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20日訊(記者潘錫珩 通訊員廖宇智 實習生胡容達)最近幾天,巴西排水系統檢出大量新冠病毒的新聞引發不少關注。20日記者獲悉,由武漢市水務局組織編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市政排水運行管理技術導則》,成為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的該市2020年第一個地方標準,填補了國內同類標準的空白。
指導性強:具體方法和流程規範詳盡
記者梳理這份標準看到,核心內容包括市政設施運行管理技術要求、人員防護、水質監測等幾個篇章,總的原則是針對定點收治醫院、方艙醫院、集中隔離點周邊的排水接管井、汙水排放路徑中的暴露風險點進行消毒。
針對消毒劑選擇方面,標準要求宜採用有效氯含量10%的次氯酸鈉溶液等,不宜採用副產物多、對水體環境負面影響大的消毒劑,如三氯異氰尿酸等。
為了避免對城市汙水處理廠和自然水體造成負面影響,標準嚴格規定了疫源地排水接管點、汙水處理廠站尾水消毒劑的投加量和消毒濃度,並控制下水道總的餘氯濃度。例如,在定點收治醫院等醫療點的下水道消毒處理,以醫療點內的消毒處理為主,排水接管井消毒為輔助,控制汙水總餘氯值不超過8毫克/升。
針對具體的消毒作業流程,標準也規定得十分詳盡。記者看到,8個步驟逐一列出,如開啟井蓋前,對井蓋表面噴灑消毒液;開啟井蓋後,對井內及井蓋背面噴灑消毒液;滴管式投加消毒劑等。
除了疫情防控需要,這份地方標準還對疫情防控結束後的後續機製作出規定。例如方艙醫院、集中隔離點清零後,場地內及接管點區域內的下水道消毒,應納入區域環境終末消毒的總體範疇,並對井蓋和井壁以及下水道的有效消殺、清理下水道內淤泥。
誕生始末:27份文件簡報凝練成地方標準
今日下午,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回顧了這份地方標準的誕生過程。
據介紹,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為防止病毒可能通過排水設施傳播,武漢市水務局緊急出臺了系列強化排水設施維護消殺的規範性文件,指導組織各區有序開展消殺工作。
排水管網內汙水流動,持續消殺如何實現?藥劑量如何把握?既沒有經驗可借鑑,也沒有教科書可查閱,水務人員開始在實踐中摸索。
一開始,有的水務工人採取打開窨井蓋,一次性往裡面倒消毒劑。專家在實地檢查督導時發現,排水管網內汙水是流動的,粗放式一次投藥不能起到持續消殺作用。
針對一線人員在實操中發現的問題,武漢市水務局隨時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和解答,並以答疑手冊和規範文件的形式下發,至今共下發了27份。
例如,經過反覆試驗,有水務工人用大桶調配好消毒液,放在井蓋邊上。通過打點滴的針管將消毒液引入井內,對汙水持續滴注消毒液,解決了如何才能精細化定量持續消殺的難題。
隨後,水務人員又對每個管道汙水量的測算,通過合理的餘氯含量反推消毒液濃度,解決了避免汙水餘氯含量過高影響汙水處理廠的難題。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27份文件簡報,最終經過凝練及國內多位專家的反覆論證和評審,形成了這份乾貨滿滿的地方標準。
示範意義:國內首個排水應急管理標準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標準是武漢市在疫情防控期間,市政排水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也是國內首個重大傳染性疾病疫情防控期間市政排水運行應急管理的工作標準,對於構建有效市政排水防控體系具有示範意義。
業內專家表示,本標準遵循相關行業技術規範、協調相關行業政策,總結疫情期間運維技術方案,從疫源地排水管控、下水道排水過程管控、末端汙水處理及汙泥處置管控、市政排澇系統運行保障等方面,明確了排水設施消毒及運維保障技術要求,規範了具體作業方法和流程。
實踐催生標準,標準指導實踐。相關專家表示,導則作為地方標準發布執行後,能夠更好指導全市開展市政排水設施運行管理,有利於相關工作的規範化開展,同時這也成為武漢抗疫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市水務局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構建完善水務標準化體系,規範水務各項工作,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有效提升城市水務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