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露出一絲和平曙光,臺海形勢近期劍拔弩張。
這兩天,心急如焚的臺灣輿論常拿朝鮮半島與海峽兩岸問題作比較說事兒,部分媒體催促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不妨從中學著點。蔡英文似乎也願意「從善如流」,公開表示,願意在「對等原則」和「不設政治前提」情況下,與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會面。
但是,島叔不禁要問一句,一邊在加緊「去中國化」,實行「拒中」親美媚日政策,一邊要大陸對臺灣尊重,還設下「大陸不設政治前提」的這個前提,蔡女士是不是把別人都當傻子了?如果非要釋放「善意」,隨便給陸生、陸配解決點實際問題,恐怕都比搞個一廂情願的政治空想要強得多。
先說為什麼蔡英文是「痴心妄想」。
首先,這事的坐標系就弄錯了。時至今日,韓朝是國際社會都承認的兩個獨立主權國家。至於海峽兩岸,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也就是說,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朝韓情況與此有本質區別。臺「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兩韓和平對話可作為兩岸借鏡」云云,便是有意混淆了這種區別。根據民進黨的一貫做派,很可能藉助類似話題大打擦邊球,為其潛在的分裂主張和「兩國論」背書。想吃大陸「豆腐」,可沒那麼容易。
其實,回望歷史,坐標系現成就有。
2015年11月7日的「習馬會」,是兩岸分治66年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關係史上的最新突破。馬英九事後善意指出,「習馬會」為兩岸關係打造了和平的跨海大橋,未來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都可以在現有的「交通規則」下,「使用這座大橋」。
習近平在那次會面中也說,臺灣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正視並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大陸都願意同其交往。雙方都有誠意探索兩岸交流的制度化之道。借用大陸政治語境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九二共識」的堅持將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可惜,蔡英文上臺後棄之如敝屣,剛愎地關閉了這座得來不易的跨海大橋,兩岸關係在2016年島內政黨輪替後急轉直下。
現在,兩岸之間不僅是冷對抗,甚至持續升溫到尖銳的對峙局面。之前臺當局「去中國化」劣行觸發反彈,尤其最近一段時間某「臺獨政治工作者」頻頻放火,引來大陸軍演和轟6K繞島,加大力度反制「臺獨」。責任歸屬,大家心裡都清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習蔡會」哪有適當的氛圍成局?別忘了,「習馬會」成行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其實之前兩岸關係進展快速,不僅實現大「三通」,也商籤了ECFA,經過了長達7年的醞釀,為其打了牢固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更讓心繫兩岸和平的人為之痛心的,是4月27日韓朝籤署《板門店宣言》的當天,也是兩岸汪辜會談25周年。
據說在馬英九執政期間,韓國曾派人到臺灣,吸取兩岸交流和談的寶貴經驗。當時兩岸關係進展,把韓朝拋在後頭。可惜島內某些人為了一黨一己之私,把「習馬會」的良好開局拋到了九霄雲外。
要避免親者痛仇者快,兩岸關係要重返坦途,就要回到汪辜會談的初心。大陸國臺辦主任劉結一說得好,25年的歷程證明了堅持「九二共識」的重要意義。堅持「九二共識」,兩會商談就能夠順利開展,兩岸關係就能改善、發展,否則兩會商談就沒有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就面臨挑戰。
如今臺當局要求不設政治前提,不受政治框架的影響,等於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顯見與大陸主張並無交集。口惠而實不至地跟對岸來一句,不能給「維持現狀」加分,凸顯出的是私心,而非誠意。只是想著跟「前朝」別苗頭,對衝人家的「政治遺產」,言與行自然會南轅北轍。這一切,恐怕只是坐實、強化了「空心菜」的外界觀感。
劉結一曾表示,大陸方面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主導兩岸關係,管控臺海形勢,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臺當局及其領導人還是言行不一,會晤不會晤的又有何意義?
文/東魯虯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