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不能認同!因為這違反了【擔當與依賴互動原理】的潛在邏輯!什麼是【依賴與擔當互動原理】呢?由於這個原理的論證過長(原文解讀近2萬字),這裡只能以下理論圖片,首先作簡單提示…
擔當與依賴是互為共存的,小孩生存不能獨立只能是嫁接「依賴」維繫生存,父母及其家人為了孩子成長,則為孩子(衣食住行)全方位擔當,於是有了擔當與依賴二元互為共存的話題邏輯:
換個角度,不全擔當才有不全依賴。比如父親外出務工,母親病躺在床,過了十歲孩子,就會迫於現實,從學做達到能做。
人幼小時能全方依賴,是因父母及其家人溺愛,有條件為其全方位擔當;當人成長到有了獨立的行為能力而不完全獨立狀時,此時是半大人階段,處於半依賴狀,父母(及其家人)只是承載著衣食經濟上的擔當(即部分擔當),因為其此時的擔當行為,只能是部分擔當。
因為人過渡到成年時,原生「依賴」逐漸在減退,標誌著父母及其家人為其擔當的能力逐步傾向消失,比如孩子讀幼兒園或小學需要家人接送,讀初中後,有獨立行走的行為能力,也就不需要接送了。大人一味的為其保持全擔當(堅持接送),孩子的能為(也是能走的行為擔當)失去了落實點。孩子本來可以從試著去做,達到獨立做,只因大人多了擔心和溺愛,習慣於一如既往的去照顧,反而抑制了孩子獨立行為能力漸長之勢;同樣,所有家務事不讓孩子動手,持續性全包攬也就是擔當越位!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留守兒童餵豬食
大人面對孩子的成長,與孩子的依賴互動過程,換個進程表應該是:
全擔當→主體擔當→部分擔當→放棄擔當(孩子到了成年時)。
歸根結底,人的成長,從全依賴到完全獨立(而無心依賴),始於幼小時的行為仿效,也是在&34;中感悟到了擔當的「能為」和「可為」,從試做中拓展自身擔當的「能為」之道,把握「能為」之能力!
部分家庭式溺愛,怕孩子累著傷著,什麼事也不讓孩子參入「試著做」,名義上是關心愛護,本質上是讓孩子放棄了經歷成長,放棄了「擔當」的拓展,以至依賴族中很多人根本沒有責任感,以致於「擔當」這個概念很陌生,依賴習慣了,「伸手要」就變得理所當然,斷奶式生活也就變得不以為然……
為什麼父母行為能力殘缺的家庭孩子,行為能力又早成熟呢?因為原生家庭(為孩子)的全方位擔當缺失,造就了孩子成長期經歷了過多的「試做」到能做的補充代位,原生家庭條件有限,「自然性」依賴過早斷鏈,造就了孩子天性依賴無所適從,維繫生存只能靠天性本能的自救,用「試做」來取代(一般健全式的)家庭依賴。「窮人孩子早當家」也就是這一邏輯。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拾荒賣錢補貼家用;拾小木材,只為燒飯用
根據家庭成員(大人與孩子)互動邏輯,看到依賴與擔當就是一個二元互動,擔當依賴互為轉換的話題,於是可以發現:
大人的全擔當成全了孩子成長當初的全依賴,大人如果放棄部分擔當(學會放手),也就讓孩子的試做中有了「部分能為」之獲取;或者說無依賴現實,逼迫自己「能做」,置換了自然的部分依賴。
這裡延伸「擔當與依賴互動原理」的邏輯,可以在實踐中發現:
就是在擔當與依賴的二元互動中,全依賴缺失,就會迫使孩子從「試做」獲取能做,天性的依賴無對象,就讓自身的能為,凸顯為擔當,以此代位依賴對象。也就是說,讓彼此二人的擔當與依賴互動,置換成自我一人的依賴與擔當互動。
之所以有「代位」二字,是因為幼小能力不足時,自然的依賴缺位,在依賴與擔當的二元互動中,擔當缺位,只能讓自的能為,作為擔當來填充代位。
★留守女童獨自在家門前哂糧,只為了分擔爺爺重擔
★★
由此可以看到越是被溺愛的人,越容易形成全面依賴,導致情感依賴和主見依賴,以致會出現乖乖女和媽寶男,這種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才是見不得風雨的,沒有對抗風雨的平衡能力,沒有在風雨中煉就抗壓能力,是脆弱的…
相反,在缺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過早的從「學著做」→到獨立做→再到能做→有了挑戰獨立生活的能力!
應該承認任何人的「能為」都是過早參入實踐,被生活實踐「逼」出來的,學做(也是試做)是「能為」的開始,能力是「能為」的積累,能力也是「能為」的經驗感悟和認識。正因為從小沒有被溺愛,才有了獨立的挫折實踐,有了對抗風雨的平衡能力和抗壓能力,也有對抗生活危機的忍耐力,以致遇事不驚,遇危從容淡定…
★楊昆娥成長經歷遭遇過挫折,抗壓能力很強
對此,從溺愛和缺愛這兩種比較上看,越是缺愛的人,越不容易受到傷害!比如今日頭條上4千萬粉絲的大號李子柴從小就是一個孤兒,現在才有了面對生活方方面面的「經驗」之談;還有廣州的白衣天使楊昆娥,小時也是孤兒(見上圖),抗壓能力成就了自我追求的毅力,現在也成為了當代網紅!
思想人原稿於天門蔣湖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