孫銥、凌瀟肅、曾黎等主演,不過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而且據網友所說劇中的某些方面欠缺專業性,隨木沒看過就不做任何評價。說回今天的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這部電視劇由楊磊執導,陳曉、王子文、賈青、張沐兮等主演的都市醫療劇。
  • 中國古代有望聞問切中草藥,外國古代生病怎麼治?這些手段真奇葩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中國古代有望聞問切中草藥,外國古代生病怎麼治?這些手段真奇葩。 中醫藥學對中國乃至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如今有很多難以治癒的疾病都可以從中醫古籍上找到發現。
  • 講述:外國病患掛號緣何不難?中國需要學習什麼
    掛號問題近來再次引爆輿論,而相比較中國,外國病患是如何掛號的?外國的醫院裡是否也存在「號販子」現象。記者先後採訪了美國、日本、印度、古巴等國人士或在當地生活多年的華人,為您解讀外國醫院中的「掛號玄機」。
  • 外國醫生為什麼都來中國進修?原因竟然是……
    中國醫生的診斷能力、手上功夫令人驚嘆  每一名剛到上海市肺科醫院的發達國家外科大夫,多少都有些傲慢。但只需要在手術室跟上一兩天,他們大多就要開始「認真學習」了。  對中國醫生的看法,也會從最開始的「哦,中國大夫……」轉變成「噢!中國大夫!」。
  • 外國醫生來中國學中醫
    東西醫學中心面向全球的UCLA 暑期結合醫學課程上,趙靜醫生教授太極。Cherry Zeng Ma/供圖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生趙靜今年向科技部申請了一個國際培訓項目——中醫臨床實踐和研究最新進展國際高級培訓班,邀請「一帶一路」輻射到的國家的西醫醫生到中國做短期學習、交流,並將中醫藥最新研究進展分享給他們。
  • 看外國朋友怎麼評價中國火鍋,吃火鍋就是「朝聖」每一步都很正式
    像火鍋這樣的美食就是很多吃貨朋友喜歡吃的,就連很多外國朋友在這幾年也是愛上吃中國火鍋,那麼大家知道外國朋友是怎麼評價中國火鍋的嗎?看外國朋友怎麼評價中國火鍋,吃火鍋就是「朝聖」每一步都很正式。火鍋可以說是中國美食中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以前人們都是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才會吃吃火鍋暖暖身子,但現在人們吃火鍋已經是不分初夏秋冬了。只要是想吃就會去火鍋店吃個過癮,而且很多外國朋友也是很喜歡吃火鍋的。
  • ...一方面醫生要按照他的醫療行為和對疾病的認知去實施診治,怎麼...
    一方面醫保資金不允許你透支、突破,一方面醫生要按照他的醫療行為和對疾病的認知去實施診治,怎麼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呢?第三個就是每年的增長幅度,去年看這個病一千塊,今年看這個病兩萬塊,你這個我就要處罰你,這些迫使醫生必須要算帳。因為醫保目錄裡的藥太多了,醫保目錄裡的耗材太多了,我實在弄不清哪個是醫保內的,哪個是醫保外的,他就要去算,這個比他的醫學知識還複雜,所以醫生非常的辛苦。
  • 日本醫療機構接納外國患者 醫療翻譯不足成難題
    13:37: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但是,赴日外國遊客大幅增加的同時,如何整備醫療體制應對外國患者,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對全國範圍內外國人就醫狀況進行了首次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日本全國接納在日外國人以及外國人遊客患者門診的醫療機構設施已經達到了79.7%,接納外國患者住院治療的醫療機構也已經達到了58.5%。日本醫療機構接納外國人已經成為「新常態」。
  • 透過外國青年的鏡頭「看中國」
    十年來,「看中國」項目邀請70餘個國家的700餘位外國青年參加,拍攝700多部紀錄短片——透過外國青年的鏡頭「看中國」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 張國聖短片《天路之路》裡,村民們在高山險崖上放繩梯、打炮眼、埋炸藥,用鋼釺鐵錘一寸一寸鑿石頭,只為摳出一條連通外界的希望路;《苦盡柑來》中,柑橘園一派豐收景象,留守老人吃著自家種的柑橘,笑在嘴邊
  • 從新加坡醫療服務看基層醫療對公立醫院、高端醫療的啟示
    新加坡為本國居民提供高質量、多層次的醫療服務同時,每年吸引近100萬外國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療。新加坡的公立醫院不接受直接上門就診,就醫環境最大特點是秩序井然。與掛號費相比,新加坡的藥費相對便宜很多,普通的疾病大部分開支都用在醫生的掛號費上,也就是用在醫生的勞動報酬上,醫生基本不必靠多開藥來維持收入。
  • 佟麗婭變身「產科醫生」 真醫生陪看醫療劇
    《產科醫生》海報  搜狐娛樂訊 醫療職場勵志情感大戲《產科醫生》講述了何晶(佟麗婭飾)從小縣城到省醫院進修,與海歸主任醫師肖程(王耀慶飾他們都很佩服我的勇氣,我覺得沒什麼可怕的……」一部《產科醫生》拍完,佟麗婭自詡為半個婦產科大夫,「要是我面臨急著生產的產婦,我覺得我能幫她接生出來!」和記者們聊起這段時,佟麗婭果然是自信滿滿,語出驚人。  山東衛視打造最專業醫療劇  時下的電視螢屏,醫療劇成了「香餑餑」,可是很多國產醫療劇一直飽受「不專業」的詬病。
  • Cyclinic:打造中國版家庭醫生
    目前Cyclinic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於構建家庭醫生團隊、以外國人群體為市場切入點的移動醫療網際網路企業,希望藉此撬動中國分級診療,有效利用醫療資源,推動中國醫療國際化。此外,醫生可以修改看診時間和地點,避開門診繁忙時段,合理利用空閒時間和線下閒置的社區醫院等場所,通過網際網路手段,實現醫生多點執業。貝殼社: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創業想法?
  • 中國廚師直播「開鍋」,外國網友看傻了眼:鍋燒壞了,怎麼炒菜?
    中國廚師直播「開鍋」,外國網友看傻了眼:鍋燒壞了,怎麼炒菜?說到做飯,那肯定就離不開做飯器具,外國人比較喜歡用平底鍋,在外國首先風靡起來的吃雞類遊戲中,平底鍋可是能夠抵擋子彈的神器,可見國外的人燒菜是有多麼依賴平底鍋。
  • 私家醫生全程醫療健康服務晟衷醫療定義高端醫療新模式
    1996年,NBA西雅圖球隊隊醫決定從僅照顧運動員損傷,轉變為對運動員所有健康進行管理,並將付費模式從每次付費改為每年付費,建立起禮賓醫療模式。如今24年過去了,禮賓醫療模式在美國高速發展。通過對目前醫療市場尚未滿足的需求探索,2017年5月晟衷醫療在中國埋下了禮賓醫療模式的第一顆種子。
  • 外國病患掛號緣何不難
    掛號問題近來再次引爆輿論,而相比較中國,外國病患是如何掛號的?外國的醫院裡是否也存在「號販子」現象。記者先後採訪了美國、日本、印度、古巴等國人士或在當地生活多年的華人,為您解讀外國醫院中的「掛號玄機」。◎美國首選家庭醫生去醫院需預約在美國看病,都需要提前預約。
  • 印度醫生是怎麼看中國醫生的?
    感謝當年高考填志願的衝動,我有幸體驗了在中國和印度當醫生的區別。在中國和印度,醫生都是比較受尊敬的職業,但是中國醫生的社會地位還是不能跟印度醫生比。在中國,醫生被視為一份比較穩定、體面、專業性強的職業,收入一般在社會平均收入以上,隨著資歷增長而增長,但前期投入巨大。
  • 看外國人咋掛號:美首選家庭醫生 日本看病需介紹信
    掛號問題近來再次引爆輿論,而相比較中國,外國病患是如何掛號的?外國的醫院裡是否也存在「號販子」現象。記者先後採訪了美國、日本、印度、古巴等國人士或在當地生活多年的華人,為您解讀外國醫院中的「掛號玄機」。  美國  首選家庭醫生去醫院需預約  在美國看病,都需要提前預約。
  • 高效質優,一個外籍醫生眼中的中國醫療系統
    30年英國一線行醫經驗,8年中國醫療管理實踐一個外籍醫生眼中的中國醫療系統《我在中國當醫生:從利物浦到深圳的行醫和管理經歷》>著者:[英]朱知梅中信出版社本書作者朱知梅曾在英國行醫30餘年,2012年從英國到中國深圳,協助運營及管理新開辦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與兩地的醫護團隊同心協力,為推動中國的醫療進步做了許多工作。
  • 沒有醫生的安全保障,何談醫療秩序?
    導 語「這起全國首例「醫告官」案,看起來是江鳳林醫生一人橫刀立馬,以一己之力追問300萬醫者尊嚴,其實他更是追問14億國人急需的醫患和諧!正如江醫生所說「沒有醫生的安全保障,何談醫療秩序?」而沒有一個好的醫療秩序,又何來健康中國?
  • 「來中國學原汁原味的中醫,真的很幸運!」——外國西醫醫生的中醫觀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題:「來中國學原汁原味的中醫,真的很幸運!」——外國西醫醫生的中醫觀新華社記者田曉航、嶽夕彤「這次找趙老師給我母親開了方子,我要買中草藥帶回去!」15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行的第二屆中醫藥臨床實踐與研究進展國際高級培訓班開班儀式間隙,波蘭雅蓋隆大學醫學院老年科醫生莫妮卡·裡比奇卡興奮地對記者說。中醫藥臨床實踐與研究進展國際高級培訓班是科技部發起並資助的國際培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