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西北寒旱農業研究院在和政掛牌——繪就農業發展的絢麗色板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西北寒旱農業研究院在和政縣掛牌成立,這是繼華中農業大學在和政縣建立油菜西北夏繁研究基地後,華中農業大學賦予自己又一新使命——在和政縣擴展現代農業領域,為和政縣脫貧致富奔小康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動力源。
華中農業大學,是一所教育部直屬、以生命科學為特色,集農、理、工、文、法、經、管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與地處西北的小縣城——和政縣結緣,而且這一情緣一結就是21年。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國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與和政這片土地結緣,也是從那時起,他在和政縣建立了油菜西北夏繁研究基地。
「和政氣候涼爽、海拔比較高,種植油菜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原來和政農民種植的油菜品種都是雙高品種——高芥酸、高硫苷。1999年後,我們開始推廣雙低雜交品種——低芥酸、低硫苷,品質好、產量高,這就意味著收益好,農民自然願意種植。」傅廷棟說。
近年來,傅廷棟和他的團隊先後引進了數十個雙低(低芥酸、低硫苷)雜交油菜組合,經過數年的觀察篩選,選育出了適合高寒陰溼及二陰地區種植的雙低雜交油菜華協1號。2001年,該品種通過全國品種審定,並被農業部推薦為重點推廣的優質油菜品種。此後,又育成「華油雜61號」「華油雜63號」等適應西北種植的一系列油菜雜交種,其中第三代「雙低」高油酸品種菜籽油的品質接近橄欖油。
「和政縣的油菜從最初的畝產90公斤突破到現在的200公斤。這一巨大突破,傅廷棟院士功不可沒。」和政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張效明如是說。
傅廷棟有個信念:要讓科研造福農民。2016年,年近八旬的傅廷棟院士又一次來到和政縣,在考察油菜研究基地試驗田時,傅廷棟院士指名道姓提出想見一個人——馬哈個,想了解雙低菜籽油的市場情況。
馬哈個,2002年在蘭州經營一間榨油坊起步,以專營和政菜籽油打開了蘭州市場。看到家鄉油菜產業的發展優勢,他便謀劃回到和政投資辦榨油廠。
2014年,在和政縣招商引資政策的吸引下,馬哈個採用「制種公司+農戶」的模式,在循環經濟園區建起了和政縣星月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當年實現投產。「剛建廠時,我們得到了傅廷棟院士的傾力幫助,他數次到廠裡給我們指導傳授壓榨、油脂加工等技術,糾正了有可能嚴重拖累企業發展的投資意向。」馬哈個說。
據了解,現在公司推出的「伊爾薩」高原雙低菜籽油多次在廈洽會、蘭洽會、臨博會上亮相,成為臨夏一塊響亮的品牌。
傅廷棟說:「這20多年來,和政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美了,農民富了。每年油菜花開的時候,來和政觀光旅遊的人數逐年增加,油菜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色產業』。」
一份「油菜」情緣,造就了傅廷棟一生的和政情緣。華中農業大學西北寒旱農業研究院的掛牌成立,標誌著校地合作進入了從油菜到小麥、食用菌等現代農業領域擴展的全新階段,也織密了傅廷棟的和政情緣。(記者 陳禮娟 郭慧霞 董平)
編輯:趙聰媛
責編:馬志濤 審核:範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