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2021-01-15 爾東飛影評

在這之前,看過的豆瓣評分最高的影視作品是9.7分的國產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關於嘉靖年間的權謀政治鬥爭,最近電影最TOP的發條張策劃「劇TOP」欄目講的第一部影視劇就是它。

當時看完後,還寫了篇文章《我為什麼不願意做公務員?》,因為借著劇情說了幾點對自己不願意當公務員的理由,在知乎上發表後,莫名的有了3萬多的閱讀量。雖說不乏對文章以及本人進行「譏諷」的讀者,但好在總體上贊的比貶的多,這也正是我堅持寫的動力。

當然,對於我當時因為一些讀者在評論裡「過分解讀」而選擇回懟的方式,後來想想是很不對的,畢竟我只是希望他們看到我的想法,增加一個思考的維度,而非堅持自己正確。

回過頭來說一下剛剛看完的這部在豆瓣上達到9.8分的作品《獵捕》,這是我第一次因為看「動物世界」淚溼眼眶。

我或許是個在生活中不懂得表露情感的人,若非用眼過度疲勞而導致的生理原因,「流淚」這件事於我而言的確是太罕見,所以因為感動表現出來的也只是「淚溼眼眶」。

《獵捕》總共7集,近7個小時,前6集都是介紹來自世界上各個生態中的動物界頂級獵手,像北極熊、跳蛛、行軍蟻、非洲野狗、獵豹、老虎、獅子、角雕、藍鯨等等。

從南非的荒原到亞馬遜熱帶雨林,從乾涸的沙漠到深海,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獵手面對不同的環境,都用著最原始的方式——靠上億年進化出來的獵捕能力捕捉獵物——艱難生存。

藍鯨為了吃到成群的魚蝦,需要遨遊上千公裡;蜘蛛為了在河道間捕獲獵物,需要織出橫跨25米的蜘蛛網;獵豹為了捕獲羚羊,需要潛伏20次才能享用一頓大餐;北極熊為了在冰塊融化的夏天能填飽肚子,需要爬到300米高的懸崖掏鳥蛋和抓幼鳥;角雕為了能鍛鍊出強壯的爪子,需要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一邊成長一邊學習捕獵,學不會則很可能被父母狠心殺死......

對於紀錄片的攝影品質方面,BBC在自然類紀錄片歷來以其令人稱奇的拍攝手法所拍出的精美鏡頭,和絕妙的配樂著稱。而《獵捕》,由《行星地球》團隊和因為電影《地心引力》斬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大獎的史蒂文·普萊斯傾力打造,可以說是同類別紀錄片的巔峰之作。

通過看每集紀錄片末尾的拍攝花絮,拍攝團隊通過給動物安裝追蹤器進行多角度航拍和特寫,才抓拍到各種讓人感到震撼的動物捕獵瞬間。

海浪間飛魚展翅時的絕美,高空中角雕展翅時的霸氣;荒原上獵豹全速追逐時的精彩,非洲野狗千裡奔襲時的震撼;大海裡七八種捕獵者共同圍捕沙丁魚時的壯闊,藍鯨捕食時巨口張開下的驚悚;叢林裡跳蛛獵殺同類時的智慧,行軍蟻「全軍出擊」後的無往不勝;冰原上北極熊潛水偷襲海豹時的扣人心弦,大猩猩分不到獵物時的氣急敗壞......

無論是小如豌豆般的動物的小細節,還是大如藍鯨捕食時的大場面,甚至還能通過特寫鏡頭,自然界中偉大的獵手們展現出來的為生命而戰的力與美,那每一次肌肉的收放和骨骼的伸展都盡收眼底,無一不讓人人屏息動容。

當然,為了拍到這些珍貴鏡頭,無論是航拍組、地面工作組還是水下攝製組,工作人員在付出極大的耐心同時都需要做出很多創新。車載攝影、象載攝影、偽裝攝影以及航空陸地同步攝影,工作人員之間的密切配合才讓這些讓人拍案稱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眼前。

而且多動物捕獵的鏡頭雖然在紀錄片中只佔據很少的篇幅,背後的工作人員卻要耗時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但是通過看拍攝花絮,他們都因為自己從事這份工作而收穫快樂和榮譽,這是《獵捕》獲得高評價背後的現實意義。

我對於攝影方面的知識實在有限,所以下面更多的想說一下《獵捕》帶給我的其它方面的感受。

《獵捕》的最後一集裡再次講到了非洲野狗——下面圖中正在圍獵野牛的它們。

南非尚比亞地區有著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適合非洲野狗的荒原。然而因為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600萬平方英裡的尚比亞荒原裡,非洲野狗卻僅剩6000隻。一方面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導致他們的捕獵範圍縮小而難以生存繁衍,一方面因為人類為了捕獲羚羊所設的陷阱讓它們跟著遭受傷害。

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和生物學家解決不了人類繼續增長的難題,但為了減少人類對非洲野狗的傷害,只好通過政府劃定保護區域以及指派安保人員來保護它們,但面對這麼大面積的尚比亞,這種方法好比秦始皇建長城,並不能避免世界上最厲害的捕獵者——人類——的入侵。

其中一個工作人員說:「大概我們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確保那些最有責任保護非洲野狗和野生動物的人來保護它們,只能是尚比亞人。」

因此他們最終選擇了最耗費心力的方法——定期通過越野車載著當地的兒童駛入荒原,向他們介紹非洲野狗現狀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藉此減少下一代人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這或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有所效果,但長期來看,「教育」是最有用的方式。

當我看到車上的小女孩說「動物很重要,因為它們是發展我們國家尚比亞的一種資源」時,我眼眶溼了。因為我看到他們理解了資源的重要性,懂得了不再像父輩那樣去隨意浪費資源。

我小的時候經常聽爺爺講,他年輕的時候我們家後山上是成片的森林,那時候還能經常看到一些狼之類的動物在附近抓兔子。但大躍進之後,樹幾乎全部被砍伐,狼和好多動物也就絕跡了。

那時候還小,便問爺爺狼會不會攻擊人,他說如果小孩單獨出去遇到餓狼的話,很可能被攻擊,但大部分情況下它們都會主動避開人類。

毫無疑問,尚比亞的小女孩說到「動物是國家的資源」,這未免讓很多人認為國家需要發展的時候就應該運用這些資源,因為國家發展是「前提」。但是,不懂得正確運用資源以達到最高效而肆意虐殺和肆意砍伐,這只是當初「超英趕美煉鋼鐵」般的浪費。

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環保背後對於正確運用資源的長遠考慮,而非偏執地以環保為主或者以追求發展為主。

我小的時候曾在種莊稼的地裡抓到過兩次小野兔,那時候覺得好玩,就把它抓到家裡去餵養,一次被貓吃了,一次莫名其妙地死了。肆意砍伐雖是錯誤,但愛心泛濫也非好事。

看《獵捕》的過程中,因為這些動物生存的艱難而時常讓我想到貓和狗。通過對比,貓和狗無疑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動物,豬、牛尚且需要提供肉和奶,人類尚需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養家餬口而努力工作,貓狗卻只需要背靠人類這座大山隨意繁衍就能活到老死。

雖然我不是很清楚現在貓和狗的具體數量,但簡單的從生活中來看,它們的整體數量一定很龐大,但同時它們卻是動物界中活得最輕鬆的。

看完《獵捕》,對於那些致力於收養流浪貓和流浪狗的貓奴和狗奴,或許我要改變看法了。

獵豹是種沒有固定捕食區域的「獨行俠」,而且因為近親交配不利於繁衍,它們往往需要奔襲千裡尋找配偶,這給為了避免獵豹數量持續減少的工作人員和生物學家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為了避免它們和快速增長的人類起衝突,不得不給獵豹圈定區域,然後定期將快成年的獵豹人工遷移到其它的保護區,主動給獵豹當「紅娘」。然而有些保護區因為距離太遠以及獵豹對封閉籠子的恐懼感,導致1/5的獵豹死於運輸過程中,但即使是這樣,獵豹的整體增長率也高於之前,整體數量從10年的20000隻增加到了25000隻。

只是,這個工作不得不長期進行著,成年的獵豹越多,人工遷移的工作也就越繁瑣。但為了讓生態鏈維持平衡,讓生物種類繼續呈現多樣化,以及讓人類未來的子孫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骨架或者化石,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看到這裡時我也一直在想:假如人類的數量繼續增長,那麼為了保證獵豹的存活率,運載獵豹實行配偶的這個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得持續下去。對於長期在野外奔波著重複做這個工作的工作人員,不僅無比枯燥,而且還面臨著一定的生命危險,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其收益是不是太低呢?

那這些人不是也成了「聖母」或者「聖父」了?

後來我突然想到,《獵捕》裡講到角雕因為樹木減少而擴大了捕食範圍時講過:自然(動物)擁有自愈能力,而人類擁有改變能力。而獵豹,卻沒有足夠自愈的空間!

那麼,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在沒有面臨許多科幻大片中的毀滅性災難下)在於維持生物的多樣性,而曾經打破多樣性的是尋求改變的人類,如今要維持多樣性也只能是具備改變能力的人類去改變。

只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以前我們都追求改變國家,改變世界,現在則是改變每一個自己,改變為了「自己」的壯大而不計後果般動用身邊的任何資源的自己。

其實縮小到生活來看,這是多麼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呢?那個曾經因為父母會無條件愛自己而肆意揮霍父愛母愛的你,怕苦怕累而不做家務也不圖上進的你,如今是否正因為獨自面臨生活而備受煎熬?

所以,我因為尚比亞的弟弟妹妹們意識到了要改變自己而溼了眼眶。

即使,這只是一個層面的改變!

相關焦點

  • 最好看的中國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居然看哭了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羅小朵朵 / 文最近宅在家,和孩子一起看完了紀錄片《未至之境》。想不到一部講述動物的紀錄片,竟把我看哭好幾次。這部由B站和美國國家地理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中國人跡罕至之地的珍稀動物,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動物的生活。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熊貓媽媽的舔犢情深,藏狐爸爸的育兒艱辛,金絲猴媽媽失去孩子的痛苦無助。
  • 豆瓣9.4分,這部紀錄片是把動物世界拍成了荒野間諜
    BBC拍攝的這部紀錄片那是厲害了,堪比碟中諜,可能它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人類的套路了吧。自從開播以來好評不斷,紀錄片的風格大變呀,這是不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呢?BBC團隊把攝像機進行各種偽裝腦洞大開的拍攝動物——拍群居的猴子和體型小巧的松鼠,除了偽裝成同類、糞便,BBC還選了一個「天敵」的類目,用一條「間諜眼鏡蛇」去試探狐獴的反應。他們拍到了群猴哀悼「死去」假猴的感人場景;拍到了灰松鼠搶「仿真松鼠」堅果的「沒節操」行為;狐獴同伴間互相保護的「義薄雲天」。
  • 開啟動物世界大門 暑期推薦給孩子的10部高評分紀錄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看紀錄片呢?紀錄片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它仿佛是眼睛與腳步的載體,引導孩子們抵達無法企及的地方和領域。每一部深刻的紀錄片,都是一段奇妙的認知旅程。今天小藤老師向大家推薦 10 部動物題材的紀錄片,希望家長們能陪孩子一起開啟認識神秘動物世界的大門。
  • 第一次看動物世界看哭了,這部豆瓣9.0的紀錄片太感人了!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每天為你推薦好電影的不三不四侃電影,今天我們接著聊《非洲貓科》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我完全是當成電影看的,因為故事的確相當感人,深度堪比當初看的那篇文章《藏羚羊的跪拜》。昨天已經講了獅子王國的故事線,今天我們來講講另一條故事線——獵豹母子。
  • 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我們對野生動物了解得太少
    生而為人,我們與野生動物究竟應該如何相處?僅僅是不吃它們就夠了嗎?某些動物因為會傳播某種病毒,就應該讓它們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嗎?不光是我們的孩子會問,我們自己也應該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最近,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9分的神作,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這部紀錄片是由BBC的主創團隊歷時4年,超過1500多人參與拍攝製作的,他們到訪了世界上40多個國家,才拍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一集一個大洲,探索那裡奇妙動物和生命故事。
  • 9.6分高質量紀錄片,最新版的《動物世界》講述王朝的的誕生
    BBC聯手騰訊,歷時四年時間,拍出了黑猩猩、帝王企鵝、獅子、雜色狼和老虎的王朝,講述了動物與自然、動物與人的關係,更著重講述了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關係。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上取得了9.6分的高分,可以說這部紀錄片的質量和講述的事情毫無挑剔。
  • BBC這部能提升格局的紀錄片,幫孩子開眼看世界
    朋朋說好的紀錄片,可以帶著孩子跨越自身的環境,收穫新的審美和格局。「耳朵裡的博物館」也不斷的為大朋友、小朋友們發掘這樣的優質資源。今天推薦給你的是BBC的高分之作——《人類星球》,它題材和角度非常新穎,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換一種眼光看生活、看世界!
  • 這部電影在日本被禁播,到底敏感在哪裡?
    不多說了,上視頻:|視頻時長:04:10|今天要聊的是這部「海豚灣」:作為一部紀錄片,卻並沒有身為紀錄片的自覺,異常高調拿下了9.3的高分,還登上豆瓣電影Top250的第39名:2010年這部電影剛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時,在國內盛極一時,相信很多當時還在讀書的姥姥姥爺都看過。
  • 珍藏的5部BBC高分動物紀錄片,兒童必看,比那些垃圾動畫片強多了
    從小,jason就很喜歡看BBC的紀錄片,尤其是動物類,鳥類,昆蟲類,那時候他雷打不動的動畫片時間是看BBC的紀錄片,晚上臨睡前聽的是法布爾的昆蟲記,周末最喜歡去的是動物園,因為那時候還小,走著走著會累,所以我們通常是慢慢走,走到哪裡就讓jason自己慢慢研究那種小動物,走累了就休息,打道回府,下一周再慢慢走下一程,雖然這樣父母累一些,但是孩子能得到更多
  • 槍枝、性愛、動物,《養虎為患》的導演料到了這部紀錄片能成爆款
    崔娃《每日秀》截圖動物、性愛、槍枝,《養虎為患》導演料到了這部紀錄片能成爆款作者:戴夫·伊茲克夫 Dave Itzkoff埃裡克·古德(Eric Goode)和蕾貝卡·柴克林(Rebecca Chaiklin)是Netflix系列紀錄片《養虎為患(Tiger King: Murder, Mayhem
  • 宅家也能看世界,6部超適合孩子看的高分紀錄片推薦
    小鹿老師一直覺得,除了動畫片,優質的紀錄片最值得和孩子一起品味。它比電影更接近真實世界,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好的紀錄片,解說、畫面、音樂等方面都值得細品,是孩子開拓眼界、培養審美認知的精神食糧。今天小鹿老師分享6部不同主題的高分紀錄片,希望總有一部適合你家孩子。
  • 最適合幼兒觀看的8部動物紀錄片,你家寶寶錯過了幾部?
    在動物園裡看到非常溫馨的一幕,一隻大熊貓爬到樹頂不小心掉下來了,正在看大熊貓的小朋友突然哭了,邊哭邊說:「熊貓寶寶摔痛了,怎麼辦……」那隻從樹上掉下來的熊貓,聽見小朋友的哭聲,竟然慢慢悠悠的走到小朋友在的位置,開始向小朋友揮手,不僅逗樂了其他的觀眾,小朋友也破涕為笑。
  • 生命教育 | 帶孩子看看美到哭的動物世界
    影片簡介這部紀錄片中最精彩、最有趣、最讓人腦洞大開的就在於,它的主角都是「不是動物的動物」。 是的,你沒有聽錯,「不是動物的動物」,不信?這部影片不僅能博得了孩子們的歡心,還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讓他們從頭到尾都是一臉興奮狀,還能順便學點東西,真是太贊了!如果說,打動小孩靠有趣就行,那讓我這麼個大人二刷三刷而不膩,實在不易。感謝這些「間諜動物」的神助攻,讓我看到動物界各種被顛覆的認知。
  • 開播斬獲9.9高分 這部紀錄片走進七大洲探索奇妙動物故事
    時光荏苒,每個大陸都孕育了別具特色的野生動物。地球上的七大洲,就像是七個世界,每一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美感。 在這七個世界中,豐富多樣的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長繁衍?而在人類主導的世界,動物們所面臨怎樣不同的挑戰?或許,一部開播就獲得9.9高分評價的紀錄片能夠回答以上問題,那就是——《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
  • 「PAGE Collection」你絕對想不到的自然,這部紀錄片驚豔了世界
    動物的世界似乎天然就對我們有種莫名的吸引,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趙忠祥老師主持的《動物世界》,「春天來了,萬物復甦……」這段話也成了永遠的經典。這些我們平日接觸不到的野性世界,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於是關於動物生活的紀錄片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 這部全息體驗動物叢林法則的紀錄片太牛了!
    因為這部劇集不僅演員演技無與倫比且劇情充滿懸念,恐怕只有在這部劇裡,誰都沒有主角光環,誰都可能死,政權傾覆,各方爭霸繼續上演。 今天這個樓稍微有點歪,不過有時看看動物世界再來看人類世界,總覺得人類社會不過是添加了現代文明的動物世界而已,本質是一樣的。
  • 十部最值得一看的紀錄片推薦,你對我們生存的世界一無所知!
    觀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學、第一次買房、第一次生娃、第一次養老、第一次和世界告別; 每個人都能在這部記錄片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人能感受到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也有人能感悟到命獨當苦、居生不樂的悲苦心緒。
  • 三個紀錄片---世界動物日,你該看這些
    今天是國慶假的中途,但是今天也是世界動物日,也許在歡樂之餘,你應該看看這片文章。知道我們人類也許倨傲與食物鏈的頂端,做過一些讓我們無法接受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必須要有意識,我們放縱一些殺戮,也就成了殺戮的一部分。
  • BBC史上神級紀錄片拍下數10億隻蝗蟲
    但在紀錄片《地球脈動2》中,BBC的製作團隊就用超高清4K攝影機,拍下了馬達加斯加的蝗蟲大軍。通常情況下蝗蟲是獨來獨往的,但當食物突然充足時,它們便結隊出動,以勢不可擋之力,吞噬沿途的一切……」伴隨著「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堡的旁白聲響起,一群金色的「大軍」就闖進了鏡頭之中。
  • 書希望被人看,這部紀錄片也值得被你們看
    這句話是團媽最近在一部網生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裡面看到的。這部紀錄片去年一上線,便收穫了豆瓣9.5和B站9.9的高分評價。紀錄片還邀請了演員胡歌來配音,第一集的時候很多網友說是衝著胡歌來的,但看到後來,他們已經忘了是胡歌在配音,這大概就是這部紀錄片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