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生和父母的關係,停留在比較"塑料"的階段,有媽媽笑稱:兒子要錢的時候一口一個我愛你,要到錢之後就沒影了。而大學生和父母的聊天記錄,也充滿了許多歡樂。
之前網上有很多大學生都曬出了和父母的聊天記錄,有些看完讓人笑到肚子疼,甚至有網友還懷疑這些大學生和父母的關係,表示:這真的是親生的麼?
1. 默默分享公眾號型
很多大學生一定在家族群裡看過這樣的文章,如《震驚!必看的XXXX》、《1000個必知的生活常識》等震驚體的標題文章。一些這樣的自媒體文章並不是專業人士所寫,取一些驚悚類的標題也是為了擴大流量,但是父母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出於關愛孩子的情況下會瘋狂分享。大學生們收到後也很無語,有時候瘋狂闢謠,反被父母懷疑智商。
2. 要生活費諂媚型
父母掌握了經濟大權,當大學生們需要生活費時,就會頓時化身"舔狗",讓父母瞬間被甜言蜜語所包圍。比如這位大學生想和老爸要錢,不能直接開口,而是先和老爸委婉地交流感情,"老爸你在幹嘛,想我不?"但老爸表示自己早已掌握套路,一句"不想"直接回懟了孩子。孩子為了挽回顏面,又來了一句,"爸爸我不是來要求的,你想我嗎?"這時爸爸才傲嬌地來了一句,"好想"。
3. 除了金錢交易不說話型
有些父母的性格比較靦腆,一般很少和孩子直接在網上聊天,他們對孩子的愛,體現在了一筆又一筆的電子轉帳中,而有些大學生們也會自嘲,我和爸爸媽媽只有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但是他們知道,這些數字都代表著父母對他們深沉的愛。
有時候看到這幾種聊天記錄,孩子們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爸媽親生的,因為父母已經看透了自己聊天的千遍套路,直接道出了聊天的本質——錢。但其實大學生們也要反思一下,自己除了要生活費的時候找父母聊天,平時會經常關心父母的近況嗎?
上大學後如何和父母維持感情?
1. 經常聯繫父母
大學生們上大學後,一年中大約有8個月要和父母分開。即使是就在本地上大學,大學生們也要面臨工作日和父母的分離,當他們18歲後第一次離開家,去大學追逐自己理想的生活時,也要回頭看一看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在生活費沒了之後再聯繫父母,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價的,大學生們在學校時經常打個電話聯繫一下父母,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慰藉。
2. 過節時回家探望父母
很多大學生在節假日時,會選擇四處旅遊或者留校不回家。而父母好不容易期盼到了放假的喜訊,卻發現孩子最後還是不願回來,內心會感到非常失望。因此大學生們即使在學業太過繁忙,或者對未來有自己的規劃的情況下,也要常常回家探望父母,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思念。
3. 嘗試獨立生活
很多父母的財政壓力是比較大的,而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也在上漲,所以這會給他們帶來不小的負擔。一些大學生可以在讀書時嘗試兼職或自己創業,既能鍛鍊獨立能力,也能為父母分擔一些。
現在很多大學生自嘲自己和父母的塑料關係,認為自己和父母之間只剩下了金錢關係。但是學生們自己也要反思一下,你對父母做到足夠關心了嗎?與其在聊天時嘲笑父母落後和不懂梗,在要生活費時向父母極盡諂媚,不如在平時就多和父母聯繫聯繫,以行動來證明自己對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