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財經無忌,作者|華小姐
「2塊錢買希望」
1987年的一個炎炎夏日,中國第一批「彩票」忐忑地出現在河北石家莊大街上。那時,舶來詞「彩票」還有一個頗有中國味的名字——「社會福利有獎募捐」。
河北臨時工溫國斌懷著碰運氣的心理購買了獎券,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開獎儀式上,前來兌獎的人擠滿了整個廣場。
幸運的溫國斌中了一等獎2000元,他捧著比一年工資還多的獎金,回村風光地辦了婚禮,一舉成為彩票事業的活廣告。
從此,彩票開始在全國生根發芽,陸續開賣。
1998年,大街上瀰漫著熱氣騰騰的欲望,堆積的大彩電、洗衣機、小轎車、自行車引發了萬人空巷的盛況。
2塊錢摸一張獎票,現場刮開兌獎。麵店老闆張華和一眾未中獎的人一齊簇擁在臺下,他熱切地希望能和大獎得主碰個手「沾沾喜氣」,說不定下一個「2塊錢把小轎車開回家」的人就是自己。
隨後幾年,彩票銷售進入了更加狂熱的階段,電腦彩票、刮刮樂、雙色球等新玩法也不斷翻新。
2004年,彩票投注站外掛著標語「多買少買多少要買,早中晚中早晚要中」,幾平米的房間內擠滿了和老王一樣的彩民,屋內汗氣蒸騰,彩民的雙眼緊盯著屏幕上的雙色球。
誰也沒想到,十年後,網際網路彩票的停售為這一行業帶來了雪崩般的災難。
2015年,很久沒有買彩票的李明突然來了靈感,想去買兩張試試運氣。開著兩輪電動車一路風馳電掣,李明來到了曾經最常去的福利彩票實體店,卻發現老闆正收拾東西準備搬家。
老闆告訴他這裡即將關門,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奶茶店。
2019年,一個午後,話務員曹穎走進公司樓下的蘇寧小店,她拿著一罐酸奶在收銀臺等在結帳,忽然被一旁的新玩意——即開型體育彩票「頂呱刮」吸引。
從沒有買過彩票的曹穎支付10元,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彩票消費。儘管沒有中獎,她卻初嘗到彩票的樂趣。
舊時代的遺物
每個中國人,都有沉迷彩票的經歷。每到晚上黃金時段全家人盯著電視,等著福利彩票搖獎;那時候彩票投注站排的長龍,比現在任何火爆的網紅奶茶店都要長。
在彩票最為狂熱的時期,據臺灣彩票公司統計,臺灣地區十年的公益彩券銷售總額達1.2321兆元新臺幣。其中,電腦型彩券總銷售約7359億元新臺幣,張數達61億張,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每年購買電腦型公益彩券約23張,購買彩券紙卷總長約50.1576萬公裡,可以繞地球12.5圈。
彩票組所到之處,地上都會鋪滿彩票紙,如同下了一夜雪。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原來遍地開花的彩票投注店漸漸不見蹤影,它們退化成不起眼的彩票攤,散落在城市角落,蝸居在小賣鋪、列印店。
當初90年代希望花2塊錢把小轎車開回家的,與今天活躍在街頭巷尾彩票小店的還是同一群人。更悲傷的是,像張華這樣的老彩民群體,也正在逐漸流失。
此前,從1987年發行彩票開始,彩票銷售就一直火爆,每年的銷售增速都在兩位數以上。但從去年8月開始,速度明顯放緩。今年2月,彩票銷售更是從此前三十餘年的增長轉為下降。
根據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全國共銷售彩票3433.61億元,同比減少823.69億元,下降19.3%。其中,福利彩票機構銷售1557.80億元,同比減少284.55億元,下降15.4%;體育彩票機構銷售1875.81億元,同比減少539.14億元,下降22.3%。
圖片來源:中國證券報
全國僅有一省彩票銷售量出現增長,其餘地區的彩票銷售量都有所降低。樂透數字型彩票、競猜型彩票、視頻型彩票的銷售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買彩票的人越來越少,彩票變成舊時代的遺物。
儘管在那之前,彩票市場的風向變化早有端倪。
2014年的審計風暴使中國彩票行業進入漫長的反思和制度建設期。這些年各種彩票中心主任的「落馬」,屢屢失信的彩票事業讓許多彩民夢想破滅。
「就算中獎率有50%,我也不會花錢去買。福彩,就像是畫著一個大大的餅,你看得見卻永遠摸不著。」一位已經多年不買彩票的老彩民這樣說。
隨著國家加大對彩票行業的審計和整頓,2015年八部委叫停網際網路彩票,更是讓中國的網際網路彩票行業幾乎退回到原點,被網際網路彩票抽走客源的彩票實體店也早已無法維持經營,彩票銷售渠道不斷減少。
網絡和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新的消費習慣已經徹底顛覆過去的商業模式。如今,年輕人吃飯都習慣了劃幾下手機屏幕點外賣,又會有幾個人願意為了幾塊錢的彩票去彩票店?
與此同時,買彩票正在從一種「習慣性消費」變成「碎片化消費」。
「平均每天至少會有5個人來買彩票,大多是過客,在收銀臺等待付錢的時候隨手買一張,很少有固定彩民。」蘇寧小店的營業員說。
彩票就像便利店收銀臺的那些口香糖、小零食,或者超市上下層之間那條長長的扶手電梯中間的各種零食、紙巾、日用品。
那麼,曾經「2元買希望」的夢想真的已成過往了嗎?
快進時代下的慢幸福
在中國福利彩票的「瘋狂年代」,買彩票的主力軍是像溫國斌、張華、老王那樣生活狀態不穩定的人: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渴望一夜暴富;個體經營戶,今天掙多少、明天掙多少都不確定。
彩票確實是個低概率的幸運事件,雖然這並不妨礙不少低收入人群將其視為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21世紀美國低收入人群的每日生活裡,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漢堡、電視機和彩票。
儘管,從投資角度來說,彩票更像是一種「穩賠不賺」的無用支出。
數據顯示,在彩票銷售額中,大約有55%進入兌獎池,用於支付中獎彩民的獎金,剩下的用於社會福利和相關管理開支。也就是說買彩票的平均收益率是負45%。而在中國,彩市中頭獎概率最低的是大樂透玩法,概率僅為2142萬分之一。
這也正是這一行業所折射出的殘酷本質:對於窮困潦倒的低收入人群來說,這是他們打開財富自由大門的唯一鑰匙,而對於生活條件優渥的中產階級,福利彩票所販賣的夢想和希望,只不過是他們閒暇生活中一種可有可無的娛樂調劑。
根據英國消費者協會(U.K.ConsumeAssociation)調查,人們基本都清楚彩票的中獎概率是多少,他們之所以購買,主要是為了體驗「能夠中得大獎這樣一個夢」,至少是為了取得一絲慰藉。
許多老彩民購買彩票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持續地參與這項活動,因為似乎沒有其他能夠替代這種活動帶來的幸福感。
一些人寄託希望於一張小小的彩票,懷著緊張激動的心情等待開獎,想像中獎後的滿足和為社會福利事業做貢獻的自豪感,就算沒有中獎,但只花費了2元就擁有了一天的快樂。
另一些人,則通過買彩票在窮困的生活中獲得「餵馬,劈柴,週遊世界」的希望。
這或許也解釋了在時代腳步陡然加快的今天,彩票日漸衰頹的原因:這一廉價、溫暖、充斥著滿足感的小小幸福,早已被層層疊疊的風口、浪潮無情碾過。
時至今日,還願意到彩票店回味這一點滴幸福的,大多只有老人。
相關調研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彩民的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這個問題在其他國家同樣尤為突出。比如,目前日本60%的彩票銷售都是50歲以上老年人所貢獻。
而像曹穎這樣的80、90後,甚至是00後,他們從小接觸網際網路,走向社會後,對網際網路投資渠道接受度更高,網際網路金融便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這在他們的父輩身上是不可想像的。
曾有調查報告顯示,90後「新藍領」對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和服務接納度很高,近六成(56.6%)認為網際網路金融給生活帶來便捷,有四成多(44.8%)已經有計劃使用網際網路金融產品或服務。
相較於他們的父輩,「新藍領」們更願意理性投資,買彩票等投機行為終究不敵以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精準理財。
有趣的是,在年輕人日漸從彩票的「暴富夢」中清醒的時候,屬於悠閒的上代人的日常生活裡,彩票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幸福感」。數代群體之間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1844年,法國文豪大仲馬在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裡寫到:「這世間本沒有痛苦與不幸,只有一種處境同另一種處境之間的比較。」時隔175年,這一頗具伊壁鳩魯色彩的斷言早已伴隨著小說的一版再版流向世界。
而在那本小說的最後,極盡對財富名利之嘲諷的大仲馬一改此前的陰鬱筆調,留下了另一句勸勉世人的格言。
相形之下,這句格言似乎更像是沉浮近30年的彩票行業的一個註解:
人類全部的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語裡面:「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