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振興小學創始人黃禮隆先生傳記
黃禮隆先生、字文炳、(1862——1939),福建省南安市埔頭四甲(今振興村)沙堤堡人氏。秀才出身,清光緒甲辰年(1904年)南安縣歲貢生。
黃禮隆先生畢生聰慧過人,學識淵博。青年時期,曾輾轉於南安、永春受聘為私塾先生。他不僅教書育人,而且兼為訟師。因為俠肝義膽,每到一處,都深受當地弱勢群體的推崇。時至今日,在永春湖洋一帶,他的義舉依然被人廣為傳頌。他是舊振興村(原稱四甲)第一所私塾學堂的創立者,學堂設在四甲溪沙頭族人黃禮串的祖厝內。
功名成器是封建時代中國人最大的追求和夢想,生活在那個時代的黃禮隆先生也不例外。他一邊孜孜不倦地投入教育事業,一邊刻苦攻讀應試科舉。功夫不費有心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年屆四十二歲的黃禮隆先生終於摘取南安縣試桂冠,獲得歲貢生資格升入京師國子監深造。
二十世紀初葉,是中國歷史最為激情的年代。這個時期,具有兩千多年封建統治已到了風燭殘年的時光,反帝、反封建的熱潮席捲全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正義凜然品格的黃禮隆先生,首次來到京城就被這股力量所感動。一個年屆不惑的中年人,難得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年代看清了中國的未來。黃禮隆先生深受辛亥革命新思想的鼓舞,他毅然而然地放棄了在天子腳下博取功名的大好機會,無怨無悔地返回家鄉重操舊業。潛心研究新學栽培人才,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勝利,原來把求取功名作為人生目標的黃禮隆先生,經過辛亥革命思潮的洗禮,恍如獲得重生。從此,他淡泊名利,推辭了地方行政職務的選聘,專心致力於興學救國的事業。繼續在其創辦的溪沙頭私塾學堂傳播新學。
一九二二年,生源不斷增加,溪沙頭私塾校址已經滿足不了族人求知的欲望,遂此,在其學生黃奕超先生的協助下,他發動了仁人志士創建了四甲公立小學,並命名為振興小學。
振興小學創辦後,為民國時期乃至後來的四甲族人培養出大批優秀的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四甲的仙臺堡和沙堤堡合併為鄉,鄉名定為振興鄉(現在的振興村),取與振興小學同名,以志族人對黃禮隆先生畢生致力於家鄉教育事業的感念。
黃禮隆先生畢生多才多藝,他對中華文化深有造詣。其一生著作頗多,但僅留家傳。遺憾的是,傳世書寶以及那塊見證其一生求學成果的「明經」牌匾未能保存。但值得慶幸的是,振興小學校史的記載抹滅不了這位辛亥革命志士、草根教育家的功績;振興人口口相傳的黃禮隆傳奇故事給他立下一座無形的豐碑。
(黃照旋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