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讀者來信:
木子李:
寫在前頭:我知道父母這些年在我身上付出了很多,我也知道他們確實在用他們認為對的方式在愛著我。但是,大學畢業後,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在上學城市工作和生活。非常自私的想法:不想繼續在父母庇護下,做一個乖巧的孩子。
或許有人會說,你只是貪婪大城市的生活。事實上,我成長在北京,我現在生活在成都。
從我記事起,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且面對這句話的時候,我還不能做任何反駁。
上小學的時候,是沒有能力、沒有堅定的立場去頂撞父母;上中學的時候,是不忍心去頂撞父母。
現在回想整個成長過程,依然會在某個瞬間特別恨父母,因為他們對我的期許,就是希望我有一天能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
事實上,我只想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我自己。
我現在已經26歲了,每次和父母通電話,父母就一個話題:你啥時候帶著女朋友來見我們?
所以,我們每次的通話也都是不歡而散。
我並不是反對結婚,也不是不想談戀愛,而是,在工作中,發現我已經成為了一個沒有太多主見的人。
有時候也會這樣想:是不是某一天,我為人父了,我也會和我父母那般,對我的子女過度操心。我真心不想讓我成為我父母那樣的人。
我希望我未來孩子能夠有足夠自由,我能給予我未來孩子足夠尊重。
木子李編後語:
有句話這樣講:久病床前無孝子。
非常能理解父母生病久了,子女照顧父母的不耐煩。
但是,父母真正病逝了,子女又會特別傷心。我相信,面對父母離世,自己號啕大哭,絕對不是鱷魚的眼淚。
親情往往上演的就是:子女結婚之前,要看父母臉色行事;子女結婚之後,父母要看子女臉色行事。
不是誰怕誰,而是誰依附誰更多。
相對而言,子女在父母身上的付出,遠遠沒有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的那麼大公無私。
很多時候,子女對父母的不耐煩,都打著所謂「愛自由」的旗號,面對父母的指正、嘮叨不耐煩,就連父母年邁了,都會因為父母生病,成了自己的負擔。
捫心自問:父母為我們付出那麼多,我們又為父母做了什麼?
需要承認:父母的思想或許陳舊;因為操碎心、在乎,導致碎碎念;因為年齡代溝,會嫌棄父母太古板。
但是,在你最脆弱的時候,是不是也是父母義無反顧地做著你最堅強的後盾?
人生,本來就會面臨太多選擇,個人覺得:在一些無關乎「對錯」的選擇時,聽父母的話,未必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