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科學家
李寧院士涉嫌貪汙案一審開庭
李寧的實驗室之一,位於農大校內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高四維
據新華社 2019 年 12 月 30 日電,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 12 月 30 日公開開庭審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及張磊貪汙一案。這是四年多後本案一審的第二次開庭。
公訴機關指控稱,李寧是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李寧課題組負責人,還擔任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張磊是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副研究員、科技部多項課題負責人。李寧和張磊利用其管理課題經費的職務便利,自 2008 年 7 月至 2012 年 2 月期間,採取侵吞、騙取、虛開發票、虛列勞務支出等手段,貪汙課題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 3756 萬餘元。上述款項被李寧、張磊轉入李寧實際控制的公司佔為己有,並投資其他多家公司。
有關部門在 2014 年展開對李寧的調查,檢察機關在當年 6 月底將其帶走。事發當年《中國青年報》的報導中,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名老師稱,李寧涉案的主要是轉基因專項的錢。轉基因專項國家一次性投入 200 多億元,最多的時候每年都有二三十億元的預算,一個課題組可以拿到幾百萬元——「這錢對搞生物的來說是筆很大的錢,項目又要求兩年花完,根本不可能花完,可勁兒花也花不完,尤其學校和科學院不同,學校裡水電房租學生都是免費的,光科研上用不了多少錢。按道理到期花不完要交回去,但是沒人願意交回去,就轉到自己辦的公司裡。」
上述「轉基因專項」指的是我國於 2008 年啟動的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彼時生物育種產業被列為七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並預計在若干年內投資 200 億元用於轉基因研究。但其後由於多種原因,該專項經費被一再收緊。
李寧案的另一個焦點在於科研人員在學術成果轉化中的角色與規範。據稱,李寧最為看重的是轉基因豬和奶牛的產業轉化。李寧名下有多家生物技術公司,其中有國家參股的,也有其完全個人控股的,其個人控股的公司所持有的專利,有的與其國家承接的課題相似。
庭審中,控辯雙方在法庭主持下充分發表了意見。李寧對指控的犯罪事實進行辯解,張磊當庭表示認罪悔罪。
被告人李寧、張磊的近親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及普通群眾 40 餘人旁聽了庭審。庭審全程通過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官方新浪微博進行了直播。庭審結束後,法庭宣布休庭,擇期宣判。(新華網、中國青年報、環球網)
·結核病
卡介苗可使動物對肺結核完全免疫,只需改為靜脈注射
圖片來源:Nature
作為一種古老的疾病,肺結核至今仍是現代社會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 2018 年全球有 150 萬人因結核病死亡,而發展中國家的結核病負擔又尤其嚴重:中國目前每年約有 100 萬新髮結核病感染者,發病人數僅次於印度。結核病很容易發展出耐藥性,抗菌藥物對抗其病原菌——即結核分枝桿菌的效果不盡人意,而後者也可輕易抵禦疫苗誘發的免疫反應,導致防疫效果不佳。
以上困境使得研究者開始思考,是否可以使用常規的結核疫苗,誘發「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消除性免疫是疫苗的金標準狀態,在此種情況下,病原體在誘發感染前就會被完全消除,疾病也因此被預防。2020 年 1 月 1 日以開放獲取(Open Acess)狀態發表在《自然》的一篇的論文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過敏及感染疾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學家提出,只需要改變給藥途徑,誕生於 100 年前的結核病疫苗卡介苗(BCG),就可以為結核病感染提供近乎 100%的防護。
卡介苗通常以皮內注射的方式接種,因此無法在肺結核感染的直接發生地,也就是肺部和上呼吸道裡直接激活免疫細胞,效力大打折扣。順著這一思路,NIAID 的科學家嘗試在恆河猴中,採用多種給藥途徑為其接種卡介苗,並在接種 6 個月後將動物暴露於結核分枝桿菌中,監控疾病發展進程。他們最終發現,10 只採用靜脈注射方式接種卡介苗的恆河猴中,有 6 只體內完全沒有病原菌蹤跡,另有 3 只也表現出對病原菌的高度免疫。
結核病易感染、難治療的屬性已使其變成一個經年累月的大難題,以中國為例,每年約 100 萬新髮結核病感染者中就約有 63000 例嚴重耐藥病例,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目前的兩種特效結核病抗菌藥——異煙肼和利福平——對他們都沒有效果。而作為百年來唯一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獲準上市的結核病疫苗,卡介苗目前可在兒童中預防某些致命結核病,但在肺結核廣泛流行的地區,對成年人幾乎無效。如果靜脈注射接種卡介苗的策略能在後續的人體臨床研究中取得更多進展,人類在與肺結核的持久戰中,勝算又會再多一點。(Nature)
· 生物信息學
中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2019 年 12 月 30 日在武漢啟動。該計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本次「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由中科院水生所牽頭啟動,計劃將依託各發起單位保藏的 3000 多種株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的種質資源,通過持續的樣品採集和宏基因組數據挖掘,在未來 3 年(2020 年~2022 年)完成約一萬種原生生物的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將包括原生生物全部 26 個門/類,覆蓋超過 85% 的綱、60% 的目和 30% 的科屬。該計劃將以開放聯盟模式運行,國內外有興趣研究團隊均可加入。(中國新聞網,科學網)
· 自然災害防控
我國首個國家級自然災害綜合性防治研究院成立
2019 年 12 月 30 日,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掛牌,這是我國首個國家級自然災害綜合性防治研究院。當日,應急管理部和中國科學院還籤署了聯合共建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
據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擔自然災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重要裝備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示範等工作,將面向國家重特大自然災害防治重大科技需求和世界自然災害防治與減災科技前沿,開展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研究。(新華社)
——END——
▽ 精彩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