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仁
華裔設計師王大仁絕非以血統和東方風格為賣點,紐約東區是他的靈感來源之一。他從生活方式中獲取自由、不羈的精神,主打chic的美國風,不可否認,已成為當今最紅最年輕的設計師之一。
在《衛報》時尚撰稿人莫雷(Jess Cartner-Morley)眼中,穿黑色大衣、黑色牛仔褲、灰色衛衣和運動鞋,戴白色耳機的王大仁更像矽谷精英而非一流設計師。但細節讓她折服:衛衣的圓領流露出頂級雙層羊絨材質,髮型完美,在共進午餐時旁邊桌的年輕人甚至轉過身來明目張胆地偷瞄他,沒錯,那無疑是當下最具人氣的亞歷山大·王(Alexander Wang)。
熱衷跨界「對話」
「有意思的是,亞歷山大·王對年輕人來說意味著一切,但他們的父母幾乎一無所知,當然這也是年輕人熱愛他的原因之一。」莫雷說。
《紐約時報》報導了不久前亞歷山大·王促銷時的盛況:粉絲們在溫度處於零下的凌晨5點就開始排隊等待購買折扣款包包和衣服,他們中的大多數年齡都在25歲或以下。
Alexander Wang的牛仔褲看起來更合馬克·扎克伯格的口味而非卡爾·拉格菲爾德,這顯然不是巧合,王大仁本人便信奉「技術是一切之源」。當他去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高街款亞歷山大·王 × H&M問世時,這一重磅新聞並未以傳統渠道發布,而是在某個周六的午夜悄悄引爆了Instagram。
王大仁最常使用的詞是「對話」。「相比潮流,時尚意味著更多對話」、「對品牌來說,沒有什麼比直面消費者進行對話更重要」、「作為品牌我們和受眾談論任何事,比如音樂,一些對話將帶來潮流和產品,一些僅僅是對話而已」。
他善於跨界進行多渠道的「對話」,並主導了三個定價完全不同、擁有完全獨立客戶群體的時尚系列。同時為H&M和巴黎世家的顧客做設計是一種什麼感覺?「顯然這兩者並非對立,我喜歡這種一心二用的方式,我對宏大敘事感興趣,而非提升價格點。巴黎世家是巨大的挑戰,因為它必須保持高貴,H&M也是如此,它必須親民,兩個設計都令人興奮。」31歲的王大仁似乎在雙重身份中找準了自己的節拍——這或許是超級品牌時代帶給他以及同時代的JW Anderson(任LVMH旗下Loewe創意總監,同時擁有自主品牌)等人更靈活的身份認同。
精心剪裁,自然性感
他的著裝風格和他的設計一樣,又酷又chic,喜歡寬鬆的TEE,根據季節搭配黑色帽衫,或黑色棉服,緊身的機車夾克也必不可少,顯然是自己品牌的代言人。他主張牛仔褲和白色T恤的組合,也要搭配出一件晚禮服般的性感,「每個人都能刻意打扮得很迷人,但是只有在非正式日子裡的穿著才是最吸引人的。」或許這就是王大仁的設計精髓,從不刻意誇張,雖然經過精心剪裁,卻流露出自然性感的特質。
對於T臺上發生了什麼,以及受眾如何參與其中,王大仁有一種複雜的視角。「我的個性有時反映在品牌中,那是110%的我,但有時也可以體現在不同方面。」 亞歷山大·王與運動裝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網眼T恤、運動褲、衛衣等,但王大仁本人並不愛運動,甚至從不去健身房。「很多人覺得奇怪,但我認為這僅是運動裝的功能之一,在街上你隨時可以看到穿運動裝的人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原因——不僅關於運動,更代表了活力、功能性和便利。」
訴諸情緒與情結
18歲,王大仁前往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學習設計,並推出了他的首個時裝系列,2005年讀大二時他成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隨之便輟學全職進行設計。偶然的機會,Diane von Furstenberg發現了他的設計才能,這一機會卻被王大仁婉言謝絕,這讓她對他更為欣賞。
2008年,他首次斬獲素有時尚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DA)新人獎,開始在各大時裝周嶄露頭角,上至超模、巨星,下到普通人都是他品牌的忠實擁躉,而他將成功歸結為「始終堅持倡導生活方式的品牌」——設計師的目標並非款式、做工或剪裁,而是訴諸消費者的情緒與情結。
Alexander Wang的標籤也正日益國際化,過去兩年內已在亞洲開了15家零售店,今年則將在倫敦上流社區Mayfair開設旗艦店,與川久保玲的「丹佛街集市」和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比鄰而居。
王大仁在自家店裡
顯然,王大仁是進取的企業家,他敢於冒險,並忠實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他對此樂此不疲——「能夠執行令我充滿激情的事物,將我腦海中抽象的概念變為實物。」時尚對王大仁而言是一種交流方式,能夠和「我是誰」、「我想要如何生活」對話。馬克·雅各布與湯姆·福特對他影響頗深。「他們的創作圍繞整個世界,設計造就了真實的他們,所以,這就是我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