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鞍街道湖安村,家家戶戶門口乾淨整潔,庭院美麗。3年前,該村就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如今,垃圾分類已經普及到湖安村的每一戶家庭,垃圾分類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湖安村村莊整潔也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2006年,該村就被評為縣級環境優美村、縣級衛生村等稱號。
每天晚飯後,村民許大媽總會拿著經過分類的垃圾袋到家附近的垃圾分類站投放。與許大媽一樣,周邊的村民也早已習慣將垃圾分類後再投放到站點,實現了垃圾源頭分類。
據介紹,2016年底,湖安村正式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圍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處理目標,在馬鞍街道各個行政村中率先開始推行。湖安村有900戶人口,為了方便村民投放,村內設立了55個垃圾分類站,差不多每20戶就擁有一個。在垃圾分類站裡,有紅、黑、藍、綠4個垃圾桶,用玻璃棚遮擋,牆面上寫有「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標語,並對4個垃圾桶投放的垃圾進行了說明。
該村採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收運、處置模式,實施農戶源頭「二分法」,即將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分類。目前湖安村易腐垃圾由區級統一收集,已全部納入城區廚餘垃圾處理中心集中處置,易腐垃圾分類準確率達90%以上。「湖安村在全區率先採用農戶自助投放的方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通過村幹部和黨員、代表網格責任制管理模式,將管理責任直接落實到各片各戶,並通過挨家挨戶入戶培訓等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充分調動了村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性,保證了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該村村幹部說。
「要改變村民傳統的垃圾投放習慣並不容易,當初,我們也是下了一番苦功。」該村幹部說,村裡專門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成立了6個專門的環境衛生網格,選出7個村民代表,挨家挨戶發放資料、上門講解並指導。在每個垃圾分類站,有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監督,看到村民前來倒垃圾,都要先查看一下垃圾有否分類,如果沒有分類,就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科普,手把手教會。經過一兩個月的監督,村民們漸漸養成了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為了將垃圾分類管理常態化,湖安村特別重視垃圾分類的日常管理,積極開展自查自糾,村內所有垃圾投放點都有相應的責任人,村委不定期抽查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對責任人進行考核,提升站點分類質量。同時,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寫入村規民約中,以規約的形式對村民進行約束勸導,形成分類氛圍;將村內福利與垃圾分類投放質量掛鈎,由督導員和村幹部進行考核,對於分類質量較好的農戶予以獎勵,分類較差的進行福利縮減,促進村民提升分類質量。
湖安村村幹部告訴記者,村裡將不斷規範、總結垃圾分類,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持續加大宣傳,不斷探索創新,高質量打好垃圾分類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