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美食大片
《舌尖上的中國3》一開播,
一口不起眼的章丘鐵鍋,
竟讓中國「炸了鍋」!
第一集播出後,並沒有什麼讓人記住的美食,反倒是章丘鐵鍋迅速躥紅。
歷經十二道工序, 再過十八遍火候, 一千度高溫錘鍊,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
等等,這究竟是章丘鐵鍋還是屠龍寶刀?
紀錄片中這段關於「章丘鐵鍋」的描寫,讓人有了一種吃了這口鍋炒出的菜,能迅速修煉成絕世神功的錯覺。
於是,節目還沒播完,某寶上鐵鍋已經賣完了……
國外網友也紛紛眼紅剁手,
第一批「鐵鍋代購」,
迅速抓住風口,刷爆朋友圈,
網友直呼:
再也不用買日本鐵鍋,
中國代購終於揚眉吐氣了!
這個鍋為何會如此火爆?
炒鍋在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材料。市場上售賣的精鐵鍋和熟鐵鍋是一類產品,經過高溫煅燒,含碳量低。鑄鐵鍋是生鐵。
熟鐵相比生鐵,經過了高溫煅燒,延展性好,雜質少,導熱快。中華炒鍋的主要用途是高溫爆炒,薄且輕的熟鐵,最適合作為這類炒鍋的材料。無論是山田工業所,香港陳枝記,還是山東臻三環的手工捶打鍋,用的都是熟鐵。生鐵這麼敲,早就四分五裂了。
量大便宜的蘇泊爾精鐵鍋為什麼成不了網紅?因為鍋是全程壓制,精鐵用機器壓制再經過表面處理,量大價也不廉。
手工拓打的鐵鍋,通過千萬遍的捶打,使得鍋的碳化合物分布更加均勻,金屬纖維產生交織狀,熱鍛過程中經過再結晶,粗大的組織變成細小晶粒的新組織從而提高鍋的強度和使用壽命,這方面是機器壓制鍋所不能比的。而且鐵鍋具有導熱快且均勻,不容易粘鍋的特點,爆炒絕佳!
▼
章丘鐵鍋在舌尖3中展示的是不放油也能炒雞蛋,觀眾看了都以為自己能省下一大筆油錢,還符合當下少油少鹽清淡的健康生活理念,同時視頻中用粗糙的鐵鍋和精美的食物作比對,描繪出美好誘人的生活場景,引發觀眾對自己廚藝的聯想,不趕緊買一口章丘鐵鍋回來,都對不起犧牲的食材。
還能走多遠?
然而這古老的製造工藝,
卻在2000年前後遭遇重創。
「機器成本少,
手工的又辛苦又不賺錢。」
83歲的王立芳一家,
眼見著村裡大大小小的鐵鋪,
相繼倒閉,
只剩下殘破的風爐,
和生鏽的鐵錘,
在歲月的牆角暗自零落。
沒有誰能阻止時代的隆隆車輪,
只是工業的進步,
決不能讓老手藝陪葬。
51歲的兒子,
回憶起那些年跟著老父親去買鐵,
沒錢僱車,就用板車拉,
來回二十多裡地,
總是早上穿棉衣出門,
晚上就溼透了,穿單衣回家。
執拗於傳統不如叫做固步自封
youtube上有一段日本的節目,解密日本銷量最大的中華炒鍋到底是誰。妹子採訪了賣鍋的商販,飯館的廚子,結論是山田製作所的鐵鍋,佔有率最高。
於是,主持人找到了山田製作所,到底要看看有什麼奧秘。
現任山田製作所的所長,很平凡。
他領著主持人去了工廠。傳說中同樣是幾萬次鍛打的鐵鍋,原來是這麼生產出來的。
多層鐵板
機器鍛打,也是3萬6哦。
薄厚均勻
機器出品的鐵鍋,很容易通過調節工具機來做到深淺不一的產品。產量也遠超手工,噪音同樣小很多。
山田炒鍋出廠就有覆膜(一層植物油)。買回來開鍋,只要打開小火,把鍋放在火上,各個部位加熱,等待鍋身變灰即可。開完鍋,自然冷卻,用冷水洗乾淨,就能用了。
想買也簡單,亞馬遜海外購就有賣的。
回頭看看舌尖裡面的夫妻店
辛苦的打鐵師傅,鐵鍋質量果然是好的。但是,一天能出幾口鍋?噪音怎麼處理?
舌尖上的中國,可能會讓日落西山的鐵匠鋪子再多撐一段時間,但是結局已經註定。
很理解編導的心思,手工藝才有宣傳的價值。越是反差大的畫面,越能夠刺激觀眾。粗陋的鐵鍋打造,極富美感的食物,讓人的第一感知是,我需要這樣一口鍋。
但是,真的需要手工打造的鐵鍋嗎?
嚴重限制生產力的低技術含量領域,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出路在哪裡?
未來最貴的產品一定是人工,這在歐美市場已經是驗證的事實。
市場價格跟供給量有非常大的關係,這是奢侈品溢價的秘訣之一。
人工手打,產量低,品質好。舌尖上的中國,這麼大的IP,對於章丘鐵鍋來說,是一次絕佳的品牌升級的機會。
打造鐵鍋界的愛馬仕,這個創意太性感了!
一旦成了鐵鍋界的愛馬仕,再多招幾個師傅,產量上做做突破。鍋再賣的貴一點,每口鍋都印上師傅的名字和製造年月,匠人精神,我家獨一份。然後,小鋪子變身作坊,作坊變成傳承。大家掙到錢,開開心心活下去。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真正決定市場價格的,是最後一個入場的買家。鐵鍋這種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樣子固定,用家身份也固定(廚子),能有什麼溢價的空間?再怎麼好用,一家有兩口鐵鍋也夠了吧?
鐵匠鋪子有個鮮明的特點,訂單一多就崩潰。今兒就算集體去扶植章丘的鐵鍋,他們也撐不起多大的銷量。
產業升級,這才能趕上匠人精神的日本人。
吹一次鐵匠鋪子,好比用力吸一口煙。只會讓它燃燒的更快,臨死前還亮一下。
早點弄出中國的山田製作所吧,那才是舌尖上的中國應該大炒特炒的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