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2019年本科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近日開考。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音藝術類招生報名人數為2908人,創下歷史新高。除歷年來頗受考生青睞的聲樂演唱等專業以外,今年音樂戲劇系成了「爆款」——報名者從去年的232人上升至339人,同比增長46.12%,為所有專業之最。
音樂戲劇系之所以成為一大熱門,離不開去年以來持續大火的綜藝節目《聲入人心》,該節目使一批學習聲樂或音樂劇表演的年輕人通過螢屏而成為人氣明星,走入廣大觀眾的視線。除「現象級」綜藝節目以外,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認為,上海乃至全國這兩年多以來音樂劇演出市場的繁榮發展,以及國內演藝市場對優質音樂劇演員日益增長的「剛需」,合力促成了今年該專業報考人數的「爆發式」增長。
市場發展迅速,熱門綜藝助推「小眾」藝術「破圈」而出
音樂戲劇系這門曾經有些「小眾」的專業,成為如今藝考中的一匹「黑馬」,是相關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向好的大環境所致。
截至去年8月,上海45個專業劇場音樂劇演出共計351場,觀眾達32.3萬人次,票房收入高達5080.3萬元。今年,音樂劇大師韋伯的最新作品《搖滾學校》、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韋伯的另一部經典之作《貝隆夫人》,紛紛將上海作為亞洲首演站。與此同時,「演藝大世界——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也將於今年舉辦,原創華語音樂劇孵化計劃和原創音樂劇展演季是該節日的亮點。欣欣向榮的市場環境,無疑讓音樂戲劇系的報考者對未來充滿信心。
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熱播,則讓大批經典歌劇、音樂劇著名唱段,以及不少畢業於藝術院校的年輕「好聲音」,獲得了全國觀眾的矚目。陶辛對此深有感觸:「早幾年,有不少觀眾還覺得音樂劇過於『高冷』,本土原創音樂劇更是難以激起太大水花,眼下終於等到了這門『小眾』藝術走紅的一天。」一旦有了直抵人心、親近觀眾的展示平臺,音樂劇和音樂劇演員的光芒終會「破圈」而出,普照到更多人身上。
隨著一些中文版、中國原創音樂劇與綜藝節目的走紅,國產音樂劇「偶像」也應運而生。有業內人士認為,對產業鏈還需進一步完善的中國音樂劇市場而言,人氣演員的出現將為音樂劇實現工業化發展積蓄更多能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音樂劇產業若要實現長期良性發展,不能只倚靠「偶像」的人氣,劇本本身的質量和市場上的每一環都需要紮實地做好。
專業素養和藝術潛力缺一不可,舞臺背後需要付出無數汗水
近年來,上音音樂戲劇系的報名者中,不乏來自全國各地普通高中裡能歌善舞的學生,面對這些非科班出身而大多懷揣「明星夢」的花季少年,多位業內人士提醒,擁有夢想固然值得肯定,而想要長遠地在從藝道路上「聲入人心」,專業學習過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好苗子更需耐心「澆水施肥」,以對標國際一流的水準來不斷提升自我。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光告訴記者,報考音樂戲劇系的考生,基本素質和藝術潛力同等重要。「有的孩子技術水平優良,可一看就是受過『套路化』訓練的,將會很難過關;反過來如果表演時充滿了內在感染力,讓我們感受到了其體內的張力,哪怕唱錯一兩個音,也是無關緊要的。」而相比對外表更苛刻的影視表演類專業,上音音樂戲劇系更看重考生是否有音樂劇演員的氣質,「不必每個人都是俊男靚女,關鍵還得有自己的個性」。
事實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觀眾往往看到了音樂劇演員臺上光鮮亮麗的模樣,卻不知道舞臺背後的他們流下了多少汗與淚。曾來滬出演音樂劇《歌舞線上》的演員亞倫·派屈克·克雷文說,要成為優秀的音樂劇演員,不是光靠對舞臺的一腔熱愛就足夠的,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藝術院校提醒考生,想要長遠地走好音樂劇演員的道路,從專業的唱、跳、演技能,到與他人進行合作的能力,再到文化素養和敬業精神等各個方面,每個環節的重要性都不可或缺。(記者 姜方)
原標題:綜藝節目為報考人數助力 上音音樂戲劇系成「爆款」
責任編輯:李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