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
法文是choux,「捲心菜」的意思
將麵糊擠成圓形烘烤
烤出來後蓬鬆隆起,表面有開裂的紋路,形式捲心菜
因而得名
正式的法文是「choux à la crême"
含有奶油的捲心菜
英語叫作「cream puff」
「puff」膨脹鼓起的東西,也就是「泡芙」這個詞的音譯來源
德語叫作「windbeutel",風袋的意思
在日語裡叫「シュークリーム」
其實是個由法語和英語結合起來的和制外來詞彙
クリーム來自英語 cream
シュー來自法語chou
看來泡芙是一顆全世界都流行的奶油捲心菜
丨設備丨
烤箱
烤盤
高溫油布
電子稱
麵粉篩
奶鍋
木勺
大碗
裱花袋
噴瓶
丨原料丨
牛奶100g
黃油45g
糖2g
鹽一丁點
低筋粉30g
高筋粉30g
雞蛋2-2.5pc
丨步驟丨
成品圖↑
我並沒有在早餐就吃完了全部泡芙 (真的)
又到了最受歡迎的『食驗原理』(強行科普)時間了!
首先是,為什麼捲心菜哦不,是泡芙為啥會漲起來?
從添加的材料可知,泡芙麵糊基本上就是水、油、麵粉、蛋的混合物,其中液體比例很高,水分在烘烤的時候迅速爆發產生水蒸氣,大量氣體頂著麵團往外鼓脹,就形成了泡芙的殼。
但是當水蒸氣都跑出去的時候,形成的氣穴應該會萎縮啊(是的,做得不好的泡芙就會軟縮了)?之所以沒有縮,是因為澱粉(麵粉)和蛋白質(蛋液)一起形成的骨架受熱變性的過程中變得堅硬了(如果水份烘烤得不夠徹底,還是會慢慢受潮軟回來)。
所以做泡芙有兩個非常特別的動作:
澱粉糊化!也就是加熱麵粉啦!首先加熱水和油是為了讓油脂均勻分布在水份中,再加熱麵粉,是因為超過53℃之後澱粉會發生一個叫做糊化的反應,這個反應的直接結果就是讓麵糊能迅速充分地吸收水分(是個很有趣的過程,小朋友製作的時候建議認真觀察),吸水越多,之後產生的水蒸氣越多膨脹越大啦!
加蛋液!很多糕點製作都加蛋液,但從來沒有一個像做泡芙那樣,在加蛋液的過程中是需要非常認真地觀察麵糊的狀態的。蛋液決定了泡芙形成的堅固狀態,加太多麵糊太稀會導致整個泡芙發得軟趴趴的,加太少麵糊太高最後會得到一個小小的幹硬的泡芙殼。
▼成功的秘密( ͡° ͜ʖ ͡°)✧▼
關於材料:牛奶和水可以互換、黃油和玉米油可以互換,但是用牛奶和黃油得到的成品色澤更漂亮也更香酥;鹽只要一點點,起到加強麵糊的延展性的作用,別省但是也別加多(少於1g),否則鹹味會很明顯。
黃油提前軟化或切小塊都能幫助整個液體煮的時間少一些(少蒸發水分)就開了,這樣麵糊會裹更多水分,後面能脹更大。
加蛋液是最重要的,因為麵粉吸水率和前面加熱蒸發水分的過程都不一樣,所以很難確定加多少蛋液,一般第一次做可以三個蛋打散,逐次加(一開始麵糊會非常快吸收蛋液,然後打滑,最後開始變稠、變細膩),最後提起木勺麵糊能滑下切留下倒三角的掛痕就可以了(這個狀態可能要做幾次才慢慢感覺到,我大概用了20枚雞蛋吧蜜汁微笑臉)
最後沾水(防粘)把麵糊尖端抹平,不然尖端會烤糊,噴水增加溼度可以讓表面膨脹得更好,但是也別加太多,溼噠噠就發不起來了。
如果一次烤太多,可以把泡芙殼密封冷藏,吃的時候再低溫烘乾就會恢復乾脆了!
那泡芙君怎麼吃呢!(這是認真問的嗎?)
可以烤成小泡芙(製作麵糊的時候加點芝士粉),成品撒點糖粉或者擠些巧克力醬在面上直接吃!
但是,我個人覺得最佳搭配是擠上卡仕達奶油餡!香脆的外殼一口咬下去,裡面是潤溼冰涼的奶油陷,輕盈和厚重、乾脆和香滑,擠得飽滿的話一口咬下去的就是大爆漿,滿足感也是嘭!嘭!嘭!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