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街頭飯店:鮮有裝修,卻讓人吃得放心

2020-12-20 月下泛史

見多了街頭各種裝修精美的飯店,圖中這樣的還真有些另類:玻璃窗上沒有任何菜品的宣傳廣告,也沒有滾動的電子顯示屏優惠信息。如果不是上面的「人民餐廳」幾個大字,估計沒人會認得出這是吃飯的地方。80年代的飯店,大抵如此。

圖為1984年北京一家飯店內部的樣子,沒有精美的粉刷,牆壁上掛著一些營業執照,還有一些榮譽獎狀。下面張貼了一張告示: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遵守《食品安全法》。

一張榮譽獎狀的特寫:中華飯店,在一九八四年度開展學三期創三優活動中成績顯著,評為先進文明單位。

圖中的幾位飯店師傅正在炸丸子。七八十年代過來的人應該都記得,那時候的街頭飯店基本上千篇一律,沒有什麼別出心裁的裝修,也沒有各式各樣的營銷招數。基本上都是一個樣式顏色的門面,掛上招牌完事兒。

可是那個時候多數商家都是誠信經營,不會弄虛作假,也基本不會使用劣質食用油。圖中這位大姐經營了一家熟食店,以前都是貨真料足。

飯桌前,一位小妹妹正在吃麵,使用的還是長筷子,現在多數都是一次性的了。那個年代的飯菜花樣雖然少了一些,也沒有外賣,可是吃得放心。現在飯店多了,不少人反倒喜歡在家裡吃了。

相關焦點

  • 為何臺灣街頭鮮有早餐店?熟悉臺灣之後,原因讓人羨慕
    有句老話說得好,「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方面也是按著以上的「食譜」進行調整的,對於早上的早點,全國各地都是有著各自地方特色的早點,天津的煎餅果子、上海的煎包、廣州的燒麥等等,都是讓人腦海中想起就不禁流口水的早點美食。
  • 老人打太極兒童玩輪滑,80年代的廣州街頭,愜意得很
    1985年的廣州街頭,一大早上太陽還沒高高升起,幾位中老年人就走上街頭來遛鳥。找個僻靜地方小坐一會兒,路旁幾棵大樹上掛滿了鳥籠子。這個愛好,在爺爺奶奶一輩兒可是司空見慣。七八十年代,老年人的日常娛樂活動基本沒多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圖中幾個人湊上一桌,就搓起了麻將。
  • 80年代的北京飯店:歷經近百年,依然活力滿滿
    近現代歷史上,北京誕生了許多經久流傳無人不知的老字號店鋪,也湧現出了不少傳奇性飯店。圖中這座北京飯店,就是其中一座歷史悠久、廣為國內外熟知的歷史建築。1986年的飯店某休閒廳內,正在舉行一場小型音樂會。一位男高音歌手正引吭高歌,臺下樂隊、樂隊指揮一應俱全。
  • 成都最特色的麻辣燙,小板凳小桌椅,裝修得像80年代
    其實不用80後,大概90後的人也經歷過,以前小時候在路邊,總能看到很多麻辣燙的小店,擺一張小桌子,幾個小板凳,一邊聊天,一邊吃東西,雖然吃的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卻讓每個人都吃的很滿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呂梁街頭18元一隻的烤鴨,能放心吃嗎?
    向上滑動閱覽街頭烤鴨攤上,一隻烤鴨僅賣18元左右。面對如此價格,有人心動,有人心有疑惑——低價烤鴨,能放心吃嗎?烤鴨,是不少人的「口中所好」。在大飯店裡,烤鴨動輒上百元一隻。在街頭,市民有時甚至花18元左右就能買一隻色香味俱全的烤鴨。
  • 一組80年代老照片,真正經歷過的人,可不多
    圖為1986年拍攝的一張街頭照片,兩個臨街店鋪上面掛著兩張簡單的店鋪招牌:大和電機修理門市,塘子巷門市。簡單來說,這就是現在街頭常見的商店和修理鋪,只不過名稱老舊了一些。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門市部可是很時髦流行的稱謂。這個小夥子低著頭忙活個不停,幹什麼呢?看這情況,應該是個修鞋匠。以前的時候,物質生活不是很寬裕,多數人家都比較節儉。
  • 【記憶】這些70和80年代瞬間,是否勾起了你的記憶?
    70年代街頭人流70年代上海人的人均居住面積非常小,一幢面積狹小的石庫門裡幾戶人家共用,擠著幾十口人也是一種常態,上海人稱這種生活狀態是「螺絲殼裡做道場」。70年代「72家房客」70年代的上海,外灘和蘇州河沿岸留下的大多都是解放前建造的歐式建築,蘇州河邊最高的建築依然是和平飯店。
  • 贊爆的農家院飯店裝修風格
    相信大多數人都還擁有對於農家院的記憶,農家院是90年代前乃至90後大部分人小時候生活的居所,家家戶戶都有個院子,牆上掛滿了當季的糧食,矮矮的牆頭,隔壁家的小夥伴喊一聲就能聽見。而這種生活在當代卻越來越少了,很多農村都被拆改建設成新農村新城市,每個大城市或是小城市都被高樓大廈填滿。
  • 80年代,夜幕下的北京什麼樣子?路燈常見鮮有霓虹
    80年代,宣傳畫常見,內容涵蓋很廣,不少都是倡導人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生吃瓜果蔬菜要洗淨,這麼簡單的衛生習慣,現在能做到的人也不多。農村地區,不少老一輩兒的口頭禪還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身為現在的一線大城市,到了夜晚,北京市區裡各處都是燈火輝煌,霓虹閃爍。然而在30多年前,五顏六色的霓虹幾乎看不到。燈光稀稀落落,略顯昏暗。
  • 中國80年代罕見老照片:彈棉花,街頭聖誕老人,最後一張才是經典
    中國80年代罕見老照片:彈棉花,街頭聖誕老人,最後一張才是經典相信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喜歡聽老一輩人說老故事吧?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總喜歡拿她小時候的事來教育我們,聽起來非常有意思,和現在相比,80年代的生活雖然貧苦,但是快樂,那時候的人很團結,很熱情,街臨街坊的,就像是親戚一樣,每到過年過節就非常熱鬧,即使我們沒有經歷過,但是透過歷史的軌跡,也還是可以認真的了解一番,接下來,我們就看看,80年代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吧。
  • 30年前的街頭小飯館:回味無窮的美食,難以忘卻的味道
    30年前,上世紀80年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一定都記得曾經的那些街頭的小飯館,雖然它們沒有現在的大飯店豪華的裝潢,但是卻至今讓我們回味無窮,那些普通的美食的味道至今還回味無窮。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路邊攤,一對挑擔的夫妻蹲在地上津津有味的吃麵條。
  • 80年代的桂林街頭:扁擔挑貨常見,大爺理髮工具時髦
    30多年前的桂林街頭,幾位農民大哥坐在道路旁,一大早在售賣自家種植的蔬菜。不少人戴著草帽,搬個小板凳,面前竹筐子裡放滿了大蔥黃瓜等新鮮蔬菜。時光荏苒,能夠觸景生情的,至少也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了。三百六十行,80年代各行各業也都不少,不過現在多數都見不到了。
  • 飯店廚房怎麼裝修設計 飯店廚房裝修要多少錢
    飯店廚房是飯店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裝修的時候,對於飯店廚房怎麼裝修設計是很多飯店經營者會考慮的問題。同時對於飯店廚房裝修時候,需要準備多少預算,也是經營者裝修之前好奇的。據此下面來說一說飯店廚房裝修要多少錢,以及飯店廚房怎麼裝修和飯店廚房裝修注意事項相關內容!
  • 80年代國營飯店,30塊可以喝上茅臺,吃上一大桌
    如今,每個人在餐廳吃飯都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在80年代,這是非常奢侈的事。當時,人們的生活從衣食住行都在發生變化,最直觀的變化是人們在「吃」上的日漸豐富。當時,飯店都是國有的,即國有或集體所有的飯店,在國營飯店就餐除了要交錢還要交糧票,在80年代末期就不再需要糧票啦。每家國營飯店菜單都差不多,遠沒有今天那麼豐富,而且肉,糧油和雞蛋等限量供應。當時,國營飯店的食品質量絕對有保障,基本上沒有摻假、缺斤少兩等坑客現象。
  • 90年代最火爆的街頭小吃,如今快不見蹤影,全吃過的都有孩子了
    什麼樣的美食最具煙火氣息,可能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街頭小吃吧。簡單的一個木板推車或者三輪車搭起來的小吃攤,吸引著眾多來往行人駐足。中國的街頭小吃種類豐富,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應有盡有。因時代在變化,街頭巷尾的美食也在變化,有的被傳承保留下來,有的早已快不見了蹤影。
  • 80年代的國營飯店,20元就能吃上一桌大餐和茅臺
    80年代,人們的生活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衣食住行發生著全方位的變化。民以食為天,最直觀的變化莫過於人們在「吃」上的日漸豐富了。重點說一下這桌飯菜: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於當時最高級的國際飯店,價值二三十元,茅臺酒8塊錢。
  • 80年代外國遊客拍攝的北京!看哭了多少人?
    上世紀80年代初,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市場上的商品漸漸豐富起來,人們也開始擺脫藍色、黑色,單調的著裝。同樣是80年代的北京,下面這組老照片是由德國攝影師Thomas Hoepke拍攝的。長城飯店(這是當年北京最高檔的合資飯店)上圖的索尼大廣告中,每一樣產品都價格不菲。
  • 東北70-80年代流行的老菜,現在都慢慢消失了,很多年輕人沒吃過
    以前的老東北菜,現在很多菜在飯店裡已經吃不到了,東北70-80年代流行的菜餚,因為種種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做法的繁瑣,現在都慢慢消失了,淡出了生活的餐桌,很多菜餚現在的年輕人沒吃過,下面一起看看都有哪些菜餚,你都吃過嗎?
  • 北京貴賓樓飯店將重現圓明園十二生肖噴泉
    長安街與南河沿大街交會處,紅色的城牆像一塊紗幔遮住了貴賓樓飯店半面容顏。這處中西合璧的五星級飯店已經閉店改造近兩年。記者近日探訪獲悉,貴賓樓飯店裝修裝飾工程進入竣工驗收期,最快將在年底恢復營業。升級改造後,建築外觀保持不變,延續歷史感;內部機電設備全部換新,將更節能、更智能。
  • 這飯店裝修很特別,包廂或在涼亭中或在小船裡,家常菜吃得有情調
    上周末,兄妹2家人聚餐,去了一家飯店裝修風格很特別,一進大門,先看到的是菜品的展示臺,就是看著實物點菜旁邊是涼菜間,在一個玻璃房裡,涼菜品種挺多的,點菜也能清楚看到實物這是在小船裡的包廂,很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這是我們的包廂,是一個涼亭先上的冷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