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祖國50華誕 百名「建國」齊聚天府廣場
1999年10月1日,來自四川各地130名叫「建國」的朋友歡聚天府廣場慶祝建國50周年。
不同性別的「建國」們紛紛合影留念。
一所叫「建國」武術學校的洋學生知道活動消息後,為能參加活動,當場取了一個響亮的中國名字——石建國。
書法家馬建國現場揮毫。
華西都市報當年的報導。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50歲生日。國慶節前夕清晨,當陽光灑在成都天府廣場中毛主席雕像上時,這裡已經聚集了上百名從四川各個城市趕來的群眾。他們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甚至都不用介紹自己,就已經知道對方的名字。因為,他們的名字都包含著兩個共同的字——建國。
19年前,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華誕,華西都市報在國慶前一天,策劃組織了「『建國』慶建國」的活動,130名叫「建國」的市民,用這樣獨特的方式,迎來特別的國慶節。
朱建國,時任華西都市報記者,也是該活動的組織者之一。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他依舊能夠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來到現場的『建國』們都興奮不已,情不自禁地齊聲高呼『祖國萬歲』!」
每到節假日,對於媒體人來說都是重點的報導節點。1999年國慶節到來之前,「到底該做一個什麼樣的策劃?」困擾了朱建國許久,最後,自己的名字給了他靈感。
「我就叫『建國』,身邊很多朋友、親戚也有叫這個名字的。我覺得,這是最能夠代表那個時代和人們愛國情懷的名字。所以我就想,要是能夠把天南地北叫『建國』的都聚在一起,肯定很有意義。」朱建國說道。
有了想法之後,朱建國和報社的同事就開始行動起來。在那個網絡不發達、手機也不普及的時代,報紙成為聯繫市民最好的渠道。「我們在活動舉行的幾天前,在華西都市報上刊載了幾十字的徵集啟事,豆腐塊大小,主題是:『因為你叫建國』。」說到這裡,朱建國還用手指比劃了一下當時版面佔據的位置。他表示,原本的計劃是徵集50名群眾,但隨著報紙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個計劃也被打亂了。
朱建國回憶,從活動的徵集啟事公布以來,報社的熱線電話就從早上響到晚上,這出乎了他的意料。「想要參加的市民太多了,有些讀者還親自找到報社來,表示一定要參加這個活動,每天都有上百個電話打進來。」當時的情景,用「一呼百應」來形容再恰當不過。而且群眾報名的範圍,也從成都逐漸蔓延到四川省內各個城市。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計劃的50個名額顯然不夠了。所以,活動的名額從50名增加到100名,到最後又確定為130名。「我還記得,當時我們組織了三四輛大巴,才將參加活動的群眾全部裝完。」朱建國笑著說。
當130位名叫「建國」的人聚集在一起,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有的『建國』帶上一家三口來參加,有的『建國』從周圍的城市特地趕來,現場一派歡樂。」
在活動現場,既然大家都叫「建國」,自然同名同姓的也不少,據朱建國回憶,130人中「劉建國」有9位,「馬建國」有5位,「黃建國」有4位,大家湊在一起合影,感嘆緣分的奇妙。「我們給每位『建國』都準備了文化衫,上面印上了『建國』二字。我還記得現場有位叫馬建國的人,是位書法家,他把每個人的姓寫在上面,方便大家做區分。」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現場還來了位金髮的洋學生「建國」。講起這段故事,朱建國忍不住笑了。「這位外國人,是當時一所『建國武術學校』的學生,他興致勃勃地想要參加我們的活動,然後我們解釋說,這個活動只有名叫『建國』的人可以參加。剛好他當時沒有中文名字,又為了參加活動,所以他現場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石建國。」
用一個名字,將自己與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用一個名字,表達出一個人們純樸而美好的愛國之情。不管是「建國」還是「國慶」、「國強」,人們都能從中感受到隱喻於其中的美好希望。時隔多年,朱建國想起這段關於國慶的記憶,想起那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揮動森林般的雙手,想起130名建國異口同聲喊出「祖國你好」,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動。「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是一種『正能量』。」
據資料顯示,全國有98萬人叫「建國」,42萬人叫「國慶」,在四川省內分別是61506人和15828人。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處處有「建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建國」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