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剛刷完《後來的我們》,能提煉的關鍵詞:前任、煽情、北京。在北京拼搏的男女最後卻分開最後再遇的故事。不禁讓我聯想到了去年刷屏的《前任3》。套路大致相似,世界上幸福的愛情都相似,不幸倒是各有不同。但是觀眾倒是很買這樣的帳,只要涉及情感線、催淚都是叫座電影。
現在還記憶的第一句話,小曉說,大抵世間男女的愛情故事怎麼大多數都是悲劇。見清說,不是悲劇怎麼會是故事呢?小曉說,那我們沒有故事吧。兩個人無疑是相愛的,但是相愛走到分手其實在裡面也是很多暗示,比如小曉總會問見清,如果有一天我不見了怎麼辦?倒敘於順敘的結合,在過去的記憶中,小曉和見清的故事都是彩色的,而在兩人再次相遇的場景則變味了黑白色,知道小曉在電腦中玩這個遊戲,當伊恩於凱莉相遇的時候,整個世界又變成彩色。大抵是,小曉對於這段感情的和解。
很多人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更多的放在了對於奶茶和陳昇的故事上面,啊偶倒是不會這麼看,雖然奶茶和陳昇的故事已經被媒體報導的那樣,愛而未得。但是兩人現在已經一別兩寬,各自安好。時隔多年再來拍這樣的一部影片意義也著實不大。
在看奶茶與揚子晚報的採訪交流中,其實《後來的我們》是關於早前的劉若英一部短篇故事《過年回家》改編而來。奶茶說:「小說講一對男女到大城市去工作,每年他們要回老家的時候,兩個人的情感狀態會有不同。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情侶;有時候在吵架,有時候在熱戀;有時候兩個人已經分手了。但是通常我們回家也會報喜不報憂,還裝著沒事回去。所以,為了講述這個十年的過程中他們兩個的變化,我就改編了這個故事。」
歌手、演員跨界當導演本就正常,但是第一次能有這樣的成績,無疑對於劉若英來講,是不一樣的。其實在拍攝電影之餘,劉若英還寫了一本《後來的我們》電影札記,裡面講述了關於整個電影的心得體悟。連田壯壯都對劉若英表示誇讚:「劉若英第一次當導演沒有捉襟見肘,她時時刻刻都在做決定,得體地處理好各種事情,而且她對於人物準確的表達讓我驚奇。」
在最後不管刷票的事件如何,回歸電影的本身,其實也不賴啊。我是兔子啊偶,承蒙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