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兒童健身到底合不合適」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說:「不不不,太早了,他/她還小呢。」其實家長們有這樣的反應到也不足為奇,畢竟這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說法「健身長不高」,那麼健身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
健身長不高說法的流傳,到底什麼原因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進行推測:
1.缺乏科學的健身方法
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自身的發育,會出現幾個不同身體素質的發展敏感期。例如力量訓練中,負重練習適合12歲以上的孩子,因為這個年齡的人體肌肉體積和力量增長速度加快,增加阻力和負重更為安全和有效。而10歲以下的孩子,由於肌肉生長和肌肉力量增長的速度較慢,盲目地進行負重練習,可能導致肌肉的損傷,也達不到很好的訓練效果。與此同時,過重的負荷,可能會導致兒童硬度不高的骨頭彎曲,使得脊柱變形、骨盆和腿型畸形,也有可能導致骨化過程過早完成或骺軟骨的損傷,影響骨的生長發育。
2.健身的概念不清楚
很多人一提到健身,就是臥推、舉鐵、肌肉男…健身並不僅限於此,力量只是身體素質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速度素質、耐力素質、平衡、靈敏、柔韌、協調。而速度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是7-12歲,也就說,如果在這個年齡段裡,孩子沒有得到充足的鍛鍊,要再想獲得一樣的提高,或許就得付出加倍的努力。
3.不明白長高的原理
人長高其實是骨頭生長的結果。簡而言之,骨頭兩邊的間充質發育成軟骨,軟骨骨化,使得骨的長度不斷增長,接近成年的時候,軟骨停止增長,全部骨化後,身高便不再增長。骨和所有器官一樣,它的生長、維持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正常的體力活動和科學的體育鍛鍊可使骨骼強壯結實。
11歲的羅馬尼亞男孩朱利亞諾·斯特勒堪稱「世界最強壯男孩」。他還有個弟弟9歲的克勞迪烏·斯特勒,也是一身肌肉。他們的父親是個健身達人,家裡的兄弟在一兩歲的時候便開始的健身。這樣的行為到底合適嗎?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認為,家長讓孩子參與健身這本身是個好現象,說明家長對孩子的身體素質和體育鍛鍊更重視了。不過王宗平教授提醒說,針對孩子的體能訓練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對於3—6歲幼兒園孩子來說,不適合做力量訓練,比如舉啞鈴、綁沙袋等成人體能訓練。他們更適合柔韌性、靈敏性的訓練。小學階段的孩子也不適合做負重的力量訓練,「孩子的心臟比較稚嫩,經受不起高強度的訓練。」
因此,孩子是不適合做成人體能訓練的,孩子更適合參加少兒體適能訓練。體適能是指人體所具備充足的精力從事日常工作(學習)而不感到疲勞,同時有餘力享受休閒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
而少兒體適能是結合兒童愛玩的天性,把運動融入玩樂之中,以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與跆拳道、跳舞不同,少兒體適能直接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主要通過各種專業動作設計,加強孩子的心肺功能、平衡性、節奏掌握、協調性、柔韌性等基本身體素質。
不僅如此,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候是在3-16歲這個期間,在這個時期經常進行少兒體適能運動,對兒童的智力發展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在參加少兒體適能運動的時候體內會分泌啡肽,這樣子可以讓兒童產生興奮感,能夠激發大腦的發育,提高注意力,從而提升兒童整體健康水平。
艾爾家少兒體適能創立於2014年,通過9年5學階的完整系統課程,適齡適性地滿足孩子成長發育階段的需求,以達到提高記憶、注意力、專注度、執行力、決策力等多項學習生活所需要的關鍵能力的目的,使之獲得由內而外的提升。
艾爾家少兒體適能秉承「保證上好每一節課」的初心,從孩子的特質出發,讓孩子在運動中強健大腦,通過運動為孩子賦能,讓孩子能「從身體適應、從大腦調度、從精神超越」掌握「自我身體動態平衡模式」的能力。
艾爾家不僅帶給孩子們健康的體魄,更能歷練孩子們的人格,專注於讓每個孩子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適應外界,以最好的身體素質迎接未來!兒童是需要適當「健身」的,但必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體適能訓練,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