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越快越好,完全不必等到2019年底。改革開放後,直到本世紀初期,根本就沒有企業個人到銀行開個帳戶還需要行政許可審批這一說。特別是企業開立存款帳戶也要審批,簡直是開國際玩笑。試想,企業到銀行開立存款帳戶,銀行應該是張開笑臉熱情歡迎的。銀行是經營信貸資金實現利潤的,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存貸款利差。沒有存款,何來貸款?沒有貸款?銀行何來收入利潤呢?
「存款自願,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儲戶保密」是有法律保障的。中國企業竟然開個存貸款帳戶都需要行政審批,這在國際上絕對是鬧了個大笑話。
過去就沒有企業開戶許可證這一說,何必等到明年底再全部取消呢?越快越好,現在取消更好。要等到明年底才取消企業銀行開戶許可證,可中國經濟的現狀等不起啊。
又提出什麼先試點後推開,完全是多此一舉。上面說過,過去甚至改革開放前30年計劃經濟時期,企業到銀行開戶從來沒有實行過審批制或者美曰行政許可證制度。要說試點的話,已經試點了50年了,非常成熟。
又提出什麼「按照先企業、後其他單位,先基本存款帳戶、後其他銀行帳戶,先調整事前審核、後強化事中事後管理的原則」,這些一套一套的說辭都是坐在辦公室裡想排比句想出來的。根本沒有如此複雜。一個企業到銀行開戶,無論什麼樣的帳戶都意味著他自動歸順到籠子裡了。無論是合法或者違法資金都是他自投羅網了,你怕什麼呢?假如即使把違法資金擋在門外,他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包括現金轉移洗白財富,你將更加難以查處。
又有說由審批制變為備案制,同樣大可不必。應該對客戶企業徹底放開,不需要什麼備案,在銀行開戶的詳細資料本身就是最好的備案。一些備案制已經變為審批制,成為換湯不換藥的審批制。
這裡面折射的一個監管大問題是,還是事前監管、設立審批門檻的監管思維在作怪,還是把髒水與孩子一起倒掉的監管理念,還是只要保證監管部門自身安全,銀行自己安全,而不顧客戶體驗,不顧客戶死活的監管做法。
這幾年金融監管對中國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民間金融發展的阻力很大,對經濟金融良性發展基本是副作用的,中國經濟金融到今天這個地步與金融不當監管關係很大。這一點應該實事求是指出來。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取消企業開戶許可證制度問題,而是銀行對企業的一些收費必須徹底取締。比如,開辦一個企業,一分錢都沒有掙來,卻每年就要給銀行繳納2000多元的所謂網銀費用。類似銀行對企業收入多如牛毛,基本是越減越多。
當然,取消企業銀行開戶許可證制度後,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要善於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情況,捕捉風險苗頭,防患於未然。
今天,通過大數據、雲計算手段在後臺分析包括銀行帳戶在內的風險,已經完全可以做到,已經完全不必驚擾客戶與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