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開學了!
下午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峰在第四十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中小學會在4月20日以後陸續開學,幼兒園則要等5月6日以後。神獸回歸校園的日子,想必大家都一樣,等了太久。 今天想要分享輕鬆一點、又不那麼輕鬆的內容。此前還收集過一些自認為新杭州家長需要了解的重高歷史,在這裡可以做個存檔盤點。
也許蠻多家長會覺得現在就看高中還太早,但我在深入研究學校的過程中覺得,國內主流升學體系不變的背景下,如果打算走國內升學途徑,還是有必要早點「入門」。知己知校,百戰不殆,越早規劃,在不斷變化的政策下就越能佔據主動性。
01源遠流長,杭州重高和"它們"曾是一家
杭州重點高中的歷史,是浙江高校發展的先導史,也是一些知名的小學、初中的建校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甘惠德,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竺可楨教授不約而同的在杭州創辦了兩所學校——私立蕙蘭中學堂和國立浙大附中,受到各界矚目。這正是杭二中的前身。
1951年,兩校在蕙蘭中學原址合併(現東河校區所在地),在這裡,走出了著名教育家、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著名文學家、革命烈士鬱達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第一流河流水利專家錢寧等著名校友。
2001年,杭二中搬遷至濱江,慢慢成為了杭州學神雲集的王者之校。現在,已有120多年歷史的杭二中已經成立教育集團,下屬的兩所民辦樹蘭實驗學校、杭二中白馬湖學校、一所公辦江南實驗學校,在杭州都是實力強悍的名小初。
另一所百年名校「杭四中」,則來源於杭州知府林啟、以及翰林林孝恂(林徽因祖父)創辦養正書塾。書塾經歷杭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浙江省立杭州初級中學等多次改名,最終變為杭四中。
四中的知名校友包括金庸、徐志摩、鬱達夫、潘天壽等等,在上個世紀末的杭州最具聲名,首屈一指。
2004年,杭四中遷址下沙。2015年,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創辦了初中「養正中學」,2018年首屆中考,530分以上人數達到了82%。
養正書塾還分出了另一個高中——杭州高級中學。杭高起源養正書塾和浙江官立兩級師範學堂(現杭師大),和上海中學、蘇州中學、揚州中學並稱「江南四大名中」。杭高所在地是浙江省貢院的舊址,新文化運動時,這裡還是南方的中心,與北京大學相呼應。
可能是因為此,杭高的人文學科一直是強項,杭高出才子也一直被大家口耳相傳。1995年,杭高領辦九年制民辦學校「啟正中學」;2019年又新建立一所民辦初中「啟成學校」(據說要求不低),均為小班化寄宿制。
此外,杭州現在名氣最響亮的民辦初中「文瀾中學」,脫胎於杭州另一所牛校學軍中學,創建於1956的學軍是浙江省對外開放最早的「窗口學校」。
公辦初中裡,還有一所杭州十五中,脫胎於重高之一浙大附中,追溯源頭,是豐子愷、潘天壽等明遠學社成員創辦的私立明遠中學,同樣源遠流長、歷史厚重。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幾百十年的根基,讓這些學校在校風校訓、校園文化上鶴立雞群,名人名師效應又吸引著莘莘學子的前往。我猜想這可能也是除成績之外,民間會流傳著下面這樣一份高中排名,供後來人參考的原因。
02民間流傳的高中排名
回到現實,這一部分具體會說說杭州高中的排名和錄取分數線,讓大家做到心中有「數」。
杭州的公辦高中,除分為重高、優高、職高三類,民間廣為流傳的是一個「前三所」、「前八所」、「前十二所」排名。這份排名基本是根據往年高中的高考成績來定義的(這裡不包括杭外,杭外高中不對外招生)。 穩居「前三所」的是杭二中(濱江校區)、學軍中學(西溪校區)、杭州高級中學(貢院校區)。有多厲害呢?進這三所學校,基本代表一隻腳跨進了理想的大學。在這三所學校一段(高考改革後的稱呼,主要為原一二本)率不低於95%,學校互相比較的是上「清北復交」的學生人數。近幾年的《中國百強高中排行榜》中,常有這三所學校的身影。
在浙江,能與這幾所學校相比較的,也只有寧波鎮海中學。 「前八所」,顧名思義,就是包含前三的8所學校。那第4-8名,往往由杭十四中(鳳起校區)、杭四中(下沙校區)、浙大附中(玉泉校區)、杭師大附中、長河中學這5所重高包攬。另有個「前十二所」的說法,則還包括了蕭山中學、餘杭高級中學、富陽中學和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
進了這部分學校,努力一把,重點大學也能拿下。一段率,2019年最低的是69.1%,衝刺浙大的比較多。比如杭十四中(鳳起校區),19年的浙大錄取人數有47人,差不多是一個班級的人數。以下是這幾所學校的高考成績:
這些學校的錄取位次,也是很穩定的排在其他高中前面,看看2012年-2019年的錄取分數線:
只想感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03題外話:養娃的成就感
娃的二十年,也是我們人生中漫長的一大段時光,是除了我們自己上學、工作、創業這些完整的從0到1自我成長曆程之外,又一個和孩子一起從0到1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難度係數不亞於創辦一家企業。
公民同招政策下,孩子和孩子的差距,不再明顯是公辦、民辦之間的差距,而是家庭和家庭的差距。每一個娃,都要從家庭開始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系。在他還懵懂的時候,為他做基礎規劃、指引調整,共同實現階段性目標,養娃的成就感,大抵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