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東至縣地處八百裡皖江南岸之首,轄15個鄉鎮,總人口54.9萬。由於縣域面積大,貧困人口數量大、分布散、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4萬人,涉及241個村。
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打好,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直接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成色。「十三五」以來,東至縣始終把脫貧攻堅當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盡到「天大的責」,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決戰貧困 成敗在於精準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恰似一幅繡工細膩、針法嚴謹的精美繡作。
「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媽媽的醫療費用90%得到報銷,我也順利考上了大學。」家住東至縣香隅鎮的陳錦仁是長春工程學院一名大二學生,用一篇感謝信深情訴說著黨的扶貧好政策,為了回饋社會他主動參加了家鄉脫貧實踐活動,並立志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應納盡納、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摸清底數、建檔立卡,這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
東至縣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綜合考慮收入、住房、教育、健康、飲水安全等因素,通過 「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方式,精準識別貧困戶。
2015年、2016年,相繼開展了「回頭看」「精準核查」等工作,2017年啟動脫貧攻堅「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和縣、鄉、村三級大排查……東至嚴格按照程序做好納入、回退、剔除工作,對近年來的脫貧人口進行了全覆蓋、地毯式、無遺漏的核實調查,做到了應扶則扶、應進則進、應退則退。
有了精準識別,東至縣在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分類施策上下足功夫,實現了扶貧對象精細扶持,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截至目前,全縣國辦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戶11282戶、28236人,2018年2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從2014年到2019年,東至縣貧困發生率從6.5%降到0.12%。
高位推進 盡銳出戰拔「窮根」
面對難中之難、堅中之堅,東至縣實施超常規戰法,用最大精力謀劃脫貧攻堅。
東至縣成立了脫貧攻堅指揮部,由縣委書記和縣長任指揮長,縣四大班子負責同志任副指揮長,出臺了《東至縣脫貧攻堅行動方案(2016-2020)》《東至縣脫貧攻堅工作問責辦法》等制度,明確了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目標和實施線路圖。
集中優勢幫扶兵力,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全縣237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行政村均配備了扶貧專幹,3600名聯繫扶貧幹部投身脫貧攻堅戰。
「老爺子,字寫得真好,這個對聯我要多買幾張。以後家裡要是有雞蛋、乾菜什麼的,就聯繫我,我幫你找銷路......」縣公安局駐泥溪鎮扶貧工作專班隊長費建平拿著貧困戶倪榮發的對聯連聲叫好,為了幫助貧困戶,費建平和和駐村隊員開啟了扶貧「帶貨」模式。
2020年,東至縣在派駐22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的基礎上,從縣直單位抽調164人,組建53個工作專班,派駐到全縣215個非貧困村開展精準幫扶,工作在村、崗位在村、吃住在村,精心謀劃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
脫貧攻堅,黨旗在飄揚。東至縣堅持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實行23個縣領導「包鄉走村入戶」,103個縣直單位包保244個村(社區),深化「黨建 扶貧」工作模式,出臺以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引領脫貧攻堅工作意見,實施書記項目421個,縣直單位及包保村成立聯合黨支部或臨時黨支部,堅持黨建聯抓、資源共享、工作共推,形成了全社會廣泛動員、合力攻堅的大扶貧格局。
精準發力 特色產業成致富良方
「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110萬元。」東流鎮紅葉村黨總支書記錢壽祥介紹,村裡龍蝦產量55.5萬斤、水稻產量450萬斤,年均利潤1000萬元,帶動全村8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31人,人均增收5000元。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東至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優主導產業、壯大特色產業、引進培育龍頭企業,促進扶貧方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力支撐。
2018年,東至縣2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村集體經濟從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村均1.51萬元提高到21.47萬元。建成貧困村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22個,「一村一品」5個,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元。
東至縣物產豐富,食用菌、茶葉、菊花、中藥材、大棚蔬菜、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在助貧增收作用突出,該縣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基地 貧困戶」「合作社 貧困戶」「公司 貧困戶」等多種扶貧合作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每天上下班有人接送,車間裡還管中飯!」說起現在的工作熊彩霞樂得合不攏嘴。家住東至縣勝利鎮桃源橋村貧困戶熊彩霞,多年前因車禍失去了一條腿,基本喪失勞動能力,今年五月份,順利在扶貧車間裡找到了剪線頭的工作,每月有著1500元的收入。
東至縣在產業上下足「繡花」功夫,把貧困戶緊緊吸附在產業鏈上,產業扶貧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全覆蓋,貧困人口從產業鏈中獲得穩定收益。「十三五」期間,開發公益輔助性崗位1332個,建立就業扶貧驛站12個、就業扶貧車間5個、就業扶貧基地12個。2020年,實施貧困村到村產業扶貧項目30個,特色種養業產業扶貧項目5307戶。
多元聯動 靶向施策促攻堅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部門間的協調統一、無縫對接、交叉推進,東至縣統籌全縣人力、財力、物力投入,脫貧攻堅穩步有效推進。
截至「十三五」末,群眾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
「十三五」期間,東至縣完成水利項目投資1.86億元,農村自來水實現「村村通」。投資11.12911億元,建成農村公路1854.79公裡。投入資金8275.26萬元,建改10千伏線路79.12公裡、低壓線路251.08公裡,貧困村電壓合格率為100%……
資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32528人次,累計發放資助金2734.01萬元。大病救治病種擴大到34種,貧困大病患者實現「應治盡治」。2017-2020年11月,貧困人口一站式結算10.62萬餘次、報銷費用3.377億元。累計發放農村低保、五保、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孤兒生活救助等各類民政救助資金近2.8億元。
大力實施危房改造,撥付資金5890餘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5714戶,全面解決四類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問題。通過「勸耕貸」數據管理系統,累計發放貸款1821戶,投放資金6.8億元。積極實施文化扶貧,累計送戲1638場,播放電影14640場,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1190餘場次。
時間,是藍圖的見證者。「十三五」以來,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大路上,東至縣精彩的扶貧故事接連上演,3.14萬貧困人口順利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圖景正在實現,全面小康勝利在望。(趙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