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來了,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小古文時,就會有一些疑問:小古文的書怎麼讀?小古文到底要學習哪些東西?今天就教大家四招,把小古文讀深讀透。
在讀古文時,除了讀原文,後面的注釋部分和講解的部分要一起通讀。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說要孩子學會翻譯,閱讀注釋的最重要一個好處,就是讓孩子積累實詞的不同意義。
《出師表》有一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足"是足夠的意思;成語"畫蛇添足"的足指的是腳;《五人墓碑記》裡有一句是「死而湮沒,不足道者」,這個足就是值得的意思。
足還表示滿足的意思,孩子如果讀了《論語》下面的註解,他就會發現「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厭」,也表示的是滿足。放在原文裡去理解會比死記硬背好很多。
可以將讀過的小古文進行分類性的閱讀,讓孩子建立一個系統的思維。孩子讀過陸績懷橘、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講的都是孝道;再比如說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刻舟求劍、掩耳盜鈴,這些是通過一些愚人愚事來讓人反省的小故事。進行分類式的閱讀,比通讀一篇又一篇的效果要更好。
孩子在通讀古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斷句。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我們會要求孩子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有停頓。
比如《河中石獸》的「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很長,我們需要進行斷句,斷句的依據是你必須要對句子裡的每一個實詞有所了解。必於,必須在;石下,石頭下面;齧本意是咬,在這個句子中表示的是衝刷清洗的意思。
在讀每一篇古文的時候,特別是比較長的句子,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以及裡面的實詞虛詞的運用等,對其進行節奏上的劃分,這麼讀才是朗讀小古文正確的方法。
古文講的都是古事,所以一定要善於拓展關於古代傳統文化知識並引入。在講《守株待兔》時,它裡面有講到古代的一些農耕的用具,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去拓展古代的耕種工具;還可以圍繞兔做一點文章,可以和孩子講講跟兔有關的成語、神話傳說。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古文進行有機的結合。
從這四步入手,孩子的古文閱讀和學習會更加的有章可循,我們家長要幫孩子理清思路,而不是讓他們盲目去讀和背。
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小紅書
了解更多關於大語文啟蒙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