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師,今天又來看這些孩子呀?」
7月31日,老文又駕駛著滿載新舊衣物的麵包車,行駛在巴南大大小小的村鎮上。30年前的一封信,如今依舊在老文的腦海裡迴蕩。「文老師,怎麼辦?我實在是無力養育這兩個孩子了……」
因為一封信,資助雙胞胎15年
老文真名叫文馬達,如今是巴南區教師進修學校的一名退休教師,也是當地出了名的扶貧落實者之一。而他的扶貧路,是因30多年前一封學生家長的求助信開始。
「文老師,我實在是無力承擔這個家庭的責任了,家裡的兩個小孩能不能麻煩你關照一下……」看完這封信,文馬達感受到了字裡行間的辛酸。
當文馬達帶上家人趕去學生家時,眼前的情況,讓他明白了為何會有這樣一封信。
一間破舊的房子,內外都是毛磚坯,牆上的幾個洞算是門窗,地上高低不平的土面有些一個個「水凼凼」,牆角放著一張床,一個破架子上面鋪著已經爛了幾個大洞的竹蓆,四處露出墊床的穀草……更讓文馬達難過的是,牆邊站著的一對年幼的雙胞胎姐妹,破舊的衣服,手和臉顯得有些髒,但雙眼卻都有遮不住的水靈和機靈,生活尚且吃不飽,這樣的條件難道還能讀書嗎?
「我記得當時文老師突然沉默了。」如今早已長大的雙胞胎姐妹依舊記得當時的情景,「當時文老師在和家人商量後,一家人都選擇了幫助我們。」
從此,文馬達也便開始了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對這家雙胞胎姐妹的長達15年的扶貧濟困之路。
當遇到轉折怎麼辦?
「文老師開始自費承擔起了我和姐姐當時讀書的學雜費,每學期開學前準時送到。」與此同時,雙胞胎中的妹妹回憶,文馬達當時還不定期資助自己家裡各種物資,包括家具、電器、衣物等。
妹妹說,那時候一家人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文老師面帶微笑,為自己送去新衣服、新書包時的場景了。
作為老師,文馬達知道,資助的物資對於一個家庭只是杯水車薪,要看得更長遠,那就是對兩個孩子的精神扶助,要精神脫貧。
為此,文馬達鼓勵兩姐妹種植蔬菜創收,並買了一些不同季節的良種蔬菜種子送去,順便傳述一些種植注意事項。通過一年的辛勤勞作,種植的蔬菜產生了較好的收益,生活也慢慢得到改觀,雙胞胎姐妹的家庭也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希望。
然而人生總是在面臨選擇。資助雙胞胎姐妹12年的時候,文馬達就面臨了一個重要的選擇。那一年,兩個孩子都初中畢業,若棄學務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時家庭的經濟狀況,若是繼續讀書,前途可期,但經濟開銷增大。
「那個時候,我和姐姐都勸文老師讓我們回家務農,我們可以回去幫助家裡,而且文老師的女兒那年也即將讀大學,文老師的妻子又遭遇下崗,收入減少,他們一家的經濟壓力也很大。」然而,文馬達卻告訴她們倆,其一家人依舊選擇繼續資助兩姐妹。姐姐被弄到了原重慶市巴縣衛生學校學護理專業,妹妹去到了原重慶機械技工學校學數控與加工專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努力,兩姐妹最終優秀畢業,姐姐當了護士,妹妹企業小領班。
「曾經的日子是苦的,然而卻又是溫暖的,文老師一直在資金和精神上保護我們。現在只要是逢年過節,我們都會給文老師打電話,非常想念他陪伴養育我們的那段時光。」
文馬達說,自己最開心的是,就是倆孩子領到第一份工資時,就給他和老婆各充值了100元的電話費,「曾經雙胞胎姐妹那個貧困的一家4口人,孩子們都結婚成家,如今已經變成了幸福的三家9口了!」
結束?退休了依然延續
大家都說,幫完了雙胞胎,老文也該鬆口氣了,但恰恰相反,老文反而開始了對更多的地方,更多孩子的幫助,除了自費,還會號召親戚朋友將一些閒置的衣物棉被給自己,然後開著自己的麵包車,親自送到巴南大大小小的一些村裡,給需要的孩子們。
前兩年,老文退休了,也不閒著,對於幫助人,老文總愛說,「我來!能改變一點是一點,能起多大作用起多大作用。」
去年暑期,文馬達在避暑時偶遇一對夫婦,丈夫姓劉,是個木匠,妻子主要在家照顧孩子,家裡有多個小孩,生活非常拮据。想到家裡那麼多小孩,一年到頭買衣服都要花不少錢。於是文馬達通過親戚朋友的捐贈,收集了100多套新舊衣物分批送到劉木匠家。
還有一次野釣時,文馬達認識了一位村民,聽說她長期肚子痛,吃不下飯。文馬達老婆覺得與她的胃病相似,就把隨身帶的胃病藥給了她一些,結果那位村民吃了效果很好。後來文馬達又專門買了些藥送去,臨走時,那位村民心裡感動,為此專門裝了一大袋紅薯送給文馬達。
發生在文馬達身上這樣的好人好事還有很多,文馬達經常說:「扶貧濟困,我們一直在路上,也需要一起努力,把溫暖送給這些需要的孩子們。」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通訊員 宋文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