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片尾彩蛋,各個領域的大家——馮友蘭、陳寅恪、朱自清、林徽因、沈從文、聞一多、王國維……全出現在了大銀幕上。當時西南聯大的學子何其幸運,國文老師是沈從文,英語老師是李賦寧,物理老師是吳有訓,中國通史老師是吳晗,公共倫理學老師是馮友蘭,數論老師是華羅庚……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璨若星河的一筆,其學子於戰爭年代居然享受的是文化的饕餮盛宴。
昆明這座西南邊陲安靜的山城中,猛然迎來這一大群「有大學問」的人。這些人是當時最具名望的大學者,其中許多位,「蔣介石見了都要讓三分」。西南聯大的老師,都像是「幾百年的陳酒」。
四川師範大學附屬雲南昆明實驗學校(天嬌校區)就在這片土地特殊而又豐厚的文化滋養下,成為當地教育的標杆。該校系全國著名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領辦,藍光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投資修建,呈貢區政府大力支持的一所全新高品質的民辦公助學校。
2018年1月27日,我與先生告別大雪紛飛的上海,抵達春日暖陽下的昆明,真正體會了一把「冰火兩重天」的感覺。
第二天,在坐落於呈貢區的天嬌校園,我們感受著學校濃厚的文化氛圍。校園的上空豔陽高照,天氣和暖得讓人內心與身體一片熾熱。先生的高徒、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總經理李華平先生帶領我們參觀新落成才兩年的校舍。
這裡到處是山,而學校就在山上,學生每天上學,就會產生「攀登知識的高峰」的感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建築兩邊上方,以中式窗花設計的「教育情懷」「詩意人生」「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幾個高飽和度的黃色字體,看來學校的建築位置與教育理念,都可用「高瞻遠矚」、「高屋建瓴」來形容。
李華平教授出任校長,他力爭讓西南聯大的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和人格獨立在天嬌學校得以弘揚和延續。在天嬌求學的學子,學校最注重的就是培養自信與自立,責任與擔當。
李校長帶領我們一路邁上學校教學樓對面的天台,這裡是學校的蔬菜基地,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自己在這裡播種、澆灌,共同享受勞動的喜悅。站在天台上,湛藍的天空仿佛觸手可及,將視線投向遠方,視野開闊、風景秀美,中午的陽光曬得人穿著襯衫都嫌熱,而山風卻善解人意地及時送來陣陣涼風。李校長興致頗高,帶著幾分憧憬自豪地向我們介紹,學校準備在此建一個「冰心亭」,讓老師和學生在課餘時,可以坐在亭子裡喝茶小憩,與藍天白雲、親手栽種的蔬菜綠植、對話,更可以眺望遠方,感念冰心奶奶的默默關愛。
歷史的安排,曾讓冰心與呈貢結下不解之緣,她給雲南、給昆明、給呈貢留下了太多文化的記憶!
她曾到當時的「清華大學國情普查所」駐地的文廟內暫住,戴世光教授在她居室的門坊上寫過一副對聯,右聯是「半間東倒西歪屋」,左聯是:「一個千錘百鍊人」。
她曾將呈貢鬥南華氏家族用於守墳和追祭先輩的墓廬改名為「默廬」而居,使自家庭院成為「談笑有鴻儒」的地方,西南聯大的教授和學生周末常常在此聚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文化名流戴世光、沈從文及社科學者費孝通、張之毅等都是這裡的常客,「默廬」經常迸射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她曾接受時任呈貢縣立中學和簡師學校校長的昌景光先生的邀請,受聘到該校兼任語文及寫作課教師。免費擔起了培育農家子弟的重擔。 她曾傾注了很多心血於教學,認真備課、講授、批改作業,還經常從自己微薄的稿費中拿出一些錢購買筆墨紙硯本,或者自己親手創作作品作為獎品,獎給學習有進步的學生。 她曾接受昌景光校長的請託,給呈貢中學、簡師題寫了校訓「謹信弘毅」,並寫了校歌歌詞:「西山蒼蒼滇海長,綠原上面是家鄉,師生濟濟聚一堂,切磋弦誦樂未央。謹信弘毅,校訓莫忘,來日正多艱,任重道又遠。努力奮發自強,為己造福,為校增光。」該校的音樂教員林亭玉為之精心譜曲,校歌的傳唱成為那一時期呈貢中學、簡師學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後來她還為呈貢一中(原呈貢縣立中學)改題校訓「任重道遠」,如今它被鐫刻在學校大門左上方花園中的一座小石山上。
李華平校長深深理解冰心奶奶的教育情懷,真心希望天嬌校區能夠將她的育人精神好好傳承。「一片冰心在天嬌」,他對先生錢夢龍說,眼裡閃著堅毅與執著。李校長將此作為學校的校訓,讓先生給學校題寫這句話作為勉勵。
學校舉行假期教師培訓,呈貢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呈貢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呈貢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李榮華先生,呈貢區教育黨工委常務副書記、呈貢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萍女士出席了本次會議。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重慶市教育廳巡視員李源田先生出席了開幕式,並在下午作了題為《新時代,新教育,新學校》的講座。開幕式由校辦主任袁真老師負責主持,她嗓音清亮,做事更是踏實厚道。先生於上午給全校教師作了題為《走出職業倦怠的陰影,找回快樂的教育人生》的講座,並為老師們籤名題字合影,他忙得不亦樂乎,但心裡卻與李校長一起憧憬著學校的美好未來。
會前欣賞到了學校禮堂大屏幕上,王若乃老師編舞並領舞的學生青春律動操,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將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在韻律操中融入民族舞的元素,既富有節奏感,又體現了雲南地區民族風情。該操以其創意贏得了多項大獎,實乃眾望所歸。
「溯源導讀法」的講座安排在晚上,我內心有些矛盾,既生怕老師們晚上帶著疲累參加教研活動,又為他們的敬業精神而深深崇敬。校長助理陳明渠先生在開場白中介紹我時,深情朗讀著他有心從網上找到的我之前教過的學生唐煜坤發的「尋師」帖子:
有時一個教師節,不見姚老師三年了,暑假同學聚會也未能與老師會面,說實話心裡不是什麼滋味,想起從學12年那麼多老師,唯有您最值得我去敬佩,我也永遠記得那些您教會我做人的道理,您帶領我進入書的海洋,您的教誨學生銘記在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願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您的學生——唐煜坤現在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希望有同學能幫我轉達,感激不盡!
陳明渠老師嗓音渾厚,主持風格親切自然而又深情並茂,他對我的溯源導讀法自有理解,而他的語文教學理念也走在時代的前沿。
這是我首次將「溯源導讀」與「無界思維」在標題中直接出示,因為我覺得唯有如此,才能更完整地表現我的教學理念。兩個小時的的講座,老師們始終保持著投入聽講的狀態,會後還與我饒有興致地交流。
「世界天嬌,中國伊頓」,昆明實驗學校天嬌校區就是這樣的一所具有大胸懷大願景的中國學校。當初辦學時,學校領導班子克服了人生地不熟的招生瓶頸,並在校園建設上與不法商人進行了艱難卓絕的鬥爭,學校終於得以毅然崛起。李華平校長與常務校長黎中惠女士、校長助理陳明渠先生一起,為了學校的籌建與落成,可謂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呈貢的每一寸土地。為了學校的明天,他們努力將一切做到極致,追求無止境的卓越,釋放所有的教育夢想與情懷,最終在呈貢人民的強烈渴盼下,迎接了第一批入學新生……
英國的著名貴族學校伊頓以「精英搖籃」、「紳士文化」聞名世界,被公認是英國最好的中學,是英國王室、政界經濟界精英的培訓之地。伊頓公學校友包括了演員、明星、演說家、作家等各行各業的優秀成功人士,它每年250名左右的畢業生中,將70餘名進入牛津、劍橋,70%進入世界名校。學生在伊頓的6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識、體能、思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成長;同時,名師出高徒,伊頓的教師很多是博士、專家,其中不乏牛津、劍橋畢業的伊頓校友。伊頓公學曾是英國殖民地上層家庭男孩的首選,前來就學的學生,出身大有來歷者不乏其人,美國的富豪、亞洲的賭王,都把孩子送到這裡。伊頓公學,全世界最顯赫的貴族子弟學府,自1440年亨利六世創建以來,已有573年的歷史被稱為「世界級精英人才的搖籃」。除了英國眾多皇室子弟和歷史名人,英國有20位首相、36位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獲得者都是該校的畢業生。
昆明實驗學校天嬌校區的追求目標,就是成為「中國的伊頓」。說到這樣的辦學願景,李校長顯然早已深思熟慮,他目睹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致力於將辦學視野投向國際,努力引進先進的辦學理念,打造一所以人為本的全新育人學校。天嬌站在時代前沿和教育制高點上,響亮提出「立人教育」。強調以「立」為立足點、出發點,以「人」為目標點、歸宿點,致力於培養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有世界眼光的大寫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再過幾年、幾十年、幾百年,天嬌將以自己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社會各界精英,引領中國教育,傲然挺立於世界教育的前列。
「你受鼓勵追求任何你可能擁有的夢想。」伊頓不像外人眼中那樣刻板、陳腐,它允許學生「持些異議,某種程度上鼓勵這樣做。那對任何一個想得到領導者角色的人而言非常有用。」《伊頓人的價值》一書作者尼克·弗雷澤說,伊頓相當多社團、運動俱樂部和其他活動由學生自己管理,男孩子們在學校通過競選得到要職,從而讓他們為今後投身政治作好充分準備。
英國《談天說地》雜誌的迪吉·赫德利登特見過不少「伊頓人」,認為伊頓具有獨特能力,讓學生自信由內而發,不會看起來傲慢或自負(這一點或許和其對學生紳士風度的培養有關)。「你能辨認出伊頓人,因為他們會去某個場合,帶著某個目標,然後徑直追求,不管他人看法,」赫德利登特說。
天嬌將執著於培養自信、自立、獨立的陽光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充分得以發展,並鼓勵他們努力發揮個人的我聰明才智與管理能力。將自由、民主和自立、獨立滲透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天嬌的學生,今後走向社會,一定是社會文化的引領者,勇做民族的脊梁。
大家也許有所不知,英國的伊頓公學,也用為中學統考編寫的教材,但他們只用一半時間就教完了。餘下的一半時間,由學校系主任自己選擇增添其他教材。昆明實驗學校正是借鑑伊頓公學的成功經驗,將教育部編寫的統編教材與學校自編的校本教材相結合,在升學考試與發展個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伊頓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校徽,屬於自己的英皇獎學金,屬於自己的校歌,初入伊頓,學生只是13歲的小男孩,離開伊頓的他們,已是是18歲的謙謙君子。天嬌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天嬌文化,天嬌校徽、獎學金、校歌都由專業人士輔導學生自己設計,學校將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潛力,為他們的成才提供廣闊的平臺。
李華平校長帶領他的優秀教師團隊,一起在教學樓圍牆四周種上爬山虎,在教學花壇裡種上滿滿的雛菊。辦公室主任袁真、德育處主任吳剛、德育處副主任王桂蘭、語文教研組長周願、語文老師李丹瑜、李鳳玲……他們愛崗敬業,在教育的園地裡默默耕耘,奉獻著他們的青春與熱血。「這種求索的傳統和質疑的智慧,現在大學已經丟失了。」張曼菱在《西南聯大行思錄》中寫道。但是,天嬌學校卻將在基礎教育中,把對知識的求索與質疑,讓它的學子從小就在心中紮根,讓他們一生親近書本、渴求真理、善於思索、勇於追求。作為優秀昆明人的張曼菱,假如看到天嬌的未來,一定會感到欣慰!
天嬌是文化的傳承者,它將在昆明呈貢民國求真求知的文化土壤中,植入當代國際辦學先進理念,開出屬於民族教育和世界文化的燦爛之花,為民族、為世界輸送更多的楊振寧、李政道。
花壇中的一叢叢雛菊在陽光下開得正豔,幾隻蜜蜂忙著在花朵中翩飛採蜜,這樣的情景在校園中被我無意中捕捉到,我相信,看到它們,您一定與我一樣,對學校的未來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