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大家往往卻忽視了對家中獨居老人的陪伴,請保姆照料成了大部分子女的第一選擇。
去年《都挺好》電視劇中的蘇大強和小保姆的故事還記得嗎?
紹興有個案子,原被告是101歲高齡的李大爺和照顧他的55歲保姆。
去年,李大爺與張保姆登記結婚了,可是婚後不到一年時間,就鬧到法院了來離婚。
張保姆說:「照顧李大爺十年,一切都是因為愛情。」
李大爺卻說:「我從沒被愛過,是被騙了!」
這其中到底何故?
李大爺自從老伴去世後就常年一個人生活。
為了照顧父親,李大爺的子女在2006年為他請了張保姆照料起居生活。
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裡,張保姆多次說起自己家裡經濟困難,沒有勞保待遇,相當羨慕每個月有7000元退休金的李大爺,表示要是能像李大爺一樣有相應的福利待遇就好了。
2019年2月,李大爺的子女突然得到了一個消息:父親已和張保姆結婚了。
子女們雖然感到意外和不支持,但也沒辦法改變。
可是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時間,李大爺突然態度強硬地提出要與張保姆離婚,還聲稱:「被張保姆騙得好慘!」。
從李大爺的敘述中,事情卻變得有些狗血:李大爺說,結婚只是因為一時好心,為了讓張保姆在自己死後能享受相應的福利待遇,改善經濟狀況。
但是結婚後,張保姆卻大變樣了,不僅收管了李大爺的工資卡、醫保卡、房產證,並代替李大爺領取政府、社會機構等各種補助。同時,張保姆還多次要求李大爺將其僅有的房屋過戶給她,還逼迫其寫遺囑,在生活起居的照顧上也不再是盡心盡力。
而張保姆表示,結婚是因為相處了十多年,情到深處所致,李大爺提出離婚只是受了子女的蠱惑,表示絕不同意離婚。
相持不下,李大爺只能起訴到法院。
雙方起訴前就已經分居了,李大爺現在由子女照顧。
一審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雙方登記結婚時,李大爺已到期頤之年,且雙方登記結婚時李大爺的子女均未在場,亦無證據證實李大爺系經慎重考慮作出結婚的決定;婚後不久,雙方又為生活照顧等問題產生矛盾,且不能妥善化解,並已導致雙方分居。
綜合考慮本案實際案情,為尊重百歲老人的真實意願,更有利於李大爺安享晚年,準予雙方離婚並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張保姆不服上訴,二審經調解,雙方同意離婚,協商處理了夫妻共同財產。
辦案法官說,目前社會上老人由保姆照顧的情況較為常見,但隨之而來,老人與保姆結婚就屢見不鮮,因此也引發不少家庭糾紛,特別是涉及老人財產的處置問題,往往成為老人子女與保姆之間的矛盾漩渦。
「婚姻應當以感情為基礎,需要慎重考慮,希望老人在選擇再婚時多聽取親屬特別是子女的意見,獲得家人的支持,讓配偶真正成為相互扶助、共度晚年的伴侶。」
法院也提醒子女,平時多關心照顧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照顧,更需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特別是獨居老人,莫讓空虛與孤獨影響了老人的理性選擇。
老年人該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晚年生活?如何與家庭成員、服務人員、其他老人更好相處?如何樹立積極有為的老齡觀,達到身心健康的自在狀態?在這些問題上,社會對老年人的教育引導、支援幫助都幾乎是空白。重陽節前夕,由北京市青年政治學院等單位主辦的「老年心理健康與積極老齡觀培育」專題研討會舉行。
「高齡老人如果有心事,90.2%是求助家庭,只有6%左右是求助於社會。」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丁志宏通過對10149名高齡老人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高齡老年人的第一傾訴對象不是老伴,而是兒子和女兒,佔比64.2%。他還發現,相比10年前,老人跟保姆的傾訴比例明顯增高。
「家庭對高齡老人尤為重要。他們在被照顧的同時,社會參與更少,精神需求相對更多、更高。」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布新介紹,根據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項大數據研究表明,高齡老人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
為了給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援,幫助老年人樹立積極老齡觀,研討會上,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與首厚大家養老社區籤署了校企合作協議,共同探索行業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關愛服務模式,推動建立行業相關服務標準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