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文你將get到以下幾個知識點:
1. 廚房基本的操作流程有哪些?
2. 根據操作流程,相應的功能分區有哪些,各個區域都有什麼特點和要求,並怎麼以此來安排自己的廚房布局?
在家庭空間中,廚房是個短時間內勞動頻率比較高也比較累人的空間。良好的空間組織可以減少障礙路徑和不自然和不必要的運動。因此,廚房各個功能區域的布置,對距離的把握以及理性路線的組織是在廚房中進行愉快烹飪工作的起點。
按照國人的烹飪習慣,一般在廚房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存儲食材-清洗打理食材-食材的分解碼料等烹飪前的準備工作-烹飪-裝盤上桌。相應的每個步驟都需要相應的空間來完成其操作。分區如下五個:儲藏區(冰箱-存放生鮮冷凍食材+吊地櫃-存放不常用常溫保存食材/乾貨等)-洗滌區(食材的清潔及初步處理)-準備區(食材的改刀/碼料/拼盤等操作)-烹飪區(需人工介入的以煙機及灶臺為核心區域、無需過多人工介入的以微波爐/蒸箱/烤箱為核心的區域)-裝盤區(通常與主食烹飪結合在一起)。在這五個區域中,以儲藏區、洗滌區、烹飪區三個區域為關鍵點形成一個操作黃金三角形區域。操作臺面穿插於任意兩個點之間。
儲藏區:儲藏冷藏冷凍食材的冰箱最好選無霜類冰箱,存放不常用常溫保存食材、乾貨的吊地櫃又有不同的講究。吊櫃所處位置比較高,人的視線及手臂不容易夠到,安裝方式為掛牆式,所以用於存放質量較輕的同時又不常用的常溫保存的食材,比如乾貨等。地櫃為落地式安裝,處在視線以下位置,深度較深,可用於存放較重的,相對而言較常用的物品或者常溫保存食材,比如調味品、米麵及其他物品。因為地櫃所處位置較低,深度尺寸較大,取放物品需要彎腰,同時對視線有要求,故建議地櫃配置櫃內燈,同時,地櫃能做抽屜或者拉籃最好(減少開門或者彎腰的操作)
洗滌區:洗滌區是清除食材無用部分的區域,主要由水盆及水盆櫃組成,水盆儘量用臺下盆,這樣檯面上的水漬便於處理,同時臺面建議做前後擋水,減少水漬灑在地上和濺在牆上的可能。水盆櫃內儘量多安裝幾個防水五孔插座(至少安裝兩個),用於淨水器、小廚寶、垃圾處理器等電器的安裝使用。
準備區:食材的烹飪前處理基本都在這裡完成,涉及的有操作臺面空間、處理食材的工具:砧板、刀具、調味品、碗盤等容器,因此需要的空間是最大的。一般原則上不少於900mm,若空間確實很小,可考慮水盆雙盆改單盆或者在雙盆上添加延長操作臺加長實際操作空間。調味品和烹飪工具在整個廚房操作中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因此需要特別留出合適的空間來存放。櫥櫃的基本空間劃分為吊櫃、地櫃及吊地櫃之間的空間。前兩者在前文已經說明,吊地櫃之間的空間是人的視線和操作手臂相交匯的空間,因此不管是視線還是操作都是最好最方便的區域,因此可以用來存放調味品及刀具等烹飪工具。具體就是牆掛件。此外,有的廚房空間比較大,準備區的空間也比較大,有空間集成更多的電器,比如豆漿機、電飯煲、咖啡機等。那麼再設置N個獨立插座就不太美妙了,更好的選擇是電力軌道無級插座(軌道內任意位置隨插隨用)。
烹飪區:該區域分兩個方面,一個是需人工介入的以煙機及灶臺為核心的區域,本文簡稱烹1區;烹1區操作比較頻繁,相應的櫃體部分用於存放常用的物品如碗碟拉籃和鍋具。建議在灶櫃配置碗碟拉籃和鍋碗籃。另一個是無需過多人工介入的以微波爐/蒸箱/烤箱/電飯煲為核心的區域,本文簡稱烹2區。該區域一般不會有過多的人為參與,故只要安排好相關操作所需的尺寸即可。
裝盤區:該區域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廚房空間比較小,同時離餐廳又比較近,可與其他區域重疊,理想情況下,至少留450mm寬的空間。能暫時的存放烹飪好的菜品。
無論何種布局形式的廚房,在設計櫥櫃布局時,儘量按照前邊提到的操作流程來設計,按照順時針或者逆時針的方向來安排。這樣動線才流暢,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