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時候或許都有穿別人舊衣服的經歷,聽很多70後80後講起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經濟條件也不好,常常都是哥哥姐姐穿的衣服又留給弟弟妹妹穿。
有時候親戚家的小孩穿剩下的衣服也會撿來穿,有的人會因為穿舊衣服而感到不好意思,羞愧難當。
但也是由於家庭形式所迫,而有的人對此倒沒有太多負面情緒,甚至還會有人覺得穿舊衣服並沒有什麼。
當這些人成為父母,他們甚至會重蹈覆轍給自己的孩子穿舊衣服,認為是一種培養勤儉節約優良品質的行為。
但是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經常穿別人舊衣服,實際上會從心理上造成自我的傷害,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卻會為我們的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很多人關注的只是自我的身體健康成長,往往忽視了心理層面的培養,而是事實心理上的疾病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巨大,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造成人對整個人生的消極悲觀狀態。
產生難以磨滅的自卑心理,自我價值感缺失
接受他人穿過的舊衣服,最直接也最明顯會造成的心理問題就是過度自卑,接受他人的舊衣服也就意味著從一開始灌輸給自身的概念就是: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接受他人的施捨。
長期的被"施捨",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產生自卑心理,人自卑心理的產生就在於對自我的輕視,一旦被施捨的感覺形成,就會在腦海中對自我定義"低人一等。"
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而自卑對人生產生的影響就是對自我價值的不認可,心理的缺失感過重。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是唯唯諾諾,對自我的能力價值評價過低,在情緒上產生悲觀消極的心態。
穿舊衣服只是一件看似可以忽略的小事,但是在接受他人"施捨"的過程中,對自身時時刻刻過度的關注,自尊心強烈的受損,最終就會產生自卑以及心理的缺陷。
而這種缺陷在後天其實很難完全消除,有人甚至需要一生去尋找自卑的出口。
"不勞而獲"心理而對世界的錯誤認知
自卑心理的產生是過分消極的態度,而有的人也會產生過分"積極"的態度。
穿別人的舊衣服,意味著不用自我花費,有些人還會產生"不勞而獲"的心理。
當接受"施捨"成為習慣,就會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認知,在成長的路上甚至會覺得他人對自我的付出就是一種理所應當。
一旦這種心理形成,對我們的成長極為不利,有的人會放棄自我成長努力。
對生活態度隨便,並且容易妥協,容易滿足,因為在潛意識當中,不勞而獲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補償心理過剩,難以培養斷舍離的意識
01)、補償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身心有所缺陷,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去彌補它,當時無法達成,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以其他的方式儘可能擺脫這種曾經遭受的「缺陷」,哪怕這個缺陷已經消失。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自我過激心理"的文章中作者就自述自我的經歷:因為小時候太窮,父母總是給自己穿別人的舊衣服,自己一直處於自我的自卑狀態。
為了能夠徹底改變這種心理上的缺陷,她迷上了瘋狂買衣服,屋子裡的衣服堆積成山,而買衣服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喜歡或者自己很需要,而是要穿給別人看。
02)、當補償心理過剩,為了擺脫曾經的遭遇,人們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需求,而是為了極力地消除他人對自我的看法,以及通過外物說服自己。
而我們常常提到的斷舍離意識就與他們背道而馳,穿舊衣服失去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健康,還有對生活全新的追求。
穿舊衣服有時候培養的不是勤儉節約,而是斤斤計較,過分計較得失,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補償心理給自我的人生負重,最終會被這種疾病心態壓垮。
在《我們為何不安》一書中提出:「人要學會評估自己,你要敢正視自己的需求,然後去解決需求,這是你一生的難題。」
兒時或許我們沒有選擇不穿舊衣服的權利,但成長的路上一定要學會正視自我的需求,正視自我的心理,如果發現自我的心態出現偏激,一定不要聽之任之,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權。
對於身心健康要學會自我治療和疏通心理狀態,《失樂園》的作者約翰彌爾頓也說過:「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煩惱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