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你有「越位」或「失位」嗎?

2020-10-04 心靈花園

試想,在高速公路上我們突然停車或闖入了對向的車道會出現什麼情況?

輕則造成交通塞車,空耗時間、精力,重則導致交通事故。因此,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界限,履行自己的責任,才是我們安全、順暢行駛的保證。

開車如此,育兒、工作、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通常會出現以下兩種自我身份錯誤定位的情況:



一、越位,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幹涉

諸如孩子不吃飯時,我們總是追著餵;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總是在一旁陪著寫;孩子間發生點小糾紛,我們就急著出面找對方去算帳,等等。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體是孩子自己的,吃飯是本能;不相信求知是每個靈魂固有的能力,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

這種越位,往往源自父母搞錯了邏輯,顛倒了因果,把孩子的現狀和表現作為教育的起點,只想著採取各種辦法去「對付」、「管教」孩子。

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現狀和表現往往是父母教養方式導致的結果。因為我們總是追著喂,所以孩子可以不準時吃飯。因為我們總是陪著孩子寫作業,所以孩子可以不單獨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出面替孩子解決問題,所以阻礙了孩子能力的建立和社會性的發展。



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孩子認為:飯是吃給媽媽看的,作業是給媽媽做的,朋友是給媽媽交的,孩子自己永遠不會分清自己的界限,負起自己的責任。


小結:父母負起自己的責任不越位,承擔自己的義務,守住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利,是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和教養孩子的前提。


二、失位,即父母自己該履行的教育責任沒有履行

常常聽到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抱怨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帶出了各種問題,然而我們是否反省過,教養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老人,一定要按照我們的觀念和方式去帶我們的孩子?

老人有老人的性情、觀念和生活方式,本身老人願意幫忙帶孩子,我們就該心懷感激了,怎麼還能抱怨他們或要求他們改變?

其實,隔代教育是個偽問題,本質是年青的一代有了孩子後,內心還沒有長大,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守住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利。是我們的失位在先,才導致了老人的越位。

再比如,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停地吃糖,或不停地看動畫片。然而,想不想吃糖或看動畫片是孩子的事,允不允許,給不給孩子吃糖、看動畫片就是父母的事了。

我們做父母的沒守住自己的界限,給孩子創造了犯錯的環境和機會,卻去怪兩三歲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嗎?

這就相當於你把一隻羊扔到狼群裡,又告訴這些狼,你們不能吃羊,誰吃誰不是好狼。難道不是我們給孩子創造了可以隨手觸及糖的環境嗎?難道不是我們習慣了把孩子託管給電視、電腦,而很少親子陪伴、交流,導致孩子痴迷於動畫片或電子遊戲的嗎?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前,我們先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能失位於父母這一職責。

小結:父母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清晰的定位,該履行的責任不失位,不該自己負的責任不越界幹涉,是進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保障。

越位或失位,通常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一種越位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失位,而一種失位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越位。



父母不是孩子的老師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特別強,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會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視為孩子的老師,不停地指指點點,而忽視良好親子關係的構建,於是父母在越位當老師的同時,失位於父母的角色。

兩千多年前,公孫丑就問過孟子:「為什麼君子不肯親自教自己的孩子,而要『易子而教』呢?」孟子說:「因為父親用正理去教育兒女,兒女就會反駁說:『爸爸,你自己都做不到,還好意思教育我?』父親就會因此動怒。一動怒,就會求全責備,傷害父子感情,反而造成父子關係疏遠。而關係疏遠,是最大的不幸。」

無可厚非,父母作為與孩子最親近、最常接觸到的人,孩子總會以父母為榜樣。作為父母,自己要清楚的是,首先我們是父母,不是老師。不要總抱著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點點。

孩子會有父母之外的很多老師,但只有父母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悅和憂傷,給予孩子全部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父母有能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

其實父母能當的不是老師,而是榜樣。比起說教,潛移默化的榜樣力量不傷和氣,也更能起到作用:假如父母樂觀而幽默,那麼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不會太消沉;假如父母懂得接納自己,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那麼也能讓孩子學習到管理情緒的技巧;假如父母真誠待人,那麼孩子也容易有好人緣。這些都是說教做不到,而只有父母的身教才能做到的。



你無法代替孩子去探索世界

通常還有一些父母,會因為自己兩三歲的孩子碰觸了家中的玻璃杯、電源插座、剪刀等可能帶來危險的物品,進而用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制止,理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可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於好奇的探索和嘗試,而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其學習能力的基礎要素。假如為了保護孩子,而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上學後,我們常常又會抱怨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做事缺乏主動性。

孩子有好奇心,該鼓勵而不是扼殺所以,提供一個安全、衛生、有愛、免於受到傷害的環境,教會孩子如何識別和面對危險,才是父母真正的職責。

父母該做的,是將可能導致孩子受傷的物品放置在孩子不易觸及的地方或進行安全改造,並多通過書籍、故事、演示、實驗等方式,讓孩子明白危險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

所以父母越位去限制孩子的嘗試和體驗,阻礙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本質上是因為失位於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有愛的生活環境。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分離的,因為無論我們多麼愛孩子,都沒有能力陪他走完他們人生的下半程。真的愛孩子,是幫孩子建立起他照顧自己的能力。唯有父母先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失位,才可能培養出一個獨立有擔當、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同時,這也是我們自己走向快樂、成功、幸福人生之路的必然途徑。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在去年播出的臺灣系列短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吳曉樂同名小說,呈現了我們傳統觀念遭遇現代文明時,家庭中產生的親子矛盾。其中一集《貓的孩子》就為我們講述了家庭界限嚴重缺失而釀成慘劇的故事。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1.越位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在旁邊陪著監督;孩子不想吃飯時,我們就追著孩子餵;孩子不想睡覺時,我們就呵斥,費盡心思。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1.越位,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幹涉 。
  • 潘嶽:地方政府環保越位失位錯位突出(中央已通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
    但是,在他看來,仍有9個方面的問題不能應對新常態下更為複雜的環境形勢。對這9大問題,潘嶽逐一指出了問題的所在,並提出破解的方向。經濟下行壓力對環境保護造成哪些影響?潘嶽說,其中,要搞清楚經濟下行壓力對環保造成的影響到底範圍多廣、程度多深。他認為,這個問題是環境政策法制工作的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準確把握。如何更有效更穩妥地強化地方政府環保責任?
  • 越位的媽媽,究竟對養育有什麼危害?如何不越位,養育獨立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容易出現「越位」的現象。什麼是「越位」?就是家長出於對孩子過度的關愛,而導致出現幹涉孩子的情況,本來這件事孩子自己決定或者做主就可以了,但是家長非要參與和影響孩子的判斷。這樣,其實會讓孩子誤以為家長不信任自己,自己只是家長的「附屬品」窮其一生去追趕父母的腳步,卻永遠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還不如「洗心革面」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越位-董學升這球越位但就應該算進 這是為啥?
    網易體育5月23日報導:在華夏幸福主場對陣延邊富德的比賽中,董學升打入了他在本賽季中超聯賽當中的第6粒進球,與阿蘭、高拉特這樣的頂級外援並列射手榜首位,不過這粒讓他躋身金靴競爭第一集團的進球卻頗有爭議。
  • 白龍馬職場越位
    這就是唐僧這個團隊的過人之處,每個人只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有專職人員負責,無需你擔心。  但是,們看《西遊記》不難發現,小白龍有兩次幻化成人形,幫助唐僧降妖除魔,發揮餘熱。很顯然,白龍馬越位了,他擅自離開自己的崗位做了本應該是孫悟空和豬八戒的事,可是他的這兩次越位卻是值得肯定的。
  • 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你的排序正確了嗎?
    書中的主要內容寫了夫妻關係在家庭中起著核心地位。家庭中最重要的兩種關係,一個是夫妻關係,一個是親子關係(其中親子關係不是簡單的父母與未成年幼兒的關係,對女性來說可以再細分為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三種關係),如果把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處理好的話,家庭中大部分問題都可以迎難而解。為什麼說夫妻關係是享有優先權的?
  • 你和孩子有交流嗎?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是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這種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只能說是親子溝通,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親子溝通」是親子之間的信息、思想、情感的互動,會更偏向以成人為主體,由成人主導,對孩子進行有既定目標的引導。而「親子交流」,則更注重交流雙方角色上的平等、彼此輸出信息、思想、情感。
  • 親子關係有多重要? 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原標題:親子關係有多重要? 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調皮,不好管教,也有很多的孩子會抱怨父母,覺得爸爸媽媽不能理解自己。那麼親子關係重要嗎?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 你們的親子關係好嗎?親子關係評定量表來告訴你答案.
    想知道自己的親子關係好嗎?趕緊完成下方問卷,評定一下吧!請在每一問題中,依據問題所描述之情況的符合程度,1-5分自行評分。請父母先作答,並計分,再由孩子作答,然後比較兩者的差異。  1.不管工作或生活多麼忙碌,每天我都會留一些時間給孩子。
  • 武志紅:告訴你婆媳關係緊張的真相
    《社會變革與婦女問題》中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離婚家庭中,有將近一半的夫妻離婚,是由婆媳關係造成的」。婆婆越位,丈夫缺位,媳婦錯位,這三者加起來簡直就是幸福美滿家庭的最大殺手。戀愛容易,婚姻不易。不管你在戀愛的時候,你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有多麼完美和契合,但當你們走進婚姻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走進婚姻首先就會遇到婆媳問題,婆媳矛盾是千古難題,但是遇到婆媳關係緊張就要離婚?好不容易才遇見自己的人生伴侶,難道就是因為婆媳關係緊張就要選擇分開?
  • 「林志良書法藝術之家」,寓教於樂,全家共學,改善親子關係
    蓮花書院深知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以親子關係為種心,家庭環境、家庭氛圍、父母言行以及父母關係都會潛移默化的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暑假悄然而至,由於很多家長白天要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在家玩得過於歡脫,大部分人都會給孩子們報補課班或者興趣班。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卻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過重的課業壓力,很可能導致孩子厭學情緒上升,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 顏料:世界盃五術 | 如何科學解釋越位?
    說起越位,你能解釋的清楚嗎?越位,可能是足球整個概念當中出現的頻率最多,但是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解釋清楚越位,不太可能。所以確定了越位確定了Offside之後,那才會有中場的各種規則,才會有各種戰術組合,能夠迴避這些進攻當中不規則的一些行為。我這麼解釋,我這麼去講述還是比較累贅,但是我們可以找到幾張圖,我的同事會找到幾張這樣簡單的圖表,讓大家看看到底什麼叫做越位。
  • 你真的看懂了《包寶寶》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嗎
    父親在照片裡出現,整個劇情中戲份不多。正常家庭是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國人以孩子為家庭重心是家庭關係普遍失衡的真實寫照。短片中反映出母親缺少自己的生活,她以孩子的生活為自己的生活,這就容易造成不允許子女有自我,子女很難活出自己本來應該成為的樣子。導演對於這個問題沒有特別關注,有可能因為與母親的愛與恨更強烈和直接,導致她對原生家庭裡父親失位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包媽媽的兒子最後回家來看望母親,是與母親和解。母與子並排坐著吃東西,兒子向母親學習包包子(向母親認同),都是在溝通與連接。
  • 如何改善家庭中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我們要做的是確保這樣的悲劇不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每一位父母,不妨問一下自己孩子的內心,他們的內心健康嗎,快樂嗎?大人不以為意的一次誤會、可能對於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事,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經營好親子關係。本篇為大家介紹一下薩提亞模式的親子關係,藉助薩提亞模式中的家庭雕塑、冰山模型等方式改善不健康親子關係。1. 什麼是親子關係?
  • 教育中最大的不幸:家長越位,老師讓位,學生錯位
    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越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老師在學生教育中的讓位,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學生在學習生涯中的錯位,這是在給未來挖深坑。13歲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以總分602分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時便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按理來說,他的前途本是一片光明,但卻在20歲時被中科院勸退。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原來,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讀書才有出息,於是事事包辦,從不放手讓孩子獨立。給孩子洗衣服、端飯、洗臉,甚至為了讓孩子在吃飯時不耽誤看書,還親自給他餵飯。
  • 足球越位規則產生的背景
    這部規則對足球運動的規範化有極大的影響,同時指導著現代足球和橄欖球的規則發展。其中包含的原始足球的基本思想之一便是越位。當時的規則是:不允許任何無球的進攻方球員遊走於球與對方底線之間。通俗說便是:球員要麼只能大腳遠射,要麼只能貝爾式地帶球突破,而不能把球傳給前方的任何人。但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規則還並未禁止手的使用,手與球的接觸還是合法的。
  • 自己寫的「親子關係斷絕書」 有法律效力嗎?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第一千零七十三條: 對親子關係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係。對親子關係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親子關係。(新增內容:父、母或者成年子女都可以單獨提起確認親子關係的訴訟,但是要有正當理由作為前提,避免成年子女逃避贍養父母的義務。)
  • 親子關係的正確打開方式,你掌握了嗎?
    好的親子教育無疑是對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上,錦上添花。開啟正確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優秀品質,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在愛中學會擔當,學會愛自己、愛父母、愛他人。讓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才是最正確的親子關係。和善而堅定,也遵循了人的心理發展需求規律,尊重是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需求。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親子互動關係也是如此,如果家長過分尊重孩子而失去自我,就變成了嬌縱,會助長孩子的自我中心。如果一味尊重自己而不考慮孩子的需求,那就變成了專斷,會影響孩子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展,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
  • 隔代養護讓人又愛又恨,只有「恰當」和「越位」做好才能家庭和睦
    於是就和婆婆吵了一架,搞得家庭關係特別緊張。隔代養護是當下家庭中的常見現象,數據顯示有將近七成的老人正在幫子女帶孩子。而隔輩親的盛行也是現實的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1)年輕人經濟負擔過重,產婦產假時間有限當下時代,年輕人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壓力,同時又受到房貸車貸以及高昂生活成本的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