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 治
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國的立國之本是:四項基本原則(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保證);
3.我國的興國之要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6.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7.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
8.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9.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憲法;
10.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11.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2.一切組織或者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是:憲法;
13.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5.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6.要解決我國諸如存在的就業難、醫療難、教育難、收入不均等難題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8.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徑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
19.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是:堅持黨的領導;
20.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最終目標,指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21.計劃生育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分布;
2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4.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
25.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或叫民族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歷史
1.中國近代史起止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2.中國近代史歷史分期:
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3.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
4.近現代史上,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鴉片戰爭;
1949年新中國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條約》中割香港島給英國(不是香港),賠款2100萬元(單位不是兩)
6.近代史上,使北京淪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
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北京再次淪陷;
1937年七七事變後,平津淪陷(北平、天津);
7.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後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把矛頭對準中國;
8.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落後腐朽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強大的資本主義制度;
9.俄國割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條約: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
10.1862年,在慈谿(注意錯別字)的戰鬥中,擊斃了華爾;
11.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聯繫日本明治維新後強大起來,走上對外侵略誇張的道路,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12.甲午中日戰爭中,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13.《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對中國的影響;
①侵略者以資本輸出取代商品輸出,成為經濟侵略的主要形式,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③最能體現「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馬關條約》中增闢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15.《辛丑條約》中,「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體現了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1881年,籤訂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17.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背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18.洋務運動的背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不是鴉片戰爭後);
19.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京師同文館;
20.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洋務派僅僅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統治,但是不改變中國的封建制度;
21.戊戌變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
22.戊戌變法時,維新派主張向日本學習;
23.戊戌變法的內容裡,體現其資產階級性質的是: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24.三民主義指的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沒有民主主義;
25.中共一大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但是陳獨秀沒有參加中共一大。
三、地理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它的平均半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變化。
6、五帶的劃分
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四季變化明顯。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
7、地圖三要素
圖例,方向,比例尺。
8、海拔和相對高度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
11、陸地地形
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裡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①熱帶雨林氣候
②熱帶草原氣候
③熱帶季風氣候
④熱帶沙漠氣候
18、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①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②地中海氣候
③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溫帶海洋性氣候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溼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溼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
23、森林
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世界上的鐵礦
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巴西、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
25、各大洲人口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啟星教育
一對一秒殺課程
強勢出爐
中小學全科提升,為您的學習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