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是我們的燈塔,圖書館是我們的星辰大海。那時我們的記憶力好於體力,沒有雲存儲,只有腦迴路。
這是申鶴公眾號第490天的第490篇原創文章
職場溝通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不僅聽到你說了什麼,還聽懂了你沒說的話。
所以,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這幾天繼續學習戴愫的課程,其中提到的一個辦法很有道理,那就是用數字、事實、細節來呈現信息化語言。
怎麼理解?
1、少用形容詞,多用數字、事實、細節
來自英語世界的馬克·吐溫曾告誡作者們:
「If you find an adjective, kill it.」(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使用形容詞,滅掉它。)
因為只用形容詞而不給事實,是糊弄對方的幼稚做法。沒有證據支撐的形容詞,讓文風「假、大、空」,有證據支撐的形容詞,可以加強你的表達效果。
戴老師舉了很多例子加以說明:
比如,如果你說張三工作能努力,其事實是張三每天總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相比之下,「努力」這個形容詞的說服力幾乎為零。
比如,下面這幾組,你來自行比較一下哪個說法更有說服力。
我下周一去你們公司拜訪一下好嗎?我們的面談將會很高效且富有成果。(描述性語言)我下周一去你們公司拜訪一下好嗎?大概佔您十五分鐘,會談這三個話題……(信息化語言)顯然,用第二種方式,對方回答yes的機率更高。工作得到領導的肯定,受到同事們的好評。(描述性語言)2019年下半年工作業績突出,年終被評估為15名優秀銷售員中的第3名。(信息化語言)顯然,第二句話這樣的加薪申請拍在領導辦公桌上,更有底氣。在自薦信和簡歷中,信息化語言讓你脫穎而出。比如:熟練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軟體。(描述性語言)Word:打字速度平均80字/分鐘,熟練使用Word中80%的功能。Excel:熟練使用Excel中的函數功能,會利用Excel進行各種計算。(信息化語言)
在描述產品,為產品打廣告的時候,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律:
比如:「這個抽油煙機很好用」,和「這個抽油煙機每80秒給廚房換一次氣」,說服力大不一樣。戴老師總結說,好東西是不怕具體的,拿不出手的東西,人們才會不自覺地傾向於抽象的概念性的描述。 多用數字能夠降低讀者的信任成本,展示你真實的辛勞,贏得別人的尊重。甚至於,對方其實能通過你的陳述來判斷你的東西是否有競爭力。當然,在使用數據的時候,可以處理之後再呈現,這樣能夠賦予每組數字特殊的意義。也就是,你可以將數字玩弄於鼓掌之間。不要為了呈現數據而呈現數據,我們是為了達成溝通目標而呈現數據。
2、用類比法明確抽象概念
人天生不喜歡抽象概念,前幾天我們談到費曼學習法的時候有提到,學習的一條重要技巧就是使用類比法,幫你把話詮釋透。
你不要小看類比,類比為人類從無知到有知架起了橋梁。「正義」太抽象,於是有「雷神之錘」;愛情太虛幻,於是有「月桂樹」。所有聰明的寫作者都善於使用類比。如果你作為專業人士,能在專業術語之後,來一個平實的類比,那就權威性和可讀性兼備了。
比如:「在任何情況下面對客戶時,我們都應該展現這樣的中間狀態——放鬆但又不過於鬆懈。」什麼是放鬆但又不過於鬆懈的狀態呢?不如用個類比:「在任何情況下面對客戶時,我們都應該機敏但又不過於緊張,處於坐過山車和旋轉木馬的中間狀態。
昨天我去天津的楊柳青古鎮考察,也看到了一個很典型的類比的例子。當提到當年的劉青山、張子善兩大貪官貪汙171億元舊幣的時候,其實遊客是沒有特別直觀的感受的。
28億元舊幣?好像很多的樣子,那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遊客肯定會新生疑問。
好在,接下來做了詳細的類比說明:
171億元,約折合人民幣171萬元;
這些錢,當時可購買大米近2千萬斤,可供5萬人吃一年;可購買米格戰鬥機12架;可購買黃金近1噸。
這樣一類比,你是不是覺得這倆人真是罪大惡極。
所以,文字表達的方式不同,結果迥異,少用形容詞,多用數字、事實、細節、類比,你的語言會更有質感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