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學生們正在迎來新的學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裡,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動漫原畫特展——一支鉛筆誕生的世界」和今日美術館的「博洛尼亞國際插畫展中國巡展暨守望童年——中國原創圖畫書大師作品展」點染了這個夏天的色彩,掀起的熱潮迄今仍未褪去。這不僅開啟了孩子們的美學啟蒙之旅,讓他們在創意與想像的世界中盡情遨遊,同時也讓成年人在守望童年之光的同時,在插畫與動畫的世界中得到慰藉。
折得荷花渾忘卻(插畫)豐子愷(中國)
「《小馬過河》裡的小馬駒背著米袋想過河又不敢過的樣子真是可愛。」「我看過《九色鹿》,沒想到爸爸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那麼好看,我要把它畫下來!」……近日,「守望童年——中國原創圖畫書大師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三毛流浪記》、《拔蘿蔔》、《豬八戒吃西瓜》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圖書插畫和動畫插圖作品不僅吸引著孩子們的視線,也在瞬間俘獲了成年觀眾的心。「上一次看《九色鹿》至少是十年前了吧,可我現在都還能完整地講出其中的故事呢。」「小時候最愛看《三毛流浪記》的圖畫書,今天看到這些珍貴的插畫,不禁對中國老一輩的繪畫大家肅然起敬。」
拔蘿蔔(插畫) 楊永青(中國)
豐子愷、張光宇、張樂平、詹同、楊永青、田原等21位老藝術家的127幅經典插畫作品匯聚一堂,與同期舉辦的「博洛尼亞國際插畫展中國巡展」上的各國插畫作品交相輝映,讓觀者在一天內遍覽世界童書插畫的當下潮流和中國原創插畫的世紀經典。
插畫,又稱插圖,其定義十分廣泛,我們平常所看的報紙、雜誌、圖書,特別是兒童讀物裡所加插的圖畫或動畫設計稿,乃至延伸到網絡及手機平臺上的相關視覺應用等都可稱為「插畫」。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現代插畫已發展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乍看之下,插畫似乎主要是為兒童製作的,但因其藝術形式廣泛,創作手法多樣,所以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可以從中體驗不同的美感與內容。一部經典兒童圖畫書或動畫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大量插畫稿的支撐,而插畫的繪製不僅需要畫家傾注大量心血,更離不開精湛的繪畫技藝和一顆赤誠的童心。
發現肖維巖洞(插畫)朱利安·彼勞德尤(法國)
1.插畫裡的暖心記憶
「我國歷來重視兒童的蒙養和教育。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間是第一個兒童圖畫書的黃金期,大批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和編輯創作出版了數以千計的兒童圖畫書,有的還被翻譯成外文在世界範圍內印行。改革開放後,我國形成了第二個兒童圖畫書的黃金期,兒童文學和兒童教育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介紹道。「守望童年——中國原創圖畫書大師作品展」正是選擇了活躍在這兩個黃金期中的部分代表性畫家的經典插畫作品進行展示,以重溫我國兒童圖畫書和動畫發展的篳路藍縷與春華秋實。
自己的事自己做(插畫)何豔榮(中國)
現代插畫的創作與動畫的生產息息相關。大家所熟知的動畫《大鬧天宮》和《神筆馬良》的作者萬籟鳴早在1941年就拍攝了《鐵扇公主》。這部傾盡畫家心血的動畫長片採用了很多中國畫的繪畫方法,大量充滿濃鬱水墨意味的山水背景插圖讓整部作品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鐵扇公主》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並首次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日本漫畫大家手塚治虫便是因受到這部動畫的感染才決定投身動畫創作。
豬八戒吃西瓜(插畫)詹同(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動畫人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故事中可愛又可氣的豬八戒憨態可掬,形象深入人心。作者詹同在創作《豬八戒吃西瓜》的動畫人物插圖時下了很大的功夫。用虛實有度的線條塑造形象並非易事,線條越是簡練,越需要比例的準確。詹同尋找了大量動態參考,數易其稿,最終,一個個由平滑曲線構成的形象躍然紙上,充滿趣味。展廳陳列的插畫稿裡,唐僧師徒四人向西而行,人物表情生動、姿態各異,豬八戒臉頰上的一滴汗水烘託出烈日炎炎下趕路的辛苦,又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作者的用心設計可見一斑。同一時期問世的《漁童》、《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等作品皆是在動畫插畫繪製中吸收了中國傳統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
小馬過河(插畫)陳永鎮(中國)
《小馬過河》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這本由15幅畫面組成的故事書,最初是安徽人民出版社於1973年出版的一套年畫,後多次再版為連環畫。在作者陳永鎮的畫筆下,故事中背著米袋想要過河的小馬、憨厚穩重的牛伯伯、膽小機敏的小松鼠成了一代人魂牽夢繞的童年圖騰。談到該故事插圖創作時,陳永鎮說:「在北方,我看過出生不久的小毛驢,眼睛大大的,毛茸茸的,真是可愛極了!」對生命的熱愛是他創作的原動力之一。因此,不論《小馬過河》、《龜兔賽跑》還是《會飛的小鹿》,陳永鎮筆下的各種動物都流露出生命的無限活力,跳躍而充滿律動的線條所描繪的不只是形,還是一種依戀,一種憧憬。
1960年製作的《小蝌蚪找媽媽》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1979年製作的《哪吒鬧海》是中國第一部寬銀幕長篇動畫,1981年出品的《九色鹿》取材於敦煌壁畫故事,1983年問世的《天書奇譚》動畫插圖繪有中國傳統山水畫背景……20世紀80年代,《黑貓警長》、《三毛流浪記》、《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等出色的動畫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大量設計、場景插圖也隨之產生。這些插圖以其貼近生活的人物場景設計、細膩生動的動作刻畫組成了扣人心弦的故事,至今仍然是很多人的暖心記憶。
《中國日報》海外版頭版插圖(插畫) 宋晨(中國)
2.中國插畫正在影響世界
一部部時代經典之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讓無數孩子的童年豐富而美好,也讓一批批藝術家的名字永遠印刻在了中國童書和動畫的發展歷程中。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新生代的插畫力量正蓬勃生長,《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等國漫新星上映後,其角色、場景插圖作品相繼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和各大插畫專業網站。
前不久,《中國日報》海外版的插圖通過各社交平臺的傳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大氣莊嚴的中國紅、高貴耀眼的御用黃、沉穩理性的靜謐藍……這些繽紛的插畫作品不僅展現出了精湛的繪畫技法和形式的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眾對於主流紙媒的印象。《中國日報》插圖創作團隊主力多是80後、90後的年輕畫師,插圖作者之一的李旻表示,在繪製版面插圖時,團隊嘗試了很多風格。當時李旻正在學習工筆畫,受到這種傳統繪畫手法的影響,她逐漸開始用線條作為造型的手段。後來,紐約的中國插畫師倪傳婧因登上福布斯藝術榜單而被人熟知,其極具視覺衝擊力又帶有中國元素的插畫作品同樣影響著李旻,自此,她便開始從傳統工筆畫和倪傳婧的風格中汲取營養,嘗試慢慢形成自己的畫風。
《中國日報》海外版頭版插圖(插畫)李旻(中國)
橙黃色過渡的亮麗背景下,兩隻金雞輪廓鮮明,數碼繪製的一條條曲線在畫面中遊走,紛繁的背景下填滿了有趣的細節,喜慶、熱烈的氣氛撲面而來。這便是倪傳婧在2017年初霸屏蘋果公司官網的賀年插畫《吉星高照》。這位90後插畫師以她飽滿而富張力、傳統兼具現代的作品收穫了國內外無數讀者的讚美,她的雞年作品也成為蘋果公司獻給中國新年的最美禮物。「這幅年畫創作,我力求兼具中國新年元素和現代趣味。因此我選擇了熱鬧、歡快的暖色調來表達新年的祝福,並取雞年『吉星高照』的寓意,想像了兩隻大公雞與一組小樂團共舞的故事。」倪傳婧表示,生活學習在國外,文化衝擊帶來迷失感的同時,也讓自己有機會以嶄新的視角去看待熟悉的事物。這些經驗讓她的作品得以跳脫局限,呈現出一種兼具東西方文化特色的視覺效果。
除了在網際網路上聲名大噪的插畫明星們,當今中國插畫界還活躍著許多風格鮮明的插畫家,如果你關注各大插畫平臺網站和業界信息,或許會熟知他們的名字。畫風別致、清新自然,擅將生活場景處理得充滿夢幻感的皇小小;筆力豪邁,以中國古風見長的早稻;作品色調溫暖,構圖簡單別致的滷貓;線條細密,酷愛以貓為創作原型的官純……這些在近幾年聲名鵲起的年輕插畫家們,有的備受時尚品牌的青睞,有的已經參與多部動畫電影的製作,或是為動畫片繪製宣傳海報。他們作為極具生命力的新鮮血液,正為中國插畫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中國日報》海外版頭版插圖(插畫)李旻(中國)
今年,中國首次作為已經舉辦了55屆的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的主賓國迎接國際插畫展。展覽中,不少中國插畫家的作品與世界各國的優秀作品同臺展示,極大增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插畫家和相關從業者間的交流互鑑。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童書、插畫精品將藉由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翅翱翔,飛入世界各國的尋常百姓家,為全球觀眾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和視覺享受。插畫這門充滿活力的藝術也必將在文化的碰撞中迸發出新的火花,為人們情感的寄託、生活的記錄、文化的傳承提供新的載體。(文/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