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押寶成渝,不僅拉大了我國的戰略縱深,更延展了我國的經濟厚度(歡迎關注槓桿遊戲)
撰文|道一&編輯|欣欣然
重要會議!重大利好!重磅消息!
1月3日晚,「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的通稿公布。會議重點研究了兩個問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高層直接點名這兩大區域,新聞聯播頭條用了多達4分半鐘的時間播放。
雖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此次並未明確納入國家戰略。但毫無疑問的是,在中國經濟「第四極」的爭奪戰中,成渝再一次搶佔了先機,基本板上釘釘。
重慶成都這組CP,已經被談論得太久太久,槓桿地產也藉此聊聊這這一出「雙城記」。
01
相愛相殺還是相互成就?
雙城記概念最早見於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故事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聯繫了起來。
後來,人們發現全世界很多優秀的城市,是成雙成對出現:國外的倫敦與巴黎,紐約與洛杉磯,東京與大阪。國內的北京與上海,廣州與深圳,南京與杭州。
人們漸漸把這個概念演繹成一種城市之間的CP概念,特指那種勢均力敵、聯繫緊密又暗自較勁、互為瑜亮的對手城市。
但「唱好『雙城記』」被寫進高級別會議的通稿,還是非常新鮮的。
成渝雙城記被國家提及,不是沒有理由。
上面槓桿地產說了,當下雙城記更強調CP感,不一定在乎距離近。但像成渝這種既是鄰居,又能CP的。著實罕見。
有人肯定會問槓桿地產,寧杭、廣深也是鄰居+CP。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寧杭、廣深彼此雖然近,但城市文化和地域方言都截然不同。
唯有成都和重慶,距離相近、經濟發展程度相同、文化和方言也類似。
甚至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成都和重慶的存在,西南地區主流方言標準音才得以標定,其飲食和文化才能快速走向全國。
當然,雙城記也不都是好事。
成渝網民間的爭論還是小事,兩座城市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才是最要命的。
反觀中國三大城市群,京津冀是北京說了算,長三角是圍著上海轉,大灣區廣深雖有嫌隙,卻大體是錯位發展的。內耗均不及成渝嚴重。
該問題,在2019年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有提及,並嚴肅指出背離發展問題。
這幾年,四川、重慶兩省市主要領導互動頻繁,重慶和成都兩大城市區域發展重心,各自也有了新的相向發展的新戰略。
此次中財委第六次會議也強調: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
未來,川渝兩省、重慶成都兩市,從相愛相殺到相互成就應該會有進步。
02
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重慶向西,成都向東,兩市早已開幹
梳理一下成渝各自的發展脈絡,會發現這兩座城市本來是可以互補的。
成都的基底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衰落後,成都沉寂一段時間,後來一手搞文化、旅遊,一手當買辦,吸引了國內外大量公司在成都設立「西南分舵」。
再後來,各種產業門類漸漸齊全,加上宣傳營銷策略,成就了成都今日的江湖地位。
重慶因開埠而興,海洋文明帶來了工商業的底色。抗戰時期紅了一把,1949年後又夯實了自己的製造業門類。1997年,再次成為直轄市後,也有不少政策加持。
總的來說重慶比成都更重視「內功」。
後來因為發展和考核壓力,兩座城市才開始公開爭一些東西。雖然兩座城市喊了合作多年,但如果考核指標不變,兩座城市的內耗或將繼續。
對成渝而言,需要超越它們行政級別的頂層設計,來協調兩者。
所以本次高規格會議的定調,可謂正當其時。
既然上面都說了雙城記要唱好,成渝相向而行也成了必然。
具體到城市發展的區域格局上,自然是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對應成都東部新城、重慶新高新區,從經濟到地產必然都能收穫直接利好。
實際上,過去幾年,從成都第二機場的建設,到前2年開始提出東進;重慶重倉自己的家底渝西,到明確提出由21個行政區構成重慶主城區都市圈,再到重組高新區(科學城)。
兩個城市,早已開始了布局。
加上這幾年,兩省市之間高層次互訪和數十項合作協議的籤署,為等待中央政策的加持,大家其實已經準備良久。
回到各自的空間戰略,空間格局直接決定一座城市的運營效率。
成都東部新城陣仗大一些,這是成都城市想要歷史性跨越的必然方向,規劃手筆直接跨過了龍泉山,氣魄非常大開大合。未來,還有天府國際機場的坐鎮,真是想像力無限。
重慶新高新區(科學城)似乎低調一些,這可能也與重慶本身的地形相關,城市規劃和布局需要更多智慧。不過,重慶西部地區,家底較為雄厚,除了重慶高新區,還有璧山高新區、永川高新區、榮昌高新區等數個國家高新區。
另外,重慶轄區內剩下的縣,幾乎都在東邊。除了對接成都,確實也要考慮首先帶動轄區內的問題。
當然,身為直轄市,除了轄區內的輻射,帶動四川東部、貴州北部、湖北西部也是理所應當。
相信隨著重慶的發展,這都不是事。
03
雙城記其實另有深意
不過話說回來,「雙城記」只是高層的形象表達。官方準確定義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某種意義上,經濟圈的概念和雙城一樣重要。
也就是說,上面欽點的以重慶、成都為雙中心的這一個城市群(或經濟帶)。而不是簡單的重慶市轄區+成都市轄區。
現在上面給政策,很少花落某一個具體的點,而更在意由點及面的連片帶動。在這個邏輯上,大家應該不難理解:
為什麼長三角要擴容到安徽全省,而不是地理意義上的長三角概念?
為什麼京津冀光有北京、天津不夠,還要用北方第一新區輻射冀中南?
為什麼成渝往往能領先武漢?拋開國家戰略備份因素不談,說白了就是成渝聯手,輻射的面積和人口更多,帶動作用更強。
考慮到成渝城市群內,除了這二城,其他幾乎是塌陷一片。因此會議才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
兩座城市的發展和帶動重任,其實也是任重道遠。
考慮到成渝目前的經濟體量和帶動能力,短期內不會有上海對於長三角,廣深對於大灣區那樣的輻射效果。
所以短期內,利好最多的還是重慶、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隨著時間的發展,成渝間的廣大川中地區,才會慢慢開始享受紅利。
而最終目標,會議明確:
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這也便是,除了於三大城市群外,成渝兩座城市,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城市群),高於其他城市群地位的地方。
04
越是封閉,越要開放
對於本次會議的表述,槓桿地產還注意一個點:「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
之前人們最多談到「內部開放高地」,少有「戰略」二字。這或許包含了國家更高級別的考量。押寶成渝,不僅拉大了我國的戰略縱深,更延展了我國的經濟厚度。
於是乎,「開放「和」戰略「一樣重要。
遠離海洋、群山隔阻,大西南曾經給人的感覺是封閉。不過這些感覺即將成為老黃曆。
對成都來說,雙流國際機場已穩坐國內老四寶座好幾年。隨著天府國際機場的落成,各項指標必然進一步碾壓北上廣之外的城市。
對重慶來說,除了緊緊抓住長江這條水運生命線,動作其實更多。
2019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出臺,將重慶推上樞紐地位。
而隨著高鐵時代的進一步升級,重慶將成為不輸鄭州、武漢的鐵路樞紐。
小結
比交通更需要開放的,其實是心態。政策再好,還需要能讓政策落地的執行者。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一些地方,不乏屢屢痛失政策利好的先例。不過考慮到重慶和成都把握機會的能力,相信成渝這個「圈內」的表現,相當可期。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槓桿遊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槓桿遊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