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跟「實戰(操作)」,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屬於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整個過程中法融禪師的那首「用心」與「無心」的禪詩或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要認真、思考、深入、研究,而且是反覆思考研究,要有鍥而舍的精神,精工細琢,以追求完美的高標準為目標,在細節處不要馬虎。總之:要精闢入微,才能夠學有所成。
然而,等到功力練成,正式進入市場實戰的時候,境界愈高,反而愈是大開大闊、不再拘泥於細微末節,而只專注於大勢。換言之:在當學生的時候,難免跟市場貼的很近,因為你要觀察它、解剖它、分析它,就不得不跟它走的很近。但是,等到接觸到贏家境界邊緣的時候,卻反而感覺跟市場有段距離,不再像以前那樣親密了。
法融禪師的那首禪詩,剛好說明了這個「贏家境界」的氣氛。我嘗試解釋一下法融禪師這四句話。
前兩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意思是說:很專心一致在思考或做事的時候,達到渾然忘我、人物合一的境界,此時不會再去想一些亂七八糟的妄念,所以是「無心」,「沒有妄想的心」──當妄想消失的時候,也就不需要再去問你的心在哪裡了。
第三句:「無心恰恰用」,這句延續前兩句的境界,意思是說:當我們達到無心境界的時候,這個境界很棒,要保持住,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都能夠在「無心」的境界裡成長。這種「無妄想、無勞煩、無邪慾」的氣氛,很乾淨、也很清靜,不只適合做股票,做任何事都可以。
第四句:"常用恰恰無",這句延續前面三句的境界,意思是說:當我們經過一番努力達到無心的境界之後,此時,並不是整天呆呆的沒有思想,而應該常常利用這種"無妄心"的優勢去努力用功、繼續求進步。我們愈是善利用「無心」的優勢,愈是能夠把事情做好;反過來說,事情做的愈好,心境也會更順遂,無心的境界也會愈來愈純熟。
這四句詩,也就是四個境界,從一到四、從第一層境界練到第四層境界,到了第四層境界之後,有時候可能還要回到第一層境界再練一次。如此往復循環,直到境界能夠恆久保持、常住不退。
第一層境界是「用心」。此時因為剛入門,會有很多妄想跟雜念,而這些妄念會使我們分心,所以更須要練習專心──希望藉著「心思專注」的訓練,能夠把思緒的雜質跟殘渣都過濾掉,剩下精純的思想。
第二層境界是「無心」。此時因為妄念減少,所以思想變的輕盈飄逸、靈活有神,也就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自然就是不刻意、不扭捏。從很純淨的動機出發,努力做事,而不存壞的心機。
第三層境界是「精進」。此時既然已經達到無心的高度境界,當然就要更用功──此時不用功,更待何時?
第四層境界是「常用」。此時一切正常發展、自然運作,不受感情的羈絆,一切自然,該休息就休息、該猛烈就猛烈,一切隨機緣、任運乘勢,積極成長,花最少的力氣、卻得到最好的效果。
來源:七谷會(ID:qiguhui)整理編輯自網絡。
七谷會官方qq群 469777962(待審批,註明七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