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意義與無意義的邊界上

2020-12-16 經濟觀察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樂正禾/文

對於中國的樂迷們來說,查爾斯·羅森是一個幾乎和我們擦身而過的人物。《鋼琴筆記》剛剛在國內出版後沒有幾年,羅森便於2012年去世,緊接著《古典風格》就在國內出版並引起巨大反響。《意義的邊界》只是將羅森的三次講座整理而成的集合,我們為什麼要讀這本薄薄的小書呢?

對於所有並未經作曲系及指揮系專業訓練過的中國樂迷來說,羅森的文章意味著「艱深」卻「令人信服」。當樂迷們如饑似渴地汲取他著作中養分時,也往往被音樂學科獨特的語言系統所苦。熱愛音樂和熱愛羅森的樂迷們堅信:假設我們難以吸收他書中十萬字的養分,那就努力去吸收五萬字,如果五萬字亦不可得,那就去追逐可以汲取的三萬字吧。無論如何,讀者確信自己從羅森的文章裡取得了實打實的收穫,因為羅森的文風從來都是質樸的,他對超越音樂學科以外的延申性描述——比如用文史哲語言強行解釋音樂持慎重態度。

當研究者和樂迷們希望將他當作了解音樂世界的窗口時,卻往往忘記或對一件事一無所知:羅森很喜歡執拗地去懷疑和糾正既有的世界,而不是向我們灌輸既有世界的一切。

當樂迷和評論者們聲稱演奏的練習是「身體與心靈的合一」時,羅森卻在《鋼琴筆記》中取笑他們,告訴人們練習鋼琴時大都在頭腦一片空白的模仿和重複,他告誡我們什麼才是經歷痛苦的機械重複後才可能產生的「身體邏輯」。羅森又推翻人們對勳伯格的定見,聲稱勳伯格不是什麼無調性代表者,而是在建立自己特有的音樂情感。現實中我們只有將勳伯格的十二音作品、表現主義音樂以及浪漫風格的一切作品權衡比重後,才會恍然大悟:羅森也許是對的,因為十二音只是勳伯格相當少的一部分。更有甚者,羅森認為貝多芬在用力地堅持和強調古典的風格,而貝多芬的刻意讓後人誤以為他在「從古典風格突破向浪漫時代」,他認為大家都把事情的邏輯搞反了。

羅森經常以一種《皇帝的新衣》揭破蠢事的清醒口吻,為我們揭示一切,向音樂領域形形色色的「反智」觀點嗆聲。不得不承認的是,在藝術評論文章的術語堆砌行為中,妄論風格者的反智程度要遠遠大於堆砌形式分析語言。或許這也是羅森經常抱持「談音樂時只談音樂,而幾乎不談音樂的社會維度」態度的原因之一。

也許羅森的固執增加了讀者的門檻,如果一個樂迷確信自己沒有精力去啃類似《古典風格》這樣的巨著,那麼最快理解和接受查爾斯·羅森的方法,是傾聽他不吐不快的那些肺腑之言,《意義的邊界》這本書,正是樂迷們了解羅森的最佳機會。

「評論家」身後的三個層次

針對音樂評論,羅森的論述具有三個層次,首先一位驕傲的演奏家與評論者們也許天生就立場不同,在羅森的視角上,良莠不齊的「音樂評論家」們時常扮演所謂反智者的角色,也許這帶有小小的「私貨」色彩。

然而在羅森的論述架構中還有更加高遠的第二個層次,那就是蹩腳的音樂評論無法幫助人們理解音樂家的作品,反而在引導人們去「不懂」某個音樂:挖掘出一篇樂譜中無法被常人發掘的音樂動機重複,強行去坐實它們的聯繫時,這是在「聽懂」或者「講懂」一段音樂嗎?羅森看來,當詮釋者認為自己聽出別人未曾聽出的晦暗不明之物時,我們反而應當去懷疑他,因為對原作者的誤導經常會由此而出。詮釋者最應當為人們解釋:大家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在音樂原理上究竟是怎麼回事。而所謂的聽懂,也許未必意味著聽者學會了分析,而是真的能夠去接受它。羅森強調自己曾經無法接受斯特拉文斯基,或是巴託克的弦樂四重奏。那是因為期待著能夠聽到「理所應當」出現的和聲和分句用法,但這些樂曲偏偏拒絕展示給我們。當羅森發現自己最終從這些作品中體驗到了愉悅時,他才確信自己聽懂了。貝多芬在創作《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時自認為錯誤地處理了力度標記而考慮修改,但隨後當他在心理上熟悉了那個處理後,卻發現那是更加精彩的解決。也就是說,至少在貝多芬決定修改這個「錯誤」的那個瞬間,他不幸生出了「針對自己作品的蹩腳評論」。固有的習慣成為評論的標準,這使新的東西得到理解被大大拖延了。

第三個層次被羅森提升到了音樂意義的層面,音樂的意義具有特有的模糊性,用他的原話就是「音樂存在於意義與無意義的邊界上」。一首以景物與繪畫為標題的音樂真的和這幅繪畫有必然的聯繫嗎?假設真的有聯繫,那它們互相映射的必然性和原則性又是怎麼體現的?或許無數人希望通過符號性的音型與具體事物確立唯一性的聯繫,比如音樂修辭學解釋的構建,然而羅森最喜歡做的就是揭批類似做法的荒謬,連續附點或連續的前十六分後八分排列可以指帶隊列的行進嗎?當我們用某個音樂作品——例如《拉德茨基進行曲》勉強作為佐證時,卻發現同型用法在多數其他快板作品中四處出現,而它們和軍隊沒有任何關聯。三個二度連續爬升的動機組成了什麼具體意義呢?什麼都代表不了。因此將音樂編成一本詞典的人當然必定會失敗。

音樂意義的模糊性在音樂文獻的校勘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歷史學者和文學研究者可以對文獻進行校勘,音樂學者同樣可以以音樂本身的意義為依據,對古老的樂譜實現校勘。數百年間,多數的樂譜編輯無法對音樂獨有的意義進行足夠的深思,百多年來蕭邦的《降B小調奏鳴曲》被所有的樂譜編輯標錯了呈示部起始位置。當羅森與內田光子對此達成共識,修改了演繹後,早已習慣了錯誤的著名樂評人隆佩什對這個改正報以強烈的不屑和反對。在這個問題上,羅森雖然成功而有力地闡述了意義模糊性這個論點,但同時卻和上述第二個層次的「接受與理解」產生了碰撞。

具體來講那就是:佩隆什對彆扭、錯誤的版本的認可,不僅僅依賴於他對錯誤演繹形成的「傳統」,更在於形形色色的佩隆什們在主觀感受上也早已習慣和接受了錯誤版本,難道我們也要將其解釋為「佩隆什聽懂了一個錯誤」嗎?在這一點上羅森雖然清晰地闡述了錯誤判斷樂曲反覆起始的後果:會讓調性轉換中必然的戲劇性效果消逝,但並沒有關注、並去進一步展開這個問題,而是用文獻領域的考據方式,去一錘定音地證實自己的判斷(即分析法國圖書館館藏樂譜影印本中蕭邦弟子簡·斯特靈的標註)。或許這是一件頗為可惜的事。

偉人是被構建的嗎?

羅森對歷史上一切蹩腳評論的批評具有三個層面的縱深,這背後更隱含著一個重大音樂史問題:偉大的音樂家究竟是後世建構的,還是他們在自己生活的年代中已然決定了自身的不朽。用一句更不客氣的話就是——偉人身後的評價究竟僅僅是偶然,或者是真正的必然呢?

在羅森的論述體系中,顯然更偏向於後者,即偉人並不是事後構建的。評論者守護既有習慣的立場、理解新音樂的途徑、音樂意義的模糊性這三個層面的整合,組成了音樂史向前推進的基本模式和慣性:社會的上層階級與藝術偉人的合作保證了藝術家的聲望,精英人士期待不斷違反常規甚至挑戰他們自己的作品出現,激起大眾(或者說平庸的評論者所引導的大眾)的憤怒,最終新的作品被習慣,被「聽懂」。也許羅森的論證並不夠全面,比如他以貝多芬或舒伯特為論據,卻沒有敢將話題延展至他所鍾愛的巴赫。但他的三個層面與這個「是否事後構建」的話題緊緊地扣在一起,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深刻、寬廣而又有趣的角度。無論是哈騰的《貝多芬音樂的意義》、史蒂芬·戴維斯的《音樂的意義與表現》、波普爾的《理論、分析與音樂的意義》,許多闡述音樂意義的著作都沒有像羅森的《意義的邊界》般鮮活和生動。

即使音樂的意義是模糊的,但它終歸是存在的,音樂至少能夠表達特有的情緒或情感,並且這種情感的表達在意義上是不可逆的。比如為了體現哀愁,作曲家用小調式一個下沉的旋律和某個和聲成功地體現。但這只是在某位作者在一個特定作品的空間中發酵,並不意味著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作品中都能夠用同樣用法體現這個情感。但解決這個問題已經不是《意義的邊界》這本書的任務,直到羅森的《音樂與情感》中才更詳盡地闡述了這個問題。假如你尚未閱讀那本書,那麼恭喜你——雖然《意義的邊界》在中文世界中更晚被出版,但先閱讀《意義的邊界》所提出的問題,再去翻看《音樂與情感》的解決,這反而是真正正確的閱讀方案。

相關焦點

  • 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梅洛龐蒂文集》共收入著述18種,正如楊大春教授在《總序》中指出的那樣,它們基本上反映了這位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全貌(參見楊大春.總序[A].梅洛龐蒂.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ii)。
  • 從木心寫的句子,看人生的「無意義」和「意義」
    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50字,閱讀約需2分鐘,與你相約)「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正如木心也說生命的意義,首先就說生命是無意義的,換句話來講,並沒有註定是要做什麼的。這種自由,其實是反而某種層面上的困難,因為我們習慣了一道問題,必須有個標準答案,這既是一種懶惰,也是一種依賴。
  • 伯樵評《意義的邊界》︱那些光芒四射的誤會
    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en)音樂:意義模糊的邊界演奏家、學者和愛樂者在推廣古典音樂時,經常遭遇到一種回饋,即「聽不懂古典音樂」。且不論古典音樂中有著大量無文字佐證的純音樂,很多作品經過作曲家的反覆修訂、素材挪用,乃至後人的校訂,其意義也會出現變化。而與之相對的,古典音樂經常會通過對位、模進、變奏、倒影等手法對某一音樂素材進行各種變形——在這個意義上,音樂經常更像是展示技法可能性的操練場,而非是表情達意、訴說「意義」的舞臺。
  • 很抱歉,活著,本就是一場無意義
    因為活著好像無意義,所以人為了活下去重要找一些意義,於是宗教、哲學、文化、藝術在人類文明史上開始無止境地追問這個終極問題,也許會問到太陽膨脹吞噬地球、銀河系毀滅、人類在神秘宇宙中留存的最後一點痕跡消失的那一天。
  • 最後都走進墳墓:人生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
    《最後都走進墳墓:人生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 蘭翎笑笑生堂吉訶德說:「等到生命結束之際,死亡剝掉了區別他們身份的衣服,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某種程度上確是這樣。
  • 為什麼Java中序列化的SerialVersionUID總是無意義的?
    上面這個其實也是一個面試常問的一個問題,再次湊巧給總結了一下,不過今天的主題不是講這個serialVersionUID的,而是後面的那一串數字為什麼總是無意義的?二、為什麼總是無意義的ID?java序列化中的serialVersionUID後面我們通常是1L、或者是xxxL。這些數字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這些無意義的ID。
  • 第二屆LPA獨立音樂盛典圓滿落幕 太合音樂助力獨立音樂突破分眾邊界
    作為國內以音樂現場為維度的評選盛典,本屆LPA評選涉及海外、朋克、流行、Indie、重型、Hip-Hop、民謠、搖滾八大類別,共有153組音樂人進入投票候選,23組音樂人最終斬獲獎項,盛況空前。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人正在走向舞臺,獨立音樂發展已經突破「分眾」邊界,進入到良性循環階段。
  • TME推「波點音樂」布局短視頻與社區,擴充音樂邊界需鞏固用戶體驗
    日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集團)旗下酷我音樂推出了新一代音樂App「波點音樂」。與其他音樂平臺相比,波點音樂更強調其延伸出的視頻及社交屬性,意在布局短視頻+社區+音樂。事實上,TME早已在短視頻與社區方面進行布局,以不斷擴充其音樂邊界。
  • TME推「波點音樂」布局短視頻與社區,不斷擴充音樂邊界意欲何為?
    來源:藍鯨財經日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集團)旗下酷我音樂推出了新一代音樂App「波點音樂」。與其他音樂平臺相比,波點音樂更強調其延伸出的視頻及社交屬性,意在布局短視頻+社區+音樂。事實上,TME早已在短視頻與社區方面進行布局,以不斷擴充其音樂邊界。
  • 日劇《我,到點下班》:職場要「聰明的懶人」,不要無意義的加班
    一、什麼是無意義的加班?那什麼是無意義的加班呢?《博弈聖經》對工作的定義是:唯獨用這一物改變成那一物的創作形式,才稱其為工作,才能預知結果。導致不屬於自己的工作、職場社交越來越多,時間被他人所用,使自己陷入「被迫」加班的無意義加班之中。根據調查顯示,職場人只有11.9%的人可以徹底雙休,32.7%兩天都要加班,而996、007更是成為一些公司常態。但其中很多是無意義的加班,它並沒有讓業績提升,只是感動了自己、浪費了時間。
  • 音樂的意義
    李欣宜  上外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高二(4)班  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在我剛開始欣賞音樂的時候我並不會去思考音樂的意義是什麼
  • 艾志恆ASEN專訪|「我認為音樂是沒有邊界的」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阿蘇拉故事會社(關注阿蘇拉,了解亞文化)ASEN近日釋出的新單曲《DAY1》刷爆了朋友圈,關於這首作品,關於他的音樂,他會有什麼想與大家分享的呢?SICKCRYBABY:何時開始接觸音樂,為何接觸音樂的呢?ASEN:音樂一直都伴隨著我的人生,從在我在有記憶的時候音樂就一直在我的周圍。小時候聽的和大部分人一樣,都是華語流行歌,到初中左右開始知道有說唱音樂,後來慢慢歌單裡面的歌全部變成了HIPHOP。
  • 少兒法語啟蒙專家:語言的邊界!就是你世界的邊界
    從此,她工作重心漸漸放到了兒童芭蕾教育與編舞藝術上。在滾滾洪流,商業大潮,唯有創造更多機會,讓他們看看自己世界的邊界。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孩子可能需要這個。這位穿著54碼鞋的奧地利男人身上,擁有能夠「代表音樂」的珍貴品質。我曾聽說「在歐洲鳥鳴,陽光,麥田,教堂下生長的音樂家,有一種特別的音樂氣質。」他會德語、英語、法語,有一次他把自己在獨唱會上詠唱的【將進酒】視頻發給我,我發現他的中文也很不錯。
  •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音樂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通過走出教室,走進社區,探究周圍的音樂世界,實踐性地接觸民間音樂文化,教師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田野工作」的意義還在於,在音樂教育中貫徹中國音樂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民族性。
  • 【高談闊論】文學作品的「意義」
    都要做出明白、具體的分析.總之,要提煉出其「意義」,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教育特色。這種思考文章意義的行為,在大學期間受到了挑戰,是在讀王小波的長篇小說《萬壽寺》的時候。這本書,並沒有太強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什麼太抓人的故事情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品,它是我們解讀王小波敘事藝術的最好的讀本,是一個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文本,在結構層面上新穎別致,由手稿中的故事、敘述人重新寫的故事、敘述人自己的故事三方面交織錯落構成,形成一個三維空間的三維立體結構圖像。可儘管如此,讀完全書後,我還是問自己:王小波要告訴我們什麼?《萬壽寺》的主題是什麼?
  • 開題-音樂對我的意義
    當你了解它足夠多的時候,你會發現,音樂對於你的意義可能不止於好聽而已。我在大學時期學習的吉他,學吉他是個偶然,是因為想自己彈唱一首很喜歡的歌。學吉他那個時候聽的吉他彈唱和指彈比較多。學習一門樂器,也是了解音樂的過程。
  • 打破場景邊界,COLOR VIBES正在改變你感受音樂的方式
    從音樂短視頻讓一首首冷門歌曲翻紅、到不久前周杰倫《告白氣球》MV在YouTube點擊量破億,大眾享受音樂的方式正在逐步邁向視覺化時代。就像上世紀的人們從圍著收音機聽故事、到熱衷在電視機前邊聽邊看影視劇,圖像化更好的滿足了人們對於聲音描繪場景的想像。
  • 於是,音樂讓旅行有了意義
    於是,音樂讓旅行有了意義 查資料時找到了去年貓王收音機和陳綺貞合作的《旅行的意義》單曲發行十五周年特別計劃,一支MV。許是我們老了,許是從未年輕過,陳綺貞的歌像一顆奶糖,可惜我素來不那麼愛吃甜食。但是聊到帶著音樂上路,這首歌大概率是逃不開的,一代人的記憶。MV其實還挺好看的,特別像旅行宣傳片,特別陳綺貞,陽光、島嶼和風,在MV裡,她好像還是15年前的那個樣子,唱著清新的歌,帶著音樂去旅行,一路尋找意義,最後說了句:於是,音樂讓旅行有了意義。
  • 男人過了四十歲,別輕易和這三種人來往,純粹是無意義社交
    尤其對男人來說,過了四十歲,別輕易和這三種人來往,這樣的社交純粹是無意義社交。02.前段時間在圖書館裡遇到了許久未見的老同學小董,他現在可以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了,一表人才,相貌堂堂的。小董的父親教導他說:不論到了什麼年紀,都要做有意義的社交,不要跟無意義的人交往,生活很重要,時間也很寶貴,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沒有用的人身上。
  • 軍媒:中印就邊界問題達成共識具特殊意義 印不甘做美國棋子
    當然,不能否認中印歷史邊界問題尚沒有妥善解決,但這並不影響兩國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共同發展的潛力。對中印而言,管控分歧、減少互疑、增進互信是處理兩國關係的基礎工程。從近期交往態勢看,中印兩國軍方日前就加強邊防一線風險管控、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達成共識,這顯然不僅將造福兩國人民,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