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又一個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鋪開,一浪高過一浪的建設熱情正在蓬勃興起,在遼闊的關中平原東部,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在上演著一場場「砥礪前行」的精彩故事。
5月21日,「感知四十年 共築新渭南」2018融媒體主題採訪活動在渭南啟動。在當天的媒體座談會上,來自中、省、市的30餘家網絡媒體編輯記者和渭南市文旅、發改、城建等部門的幹部共聚一堂,共話渭南改革開放40年的精彩故事。
產業結構優化釋放發展新動能
40年來,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踏著時代前進的腳步,渭南也走過了如火如荼的光輝歷程。渭南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1978年到2017年,渭南全市GDP由10.88億元增加到1656.62億元,增長了152倍,翻了七番多,年均增長10.45%。人均GDP由261元增加到30808元,增長了118倍,翻了六番多,年均增長9.97%……經濟總量速度位列全省第五。」說起這一組數據,渭南市發改委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張宏升充滿自信。
經濟體量的增長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作為總經濟師,張宏升認為數據是檢驗發展的重要標準,「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43.3:34.6:22.1調整為2017年的13.9:47:39.1,一產比重下降了29.4個百分點,二產提高了12.4個百分點,三產提高了1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一二三』 優化為『 二三一』,擺脫了以農為主的產業格局。」
渭水滔滔,見證渭南40年改革巨變;紅旗閃耀,渭華起義精神歷久彌新。
40年來,渭南充分發揚「華山風骨、渭水襟懷」的渭南精神,自我加壓、敢於爭先,勇立潮頭改革創新。
改革巨變離不開渭南市發改委的努力。作為全市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渭南市積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渭南市還存在著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投資結構不優,傳統產業轉型壓力較大,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發展不快等困難和問題。
2018年,渭南市產業轉型升級將按照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振興實體經濟,聚力「三地一中心」建設,推進工業轉型、農業提升、旅遊升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全市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是渭南市全市營商環境建設年,渭南市發改委將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圍繞影響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的「痛點」和「堵點」,以深化改革、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為重點,以創新機制、監測評價、專項督查、重點整頓、強化問責為手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渭南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的突出問題。
「哪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好就能讓商穩起來、活起來,營造尊重企業、廣大勞動者的良好氛圍,強化服務意識、堅決杜絕懶政行為。下一步我們將審批時間縮短一半,做到不出屋不出門,最多跑一次的辦事效率。」張宏升說。
億元基金推動旅遊產業增效提質
渭南史稱「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渭南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古代遺蹟和文物瑰寶。
渭南作為人文歷史厚重、山水資源獨特的旅遊城市,多年來面臨華山「一枝獨秀」、城市知名度不高、旅遊產業規模較小、缺乏引爆旅遊發展的IP。作為旅遊主管單位,渭南旅遊產業的這些短板將如何補齊?渭南市文物旅遊局副局長習黎光有他的見解。
「渭南擁有帝王陵墓12座,以字之源、詩之源、酒之源、史之源、樂之源而聞名遐邇。三河匯流、嶽瀆相望、氣象萬千。旅遊資源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具有發展旅遊業的優厚條件。」習黎光說。
「旅遊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且收益較慢,渭南一山獨大的局面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華山作為渭南最亮的一張旅遊名片,我們必須依託大山資源,輻射帶動周邊旅遊景區」,習黎光表示,為發展旅遊從產業,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促進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建設華夏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設立億元旅遊發展專項資金,頂層設計,強力推進,指導我市旅遊業跨入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近年來,渭南市旅遊行業主動適應新常態,圍繞旅遊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持續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力度,挖掘旅遊資源,加快項目建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5.5%以上,已經成為渭南市經濟發展的綜合新興支柱產業之一。
2017年,全市接待國內外客5330萬人次,同比增長30.3%;旅遊綜合收入426億元,同比增長31.9%。旅遊業增加值佔GDP比重5.6%。旅遊經濟指標位列全省第一方陣。
「我們將充分利用西安渭南發展一體化和關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契機,深化與西安和關中城市的旅遊合作,開創熱點旅遊城市互動聯動發展模式。以建設華夏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優化整合資源,完善要素配置,創新旅遊業態,提升服務水平,推動旅遊與文化、農業、工業等融合發展 。」習黎光對於渭南的大旅遊建設有著他的規劃。
文明創建激發城市發展新活力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它是維繫人際關係、社會秩序的重要法寶,沒有了文明所倡導的社會準則,社會公共管理將陷入艱難境地。創建文明城市正是利用文明服務生活的重要舉措。
全國文明城市是國家授予一個城市的最高綜合性榮譽,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綜合實力,彰顯著一座城市的人文風尚。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也是為了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建設一個更加富裕美麗、更加靚麗幸福的新渭南,這既是渭南跨越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500多萬渭南人民的共同願望。
「我們堅持任務不實不放過、責任不明不放過、工作不力不放過、相互推諉不放過、丟分失分不放過的「五不放過」要求,從嚴抓好督查巡查,以制度管人管事,有力促進了創建工作長效化、常態化開展。」渭南市創建辦黨支部副書記肖天佑說。
自2005年開始,渭南市充分發揚「華山風骨、渭水襟懷」的渭南精神,始終將創建文明城市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經過不懈努力,先後於2008年、2011年獲得省級衛生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2014年獲得省級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順利通過第一輪國家衛生城市覆審。
以新思維適應新常態,以新舉措應對新形勢,渭南市厚積薄發,奔跑在路上。
今年是創建的關鍵年,我們要高標準、嚴要求,要緊盯重點補齊短板,以「政務高效、法治公正、市場誠信、文化繁榮、生活便利、社會穩定、生態文明、人民幸福」為的總目標,我們按照「第一年打牢基礎、第二年再上臺階、第三年全力衝刺」的思路,高點謀劃、高標管理,分段實施、梯次推進,通過三年努力,確保在2020年順利通過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評審,成功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我們將始終秉承「創建為民、創建靠民、成果民享」的思想,堅持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鞏固國家衛生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兩大抓手,以「勢在必得」的政治擔當,鍥而不捨、一以貫之的抓好創建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幸福新渭南。 」 肖天佑說。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新時代呼喚新作為。今年國務院批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渭南市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的發展機遇,成為除了西安以外的一個次核心城市。順勢而為謀發展,渭南市以奮力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為目標,全力譜寫追趕超越的時代新篇章。(來源:人民網渭南 5月21日電記者 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