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凌晨,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外語教育家,我校退休教授、原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桂詩春教授與世長辭,享年88歲。
桂詩春教授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第三、四屆委員,全國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外語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委員會會長,廣東外語學會會長。他是我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的倡導者和主要創始人,被譽為引進並開創我國心理語言學研究的第一人。尤其上世紀80年代我國高考英語改革,他引進國外語言測試理論和統計技術,在廣東率先開展標準化考試試驗,為我國考試研究科學化作出歷史性貢獻。著名語言學家許國璋曾表示,「先知道有桂詩春,後知道有廣外。」
今天,官方微信特轉載中國社會科學報《「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記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語言學教授桂詩春》一文,弘揚桂詩春教授為人治學的品格精神。
為我國應用語言學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最初,桂詩春並非專攻語言學,而是從事英語和英國文學教學。
1973年,在一次訪英文化交流活動中,桂詩春發現學好語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化。於是,他便帶回一堆英國各學校應用語言學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潛心開設英語語言課程。憑著這些資料,桂詩春與其他同仁籌建起廣州外國語學院的應用語言學專業。談起往事,桂詩春依然記憶猶新,「最初我只能開設一門非常籠統的課,淺淺涉及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方面的內容」。不過,在此基礎上,他逐步分化,相繼推出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教科書。
作為中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倡導者和主要創始人,桂詩春為我國應用語言學發展立下汗馬功勞。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考英語改革,桂詩春與李筱菊等一道引進國外語言測試理論和統計技術,在廣東率先開展標準化考試試驗,為我國考試研究科學化作出歷史性貢獻。
1988年,桂詩春再次到英國幾所大學訪問。「每到一所大學,我首先鑽到圖書館裡,有目的地尋找關於語言學方法論的書籍。」令他意外的是,英國關於這方面的書不是很多。回國後,桂詩春認為要讓語言學在我國紮根,必須講究其研究方法,於是他便專注於普及方法論,和寧春巖教授一起完成了《語言學方法論》一書。
為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桂詩春開展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內在過程的研究,並於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了《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等著作,為研究中國學生學習英語進行了初期的探索。
做學問既「專注」又「廣博」
「專注的精神就是『發燒友』的精神,」桂詩春說,「專注就是對自己所選擇的目標培養濃厚的興趣,充分認識『路漫漫其修遠兮』,堅持『上下而求索』。」社會中存在著種種發燒友,如音樂發燒友、電腦發燒友等,「他們目標不一,但精神卻一樣:為了達到所設定的目標可以不問個人的得失、金錢和時間」。桂詩春認為,這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釘子」精神,包含「青山不改」(執著)、「綠水長流」(永恆)的意思。
在桂詩春看來,廣博就是「雜學」。「我從小就養成了愛看雜書的習慣,詩詞歌賦、地理歷史等都喜歡看。」曾做過業餘口譯的他深感知識面的寬窄與翻譯水平的高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他儘量多看專業以外的「閒書」。
在學科研究領S域,桂詩春認為廣博的覆蓋面更為廣泛,它首先包括一個學科的子域,如語言學中的歷史語言學、語音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其次是一些支撐學科,如歷史語言學有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語音學有發音學、聲學、實驗方法等;心理語言學有認知科學、心理學、交際理論等。
桂詩春說,廣博與專攻是互補的,要在廣博的基礎上專攻。廣博和專攻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打外圍戰和攻堅戰的關係,兩者都不可少,但是它們的戰術卻不同。「廣博要雜而不亂、粗中有細。」他介紹自己的具體做法是以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作為專攻的目標,而把那些支撐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作為外圍,每個學科都選讀一些有關的基本讀物,每個學科都看幾本,有的只看目錄,有的從頭到尾大致翻閱,基本做到凡談到某學科便知曉有哪些書可以參閱。「專攻則要讀透其內容,挖地三尺,直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必要時要能夠做到用漢語轉述其內容。」他表示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常愛引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話『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來作為我的座右銘。」桂詩春說道,意思就是要自強不息,走革故鼎新的道路。「這是因為我們處在信息數量和流量不斷增加的信息革命時代,人類知識的老化率也隨之增加。」
怎樣才能革新?桂詩春首先強調革新源於歷史發展,新和舊其實是一種繼承的關係,要通過揚棄舊的來發展新的。
但是「革新不是漫無目標地標新立異,找一些『噱頭』」,他說道,「有的研究者也很想在研究中提出一些新意,但是他們往往抄襲別人的思想,換一個名目或說法,其實只是換了一頂『新』帽子,就說自己有創新了;還有的研究更是只根據一點點局部實驗和觀察,就著意於提出一個全局性的新模型,甚至說什麼多模態(multi-modal)模型。」桂詩春強調,「我認為創新不是拍腦袋的遐思,也不是沒有真實內容的『皇帝的新衣』,更不是沒有經過歷史檢驗的痴人說夢。革新需要實踐、觀察和深入思考,不可能一蹴而就。」
桂詩春還認為,創新要有敏銳的判斷力。「新鮮事物處在萌芽狀態時是不容易發現的,但是新鮮事物是否真的永遠『新鮮』?還是僅曇花一現?這需要審慎的判斷能力。革新應該深入研究者的骨髓,成為指導研究者終身實踐的一盞指路明燈,這便是『以不息為體』的真諦。」
「我不相信書中有什麼黃金屋和顏如玉,但覺孔老夫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未知老之將至』倒是我一生的寫照。」
文字 | 《中國社會科學報》、廣外宣
責編 | 王豪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