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永和九年蘭亭修稧的《蘭亭圖卷》萬曆本(局部)
「書聖·王羲之」特展策展人、東京國立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富田淳
富田淳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王羲之」特展的策展人,對於此次特展的策展緣起,他在東京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訪談時坦言,最初是想把中國、日本、美國的王羲之雙鉤唐摹本集中起來做一個大展,但後來發現有相當難度,才退而求其次舉辦了這一展覽,但他仍然期待一個真正的王羲之大展。而對於中國學界與書法界對新發現的《大報帖》的熱議,他也給予了回應。
顧村言
富田淳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王羲之」特展的策展人,對於此次特展的策展緣起,他在東京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坦言,最初是想把中國、日本、美國的王羲之雙鉤唐摹本集中起來做一個大展,但後來發現有相當難度,才退而求其次舉辦了這一展覽,但他仍然期待一個真正的王羲之大展。而對於中國學界與書法界對新發現的《大報帖》的熱議,他也給予了回應。
《大報帖》的鑑定與釋讀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下簡稱「藝術評論」):「書聖·王羲之」展覽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大熱點是展示了新發現的《大報帖》摹本,這在中國也引起了不少反響,作為這次大展的策展人,可否向《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的讀者介紹一下這一書帖發現的過程?
富田淳:這得從手鑑說起——所謂手鑑,是在將歷代著名書跡分割成數行,收於冊頁,作為鑑定家鑑定古代墨跡時的比較資料。收有《妹至帖》的手鑑為日本一位收藏家獲得於昭和初期,收有種種珍貴古代墨跡,其中《妹至帖》特別惹人注意。那位收藏家收藏《妹至帖》歷經四十年後,於1973年在五島美術館「蘭亭紀念展」上首次公開於世。
藝術評論:《妹至帖》後來在2006年曾經到上海博物館展出過。
富田淳:對,但誰也沒有想到,去年又發現了這份《大報帖》,距離《妹至帖》的發現已有40多年。
藝術評論:這個是你們發現的,還是別人送給你鑑定時發現的?
富田淳:是我的朋友送給我鑑定的,我的朋友名兒耶明先生——事實上,最早對外公開《妹至帖》的也是名兒耶明先生,他這輩子發現了兩件王羲之摹本墨寶,他也是研究書法的,對雙鉤摹本有研究。當時發現《大報帖》後,他認為是雙鉤摹本,也認為可能是唐摹本,但對內容不太清楚,我們後來仔細看了,確認是雙鉤摹本。
藝術評論:確認是雙鉤摹本有具體清晰的依據嗎?
富田淳:比如《大報帖》的最後一個字「耳」字的下面一筆有清晰的雙鉤痕跡。
藝術評論:現場看不太在意,但看放大的《大報帖》圖片,雙鉤痕跡確實是很清楚。有一個問題是,《大報帖》和《妹至帖》一樣也是沒有任何印記的,但被認為奈良朝傳入日本的唐摹本《喪亂帖》右端鈐有「延曆敕定」朱文印記,你們鑑定認為《大報帖》是唐摹本的主要依據是什麼?我們此前請教故宮博物院的王連起先生時,他看的是圖片,但認為《大報帖》部分筆勢有些肥,「不少字的筆道都比較肥,與以前被確認的王羲之書跡唐摹本還是不大一樣,與《姨母帖》的肥瘦勻稱也不一樣。」當然王連起也表示,真正鑑定要看了實物才能說話。
富田淳:我很希望王連起先生有機會到東京來看看。我認為《喪亂帖》與《孔侍中帖》是王羲之的晚年書法,筆勁比較清勁,《行穰帖》、《大報帖》與這些帖不同,筆勢是肥一些,而《大報帖》更早一些。王羲之的書法本身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這是一個原因。
《大報帖》和《妹至帖》都沒有印記,我們認為唐摹本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雙鉤摹寫的痕跡——剛剛談到《大報帖》的「耳」字的最末筆(飛白)的尖端,放大看,雙鉤痕跡明顯。
藝術評論:但雙鉤為什麼可以作為鑑定唐摹本的重要依據呢?
富田淳:目前雙鉤的王羲之摹本並不多,在日本發現的這種水平的雙鉤摹本都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來的,雙鉤的技法差多不多都一樣——我主要指的是這種水平的雙鉤。所以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還有紙的分析,是縱簾紙,紙的問題比較複雜,筆法與紙本是鑑定的主要依據。
藝術評論:第三個原因呢?
富田淳:第三個原因是文章本身。我們對《大報帖》的一種釋讀是:「(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其中的「期」——我認為是王延期,也就是王羲之哥哥王籍之的兒子,王籍之很早就去世,因此王羲之把王延期當作自己的兒子,因為他曾經寫過幾封信給王延期,開頭便是「爺告」,把自己當成父親。
藝術評論:除了手札,《右軍書記》也有關於延期的記載,如「延期、官奴小女,並疾不救,痛愍貫心」等。
富田淳:對。還有一個問題是「期轉呈也」的「呈」字,我發現的時候有兩種想法,也就是到底解釋為「呈」,還是「差」?
藝術評論:這個字寫得較草。
富田淳:是的。我認為「呈」與「差」兩種解釋都有可能,如果解作「呈」的話,那就是指王延期轉呈,但我又在想——他轉呈給誰,是比較費考慮的。另外還有一個是「差」的解釋,「差」通「瘥」。
藝術評論:也就是痊癒之意。
富田淳:可以這麼解釋的,「期轉差也」——那樣的意思就是「王延期最近身體好起來了」,如果這麼解釋,王羲之這信很可能寫給王延期的媽媽。
藝術評論:很有意思,主要這三個原因讓你認為是唐摹本?
富田淳:對。
藝術評論:但我還是想再問下,《大報帖》難道沒有可能是唐以後的摹本嗎?
富田淳:不好說,問題是宋代沒有縱簾紙。《喪亂帖》有天皇的印,那確定是奈良時代的,而《大報帖》紙的形狀與《喪亂帖》差不多。
藝術評論:再談談另外一話題,在《大報帖》出現不久,《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也即時刊發了一篇《關於大報帖與妹至帖合併的可能性》的文章,一些中國書法研究者認為兩帖原是一帖,後被裁割,你認為兩帖合併的可能性有多大?
富田淳:是有可能的,也有可能中間去掉幾行字,這可以視為一種解釋。
藝術評論:就是《妹至帖》與《大報帖》合併後,中間仍少了幾行字?
富田淳:對,比如《喪亂帖》中間也少了一些字。
藝術評論:還有《大報帖》中的「也」字並未出現在文末,但卻有那樣快的寫法,你怎麼看?
富田淳:是比較少見,這個「也」字雙鉤的時候很可能是(文章)最後一個字,從運筆的角度講,不可能這麼快。
藝術評論:這兩帖的發現對王羲之研究意義你怎麼看?
富田淳:因為這兩帖此前從未出現過,目前在王羲之的文獻等方面,填補了空白。
本想集中所有存世的
雙鉤唐摹本
藝術評論:《妹至帖》早在1973年就發現了,2006年也曾隨「中日書法珍品展」在滬展出,後在香港以2000多萬元的估價拍賣,但卻沒能拍出,您覺得是什麼原因?
富田淳:我也不太清楚。
藝術評論:是不是反映了目前收藏界對私藏王羲之摹本的謹慎心理?
富田淳:我聽說前幾年在中國拍賣界,另一個摹本《平安帖》拍了不少。
藝術評論:那件摹本具體是什麼時代好像在中國國內更有爭議,有宋代說也有明代說,雖然公布的拍賣成交價不少,但當時是中國藝術品價格高峰期,也許還有其他原因。 作為這一特展的策展人,想請你再談談「書聖·王羲之」特展的布展情況?
富田淳:主要是唐摹宋拓的王羲之書跡,目前存世的真正的王羲之唐摹本只有十多本,臺北故宮藏的《快雪時晴帖》、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上虞帖》、北京故宮所藏《蘭亭序(馮承素摹本)》等,這次有五件唐摹本,除日本所的藏《喪亂得示二謝帖》,還有《孔侍中帖》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行穰帖》,另外就是《妹至帖》與《大報帖》,其他還有不少宋拓本,第二部分為各種版本《蘭亭序》,比如定武本蘭亭,我喜歡董其昌的說法——「蘭亭無下拓」,其實很多碑帖在上海北京都展過的;第三章是王羲之書法的影響,從智永、米芾一直到趙之謙吳昌碩等。
藝術評論:除了王羲之的各種摹本,你認為這次展覽的最大亮點是什麼?
富田淳: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也是日本個人所藏。這個你必須看,是墨跡本,真跡!來自日本個人收藏。
藝術評論:好的,一定要去細細地看。另外,我想問整個展覽籌備了多少時間?
富田淳:籌備了四五年時間。
藝術評論:都是你在負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