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智能汽車能否聰明地繞開物體

2020-12-22 EEWORLD電子工程世界

自動駕駛能否識別障礙物的能力與環境感知同等重要,如何安全有效的規划行駛路線,是自動駕駛汽車需解決的最大的難題之一。事實上,路徑規劃技術,現階段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路徑規劃之所以如此複雜,是因為其涵蓋了自動駕駛的所有技術領域,從最基礎的制動器,到感知周圍環境的傳感器,再到定位及預測模型等等。準確的路徑規劃,要求汽車要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以及周邊的物體(其他車輛、行人、動物等)會在接下來的幾秒鐘內採取什麼樣的行為。

首先來說一下三個名詞:路徑規劃、避障規劃、軌跡規劃

路徑規劃通常指全局的路徑規劃,也可以叫全局導航規劃,從出發點到目標點之間的純幾何路徑規劃,無關時間序列,無關車輛動力學。

避障規劃又叫局部路徑規劃,又可叫動態路徑規劃,也可以叫即時導航規劃。 主要是探測障礙物,並對障礙物的移動軌跡跟蹤(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一般縮寫為MODAT)做出下一步可能位置的推算,最終繪製出一幅包含現存碰撞風險和潛在碰撞風險的障礙物地圖,這個潛在的風險提示是100毫秒級,未來需要進一步提高,這對傳感器、算法的效率和處理器的運算能力都是極大的挑戰,避障規劃不僅考慮空間還考慮時間序列,在複雜的市區運算量驚人,可能超過30TFLOPS,這是無人車難度最高的環節。未來還要加入V2X地圖,避障規劃會更複雜,加入V2X地圖,基本可確保無人車不會發生任何形式的主動碰撞。

軌跡規劃則源自機器人研究,通常是說機械臂的路徑規劃。 在無人車領域,軌跡規劃的定義感覺不統一。有人將避障規劃與軌跡規劃混淆了。軌跡規劃應該是在路徑規劃和避障規劃的基礎上,考慮時間序列和車輛動力學對車輛運行軌跡的規劃,主要是車縱向加速度和車橫向角速度的設定。將設定交給執行系統,轉向、油門、剎車。如果有主動懸掛,那麼軌跡規劃可能還要考慮地形因素。

三大規劃是無人車最複雜的部分,算法多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這也是百度、谷歌和蘋果科技巨頭要切入無人車領域的主要原因,這些科技巨頭最擅長的就是算法的優化整合。當然傳統車廠如福特和豐田,擁有對車輛動力學的絕對優勢,在此領域實力並不比科技巨頭要差,尤其是豐田,從開源 SLAM到KITTI,軟體實力絲毫不次於谷歌。

對於全局型路徑規劃不算複雜,前提是有拓撲級地圖,這對地圖廠家來說很容易的。對於非地圖廠家是有點麻煩的,不過只能算小麻煩。

今天我們重點了解一下避障規劃,避障規劃的前提是對周圍環境有深刻的理解,有一個非常完善實時的環境理解。

在此之前不得不先要理解無人駕駛避障的含義,很明顯我們根據無人駕駛避障的過程,可以將無人駕駛避障分成三個方面:

1.運動障礙物檢測:對運動過程中環境中的運動障礙物進行檢測,主要由車載環境感知系統完成。

2.運動障礙物碰撞軌跡預測:對運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物進行可能性評級與預測,判斷與無人駕駛車輛的碰撞關係。(當你檢測到障礙物後,你就得讓機器判斷是否會與汽車相撞)

3.運動障礙物避障:通過智能決策和路徑規劃,使無人駕駛車輛安全避障,由車輛路徑決策系統執行。(判斷了可能會與汽車發生碰撞的障礙物後,你就得去讓機器做出決策來避障了)

運動障礙物檢測方法

運動障礙物檢測根據他們的sensor主要分成兩類:

一種是基於雷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的

一種是基於立體視覺的

運動障礙物碰撞軌跡預測

這一部分與障礙物的檢測識別分不開的。無人車的感知系統需要實時識別和追蹤多個運動目標(Multi-ObjectTracking,MOT),例如車輛和行人。

物體識別是計算機視覺的核心問題之一,最近幾年由於深度學習的革命性發展,計算機視覺領域大量使用CNN,物體識別的準確率和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總的來說物體識別算法的輸出一般是有噪音的:物體的識別有可能不穩定,物體可能被遮擋,可能有短暫誤識別等。自然地,MOT問題中流行的Tracking-by-detection方法就要解決這樣一個難點:如何基於有噪音的識別結果獲得魯棒的物體運動軌跡。

運動障礙物的避障本質上它是一個路徑規劃的過程:在路段上有未知障礙物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尋找一條從起始狀態到目標狀態的無碰撞路徑。

預測

預測模塊的作用是對感知所探測到的物體進行行為預測,並且將預測的結果具體化為時間空間維度的軌跡傳遞給下遊模塊:行為決策模塊。然後行為決策模塊結合路由尋徑模塊從而進行行為決策。

這些選擇就是結合高精地圖的全局規劃,然後再通過汽車周邊傳感器感知的信息進行局部規劃,從而判斷汽車是否右轉、直行or並道。

路徑規劃

先簡單理解一下自動駕駛汽車的功能層,因為路徑規劃需要自動駕駛汽車不同功能層之間的合作、協調。

動作控制層:負責控制汽車,使其儘可能的按照「設定的」軌跡形式。該層需要最快的反應速度;

傳感器融合層:負責合併個傳感器的輸出(如雷達和雷射雷達)

定位層:負責儘可能準確的在地圖上定位車輛的位置,並計算其他物體相對於車輛的位置

預測層:負責識別傳感器檢測到的物體的性質(又名感知),並根據汽車當前的軌跡、其他車輛的軌跡和場景中的各種元素(如交通燈)預測場景中近未來的變化。這個層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預測衝突。

行為層:該層的主要作用是協調。根據底層的輸入信息來決定如何調整行車軌跡

軌跡層:負責計算既定條件(速度、距離、車道、jerk等等)下的行車軌跡

對於不同的環境,我們創造了環境模型,再加上路徑搜索就構成了路徑規劃。通常,環境模型有三大類,分別是柵格法、可視圖法、自由空間法。路徑搜索算法就多了,Dijkstra、Floyd-Warshall、A+算法、層次法、動作行為法、勢場域法、柵格法、模糊邏輯法、拓撲法、懲罰函數法、遺傳算法、模擬退火法、蟻群法和神經網絡法等。大多數算法都是誕生於六十年代。

對於環境建模來說,柵格法是公認最成熟的算法,柵格法應該也是安全係數最高的算法,也是最耗運算資源的算法。不過無人車要考慮安全,安全是第一位,成本是第二位,同時有英偉達和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巨人在不斷提高運算性能,運算資源不用過多考慮。

柵格法與雷射雷達很搭

可視圖法和自由空間法和柵格法相比的優點是比較靈活,對運算資源消耗少。缺點很明顯,障礙物多少與算法複雜程度成正比,算法太複雜時可靠性就降低,同時不太適合動態環境,要求運動速度變化儘量小。柵格法的缺點是如果解析度高,對運算資源和內存需求較高。 顯然,可視圖法和自由空間發適合機器人,柵格法更適合無人車,這在業內差不多已經是定論。這和傳感器也有部分關係,視覺系統難以適應太精細的格柵法,因為視覺系統的要做精細的定量邊界分割是不可能的,而雷射雷達非常適合柵格法。

Dijkstra(迪傑斯特拉)——最短路算法的經典算法

路徑算法的種類如此之多,可以看出他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採用了許多技術。這些路徑規劃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基於圖搜索的規劃器

2.基於採樣的方法

3.內插曲線規劃器

在基於圖形搜索的規劃器的範圍內,Dijkstra算法是一種基於圖形搜索的算法,給定一個起點,使用Dijkstra算法可以得到起點到其它所有節點的最短路徑。Dijkstra算法要求圖(Graph)中所有邊的權重都為非負值,只有保證了這個條件才能該算法的適用性和正確性。

在《自動駕駛路徑規劃-Graph Based的BFS最短路徑規劃》中介紹,將地圖抽象為Graph的數據結構,然後利用Graph廣度優先遍歷算法(Breadth-First Search, BFS)解決無權重的High-Level的地圖級別的規劃。但是實際應用場景中,地圖中各個路徑所代表的Graph的邊的權重都是不同的,比如距離長的Edge權重就應該比較低;交通擁堵的Edge權重就應該低等等。對於有權重的Graph如何進行最短路徑規劃呢,Dijkstra算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它的基本思路是:

考慮一個圖,該圖由兩部分組成:節點和連接結點的邊。其中每條邊還被指定了一個數值,表示從該邊的一個端點移動到另一端點的代價,通常指距離。

讓我們把圖中的開始節點稱為初始節點。讓節點Y的距離是從初始節點到Y的距離。Dijkstra的算法將分配一些初始距離值,並嘗試逐步改進。

1.為每個節點分配一個暫時的距離值:為我們的初始節點設置為零,對所有其他節點設置為無窮大。

2.將初始節點設置為當前節點。標記所有其他節點為未訪問節點,創建一組稱為未訪問集的未訪問節點。

3.對於當前節點,考慮其所有鄰居並計算其臨時距離。將新計算的臨時距離與當前分配的值進行比較,並分配較小的值。例如,如果當前節點A的距離為6,並且與鄰居B連接的邊的長度為2,則到B(途徑A)的距離將為 6 + 2 = 8,如果B先前標記的距離大於8,然後將其更改為8。否則,保持當前值。

4.當我們完成考慮當前節點的所有鄰居時,將當前節點標記為已訪問,並將其從未訪問集中移除,以後將不會再次檢查被訪問的節點。

5.如果目標節點已被標記為訪問(在兩個特定節點之間規劃路由時),或者未訪問集合中的節點之間的最小暫定距離都是無窮遠(當完整遍歷時;當初始節點和剩餘的未訪問節點之間沒有連接時),算法結束。

6.否則,選擇標有最小暫定距離的未訪問節點,將其設置為新的「當前節點」,然後返回到步驟3。

作為運動規劃領域最著名的算法之一,Dijkstra算法可以解決帶權重有向圖的最短路徑規劃問題,在實際的路徑規劃中也有大規模的實際應用。但是Dijkstra算法的搜索沒有方向性,會有大量冗餘的搜索操作。我們可以給Dijkstra加上一些啟發性的信息,引導搜索算法快速的搜索到目標,這就是A*算法。由於加入引導信息,A*算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比Dijkstra算法要快。

對於移動機器人來說,軌跡生成問題主要研究如何生成一系列動作,使得機器人由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對於無人車來說,其初始狀態包括其二維坐標 (x, y)、 航向角 ψ 以及曲率 κ。

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還需要建立大量的數學方程。良好的規劃必須建立對周邊環境,尤其是動態環境的深刻理解。

參考資料:

1.智車科技:自動駕駛之——避障方法研究

2.智車科技:自動駕駛核心技術之路徑規劃

3.算法集錦之路徑規划算法:Dijkstra算法

4.自動駕駛基礎(十八)--路徑規劃

5.自動駕駛高速路上的路徑規划算法

相關焦點

  • 智能汽車的蹣跚學步孩童時代
    智能汽車描述的那些智能化交互夢想,時常被卡死的屏幕和黑化的屏幕不斷打碎。智能汽車更多的是源自電動汽車,而電動汽車固有的問題點,如續航裡程焦慮、充電速度慢、充電不方便等等,已經給智能汽車蒙上了一層層陰影。
  • 智慧型手機實現3D掃描精確顯示物體尺寸
    據外媒Engadget報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套全新系統,可以讓智慧型手機實現對物體的精確3D掃描。智慧型手機實現3D掃描精確顯示物體尺寸(圖片來自Engadget)    結合IMU系統,手機的攝像頭能夠在掃描完物體後實際估算出具體尺寸,而使用者只需要確保在掃描時智慧型手機的移動速度足夠慢
  • 學生聰明不聰明,哪一門課最能體現出來?數學還是物理?
    中文單詞廣泛而深刻,對「智能」有多種解釋。智商高和頭腦敏捷被稱為聰明;出色的文章和精明的做事方式被稱為聰明;一個沒有爭執,幸福和貧窮感的世界也被稱為聰明...由於此處的討論是關於學生的,因此「聰明」必須表示學習中的「聰明」,即智商。反映高智商的因素包括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數字計算能力和理解能力。這樣,數學和物理這兩個課程無疑能最好地反映學生的智商。
  • 小鵬汽車將在汽車界率先應用雷射雷達,阻止特斯拉的是成本?
    隨著智能汽車的興起,自動駕駛技術成為了智能汽車的標配,強調不造車的華為也在入局智能車機、自動駕駛領域,為未來的智能汽車提供服務,據悉華為也在研發雷射雷達,在汽車圈比較火熱的小鵬汽車更是宣布將在2021年發布全球首款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產智能汽車。
  • 智慧型手機的創新用法:識別物體表面材料!
    導讀最近,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項基於智慧型手機攝像頭的創新技術,它再一次革新了智慧型手機的用途,讓手機可以識別其所在物體表面是由何種材料製成的。筆者曾經介紹過一些案例,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你只需用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拍一張自拍照,然後它就可以幫你簡單地篩查胰腺癌及其他疾病。
  • Mobileye上市創美股紀錄,智能汽車受追捧
    而汽車的自動化發展趨勢是市場看好Mobileye發展前景的最重要原因。機器視覺技術近年來高速發展,大多數商家企圖通過提高攝像頭的視力或者增加雷達來增強設備檢測物體的能力。而Mobileye另闢蹊徑,運用單攝像頭附帶傳感器和特有算法,將物體探測任務在單一硬體平臺上執行。這使得設備安裝程序大為簡化,成本也大大降低。
  • 投石科技智能交互物體識別觸摸桌
    投石科技物體識別互動臺案例: 北京大興機場中國移動5G展廳65寸物體識別桌 2019年8月,南京投石科技為北京大興機場中國移動5G展廳提供65寸物體識別桌、43寸透明屏等裝置及相關服務。
  • 智能汽車智商再高也需身體強壯
    在國際上,移動通訊巨頭蘋果近日向多類零部件生產商下達批量定單的動向,使得傳聞已久的蘋果造車的說法更趨近於實;在國內,無論百度還是阿里巴巴,都已經擺出直接或間接進軍智能電動車製造領域的姿態。華為雖然明言「不造車」,但宣布與車商聯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但與此同時,率先以軟體優勢領先電動車製造領域的特斯拉最近曝出的種種傳聞,卻似乎又暴露出軟體巨頭跨界造車可能會出現的短板。
  • 智能汽車什麼最重要?這家公司用晶片告訴你:是算力!
    《車市零距離》是車市物語旗下自媒體,每天提供最新鮮的汽車零部件和智能網聯相關資訊。 在第七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中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慧晶片地平線徵程2入選「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徵程2代表了地平線在邊緣人工智慧晶片領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實現了國產車規級AI晶片的前裝量產。
  • 讓智能汽車「讀」懂交通規則
    12月3—4日,第五屆i-VISTA智能網聯汽車國際研討會在山城重慶舉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付炳鋒在會上表示,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將不斷增長,到2025年接近2000萬輛的能力和市場規模。到那時,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將基本建成,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規模化生產,實現高級別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整個智能網聯行業前景將非常廣闊。
  • 亞馬遜智慧型手機將配備3D物體識別功能
    比起指紋識別,似乎3D物體識別聽起來會更酷一些。最近,在網上就曝光了亞馬遜將配備於自家智慧型手機的3D物體識別技術的專利圖片。據稱,這項開發代號為「Smith」3D物體識別技術可以通過對用戶所拍攝的實景照片進行掃描,進而識別出其中的商品並且與亞馬遜網站中的相關信息進行匹配,以方便用戶在網上購買。雖然並不知道這項技術什麼時候才能在智慧型手機上真正得以普及,但是可以預料的是,它將為傳統網上購物模式帶來不小的改變。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2020年2月,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代表我國智能汽車頂層設計出爐,戰略提出要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 Waymo推出AI「內容搜索」工具讓自動駕駛汽車快速識別物體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Waymo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和人工智慧識別周圍環境,並對車輛應該如何反應和移動做出實時決策。當車內攝像頭和傳感器感知到物體時,此類物體會與Alphabet編制的大型資料庫中的物體進行匹配,以便進行識別。
  • 優寶特智慧機器人:「寵物機器狗」為你陪護為你巡邏
    優寶特智慧機器人:「寵物機器狗」為你陪護為你巡邏 2020-04-07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智商只能測出孩子1/3的智能,孩子聰不聰明,可以這樣判斷
    空間智能指辨認、運用空間內物體的能力,飛行員、雕塑家、建築師等都具有較強的空間智能。音樂智能比較好理解,是指對音樂的表現力、創作能力和欣賞能力,包括歌唱家、作曲家、指揮家等。02 你的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用智商或考試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的聰明水平,會導致一個可怕的後果——預期的自我實現。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糟糕的考試成績時,都說過類似的話,「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笨的孩子?」
  • 拍攝運動物體總是拍模糊?你可以試試這樣拍
    很多人說拍攝運動物體很難拍,拍出來的照片常常是模糊的,要怎麼拍才能讓運動的物體清晰?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怎麼拍才能將運動的物體拍清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這個就要根據大家拍攝的題材來定啊,下面給大家列舉一下常見的題材的拍攝快門速度:拍步行的人快門速度:1/125秒以上拍跑步的人1/1000秒以上拍正常速度的汽車
  • 蘋果玩智能汽車,路子比特斯拉還野_易車網
    6月份以來,蘋果在汽車領域又獲得了20項新專利,涉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身三大方面。在這次新曝光的專利中,蘋果同樣是腦洞大開。但蘋果在最近幾年裡,還是一直在申請各類智能汽車相關的專利。透過這些文件,既可以看到蘋果為業界帶來的創新技術和各種奇思妙想,也能看出這個科技巨頭的技術儲備是多麼強大。
  • 智能汽車的基礎,淺談車輛自動駕駛軌跡規劃的作用
    圖1 智能汽車示意圖 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圖像處理等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將各種先進的技術應用於汽車控制上,輔助駕駛員進行汽車的操縱控制,如目前已經實用化的制動防抱控制系統在這些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蓬勃發展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逐步產生了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車輛的自動駕駛(又稱為智能汽車)。未來實用化的智能汽車將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事故、提高運輸效率、減輕駕駛員操縱負擔,從而提高整個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機動性與汽車行駛的主動安全性。
  • 蘋果手機能否繞開蘋果商店,直接安裝軟體?
    繞開蘋果商店,把APP安裝到蘋果手機上,通常有以下3種方式。1、TestFlight籤名上架TestFlight是首選的工具,因為它是蘋果官方認可的內測工具,對於開發者來說,可以將APP上傳至TestFlight中,TestFlight中的審核較為寬鬆,而且比較穩定。
  • 烏鴉很聰明,但它們是否足夠聰明而墜入愛河?
    你比五年級的學生聰明嗎?好吧,這很複雜。(圖片:anyjazz65 / Flickr) 無論烏鴉是否帶來了小女孩的禮物, 讓一些英語專業學生感到羞恥,或者學習記憶面孔,這些鳥兒都會繼續以他們的智慧讓我們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